近一個時期,美俄大旱影響糧食產量、推高全球糧價的新聞報道不斷,標題也很刺激人的神經——“美俄旱災嚴重、國際糧價攀升”、“美國大旱引發(fā)糧食危機新恐慌”、“美國又傳玉米大豆減產警報”、“美國大旱將推高明年食品價格”,等等,不一而足。
作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美國遭受了席卷半個國家且創(chuàng)下近半個世紀以來記錄的最嚴重旱災影響。今年玉米和大豆的預計產量將分別比去年下降13%和12%,引起芝加哥交易所玉米價格短短兩個月時間飆升超過50%,大豆價格上漲近30%。俄羅斯是傳統(tǒng)的糧食出口大國,全俄共有16個聯(lián)邦主體遭受旱災,受旱耕地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5%~6%。干旱引起的減產預期開始導致俄各地食品價格上漲,據俄《導報》日前報道,面包、通心粉等食品價格平均漲幅將達10%。對此,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fā)布的一項涵蓋55種食品的價格指數7月份上漲了6.2%,是2009年11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問題的嚴重性還不止這些,還要考慮到巴西、阿根廷、烏克蘭等其他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今年也都同時遭受到嚴重旱情影響,以及西歐正在遭受的雖然不是干旱但將造成同樣影響的持續(xù)降雨危及小麥收割的問題。這些影響疊加,對今明兩年一段時間內造成的危機不能不讓人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糧食自給率略低于90%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公布數據稱,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喜獲豐收,實現九連增。但同時,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呈擴大趨勢,2009年與2003年相比,年度凈進口糧食增長了9.1倍。到2011年,全國進口糧食超過了600億公斤。今年上半年又創(chuàng)新高,據國家海關統(tǒng)計,上半年玉米、稻米和小麥三大主糧全部為凈進口,進口均出現大幅增長,增幅均超過200%,其中玉米進口更是增長了65倍。有測算表明,國際糧價平均上漲50%,國內價格將至少上漲10%。僅以大豆為例,今年6月至7月,我國進口美國大豆價格由4289元/噸上漲到5303元/噸。價格傳導的結果就是國內各主要農產品現貨價格曲線普遍上翹。以此推論,我國這么大規(guī)模的糧食進口所受到的價格影響之巨可見一斑。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17%~18%的安全線水平,糧價穩(wěn)定乃至糧食安全可以無憂。同時,最新公布的7月份我國CPI同比僅上漲1.8%,漲幅也比上月略有回落。但是,在當前大旱引發(fā)全球性糧價高企的情況下,我國不僅糧價會受到影響,而且還存在糧價上漲可能引發(fā)輸入型通脹之虞。
一方面,糧價升高將導致其他食品價格乃至更大范圍價格的波動。比如玉米,不僅是牛、豬和雞的飼料,也是諸多食品的重要配料,這就使得牛奶、雞蛋、禽肉和豬肉等價格都將受到影響,飼料價格也隨之而上漲。美農業(yè)部因此預測2013年奶制品、禽蛋和豬肉將分別出現3.5%~4.5%、3%~4%和2.5%~3.5%的價格攀升。另一方面,食品價格提高又將拉動整個CPI上漲。具體分析我國上半年CPI上漲的主要拉動因素,就會發(fā)現食品價格提高成為CPI上漲第一推手。數據表明,上半年我國食品價格同比漲幅為6.9%,在CPI上漲的3.3個百分點中,食品價格上漲拉動了近2.2個百分點,對CPI上漲的拉動作用最為突出。
因此,我們要未雨綢繆、統(tǒng)籌兼顧地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著眼當前。調劑庫存、加大收購,既隨行就市地合理調劑庫存進出,起到杠桿撬動作用,又在發(fā)揮國有糧企主力軍作用的同時,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多管齊下地保證糧食供應及市場預期,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wěn)定。二是著眼長遠。關注市場、平衡供需,在加大糧食生產環(huán)節(jié)這一源頭的管理力度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政府在信息資源量大、信息渠道廣泛、信息網絡發(fā)達等方面的集聚優(yōu)勢,提供并發(fā)布權威性市場變化信息,引導合理安排種植養(yǎng)殖計劃,防止生產上盲目跟風式的一哄而上和農副產品價格大起大落,而陷入價賤傷農、價貴傷民的怪圈。盡管農業(yè)看天吃飯的特點還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存在,但隨著我們經驗的豐富和手段的增多,說不定,壞事會朝著好事的方向轉變,危機孕育著機遇。這樣,物價穩(wěn)定就會真正有利于夯實穩(wěn)增長的產業(yè)與市場基礎,從而確保利民惠民的保民生工程的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