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美國聯(lián)邦政府國土安全部部長詹尼塔?納波利塔諾對外宣布了一項總統(tǒng)行政令,停止執(zhí)行部分符合指定條件的非法移民青少年的強制遣返。這一改變將允許16歲前來美、在美連續(xù)生活至少五年、在校高中生或擁有高中文憑、或在軍中服過役、年齡在30歲以下的無犯罪記錄、不被認為危害國家安全的青少年申請繼續(xù)留在美國而不被遣返,并可以申請兩年一次的工作許可。雖然該行政令并不會向標的人群提供美國公民的合法身份,也無法確定會否在下屆政府延續(xù),但其以行政手段、繞開共和黨國會,實現(xiàn)立法受阻的“夢想法案”中的部分內容,預計將使約80萬非法移民的“夢想照進現(xiàn)實”。
當天下午,奧巴馬在白宮舉行記者會,旨在專門營銷這一移民新政:“這一新舉措將使我們國家的移民政策更為公平、高效而公正,特別是對那些年輕的‘追夢者’而言?!卑凑諍W氏的邏輯,這些“追夢者”正為美國領導力的“保鮮”作出貢獻,他們的“美國夢”也將是美利堅創(chuàng)新與探索精神的不竭動力。但在羅姆尼看來,這項主張卻是“一個試圖解決常在問題的短視政策,必將為最終永續(xù)的解決制造更大的障礙”。可能成為羅姆尼競選搭檔的俄亥俄州現(xiàn)任國會參議員羅伯?波特曼更是尖銳地抨擊奧巴馬此舉只是選舉年的“政治投機”而已。
政治決定的選戰(zhàn)計算
雖說奧氏給新政策調整貼上了“維持美國領導力”的完美標簽,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顯然旨在著力拉攏持續(xù)激增的拉美裔選民。依估算,目前美國有超過1000萬的非法移民,僅2011年一年就有39.7萬人被遣返,今年可能超過40萬,這些非法移民中的大多數(shù)來自墨西哥等拉美國家。而新政策所針對的青少年很大部分恰是已入籍拉美裔帶到美國的下一代親屬,因而無疑是為該族群的“團圓”送上的“政策大禮”,對奧氏連任競選而言則是一項“政治決定”。
根據(jù)2010年人口普查,拉美裔美國人在過去十年內激增了43%,總規(guī)模已高達5000萬,占全美人口的16.3%,超過了非洲裔,問鼎當今美國最大規(guī)模的少數(shù)族裔,進而也轉為驢象兩黨針鋒相對、攫取新票倉的焦點人群。在大選政治層次上,拉美裔在民主、共和兩黨的光譜上始終處于七三開上下的比例。過去十次的總統(tǒng)選舉中,拉美裔中民主黨的支持者維持在53%到76%之間,共和黨支持者則為24%到44%。兩黨拉美裔支持率最為接近的一次是2004年,即小布什獲得了44%的拉美裔支持進而連任,克里獲得了53%拉美裔的支持,雖為歷史最低,但仍舊高過小布什9個百分點。不過,該趨勢足以引發(fā)民主黨人極大警惕,在各個層次的選民動員中著力對拉美裔進行“窄播”。到2008年,67%的拉美裔支持了奧巴馬,麥凱恩則拿下了31%,這一比例基本上又回到了歷史一般水平。
對于如今面對連任挑戰(zhàn)的奧巴馬而言,鞏固住基本盤極為關鍵,特別是在少數(shù)裔的就業(yè)形勢更為堪憂的情形之下。根據(jù)皮尤機構去年12月份的一份報告,奧巴馬在拉美裔選民中的支持率雖然已隨行就市地跌至了49%,但仍有68%的拉美裔選民傾向于奧巴馬而非羅姆尼。不過,另一個民調結果則不容樂觀,專門從事拉美裔政治民調的研究機構“拉美裔抉擇”發(fā)表報告指出,53%的拉美裔承認今年大選出來投票給奧巴馬的熱情低于2008年,僅有30%的受訪者更有熱情。事實上,拉美裔投票率始終不佳,2008年大選年時占投票選民的9%,而2010年中期選舉時則只有7%。又根據(jù)“拉美裔抉擇”機構的研究,假設拉美裔選民占全部投票選民比重維持在上個大選年的9%,拉美裔對共和黨的支持率只要比2008年(31%)下降兩個百分點,奧巴馬就可以在有望拿下亞利桑那州的同時穩(wěn)穩(wěn)斬獲搖擺州內華達;即便共和黨候選人的支持率維持在2008年的比率,拉美裔選民在全部投票選民中的比重若比2008年提高一個百分點的話,奧巴馬就有機會拿下亞利桑那州,若提高兩個百分點的話,也可以穩(wěn)穩(wěn)拿下內華達州。這樣看來,拉美裔選民對奧巴馬支持率的微弱增長,就足以極大提升其連任的幾率。奧巴馬也正是看清了其中邏輯,才拋出了“政治決定”。
自正式開啟連任之旅以來,奧巴馬針對同性戀婚姻和非法移民的兩次表態(tài)主觀上實現(xiàn)了穩(wěn)固基本盤的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卻激化了保守派的反彈,也存在得罪溫和中間選民的可能,更給人以回避經(jīng)濟與就業(yè)等要務議題、旁顧言他之感。這種回歸基本盤的競選站位是否奏效,會否反而刺激共和黨基本盤團結到羅姆尼麾下、甚至抑制中間選民的投票熱情,都需要由大選結果加以驗證。
此外,值得玩味的還有6月15日白宮記者會上的一個細節(jié)。當奧巴馬情緒激昂地陳述移民改革計劃勢在必行之時,席間一位來自保守派網(wǎng)站《每日通話》的記者突然發(fā)問挑釁,指責奧巴馬“偏愛外國人勝過美國人”。這段長達約九分鐘的嗆聲足以表達奧巴馬此舉對保守派的刺激作用,但隨后白宮網(wǎng)站上更新了這次記者會總統(tǒng)講話全文,這段尷尬的對話也被基本原文保留。這一姿態(tài),或可說明奧巴馬作為執(zhí)政者的自信與對不同意見表達權利的尊重。
族裔政治走向終結?
2008年奧巴馬作為首位非洲裔美國總統(tǒng)的歷史性當選,一度被視為是美國政治中族裔裂痕的彌合。正如奧巴馬在勝選演講中的感慨那樣,“如果還有人對美國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還有人懷疑美國奠基者的夢想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鮮活,還有人質疑我們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么今晚,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是的,我們能做到”??陀^而言,能選舉出一位其族裔僅占人口13.6%的少數(shù)裔總統(tǒng),的確稱得上是美國社會的進步。而少數(shù)裔總統(tǒng)的出現(xiàn),也注定要開啟一個族裔政治的新時代。
縱觀少數(shù)裔在美國政壇上的發(fā)展歷程,基本都存在著明顯的政黨傾向。以非洲裔美國人為例,自從1868年約翰?威利斯?麥納德從路易斯安那州首次當選國會眾議員之后,長達一個半世紀中的所有非洲裔國會議員皆為共和黨。1935年隨著兩黨政治重組的塵埃落定,阿瑟?米切爾成為首位以民主黨身份當選的非洲裔國會議員,叩開了非洲裔民主黨時代的大門。米切爾之后又有99位非洲裔當選國會眾議員、四位當選國會參議員,皆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主黨傾向(其中共和黨人分別僅為四人和一人)。同樣強烈的民主黨傾向也表現(xiàn)在拉美裔和亞太裔身上。少數(shù)裔與民主黨的天然鏈接,源于民主黨對社會公平價值的堅守以及由此而生的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shù)族裔有利的政策趨向。換言之,這種“一邊倒”的政黨傾向背后所揭示出的事實是,美國少數(shù)裔仍舊在政治與經(jīng)濟地位上處于劣勢。
少數(shù)裔與民主黨人的鏈接在近年來戲劇性地呈現(xiàn)出松動的態(tài)勢。例如,小布什的共和黨政府中就出現(xiàn)了首位非洲裔國務卿(鮑威爾)、首位非洲裔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首位拉美裔司法部長(岡薩雷斯)、首位拉美裔商務部長(古提雷茲)以及首位亞太裔內閣部長(華裔趙小蘭為勞工部長,日裔峰田為運輸部長)。2006年,三位非洲裔政治人物分別贏得初選,代表共和黨角逐俄亥俄、賓夕法尼亞以及馬里蘭三州州長職務(可惜均未當選,不然美國有史以來的非洲裔州長將會在目前三位的基礎上翻倍,且在兩黨中均分)。2008年,奧巴馬的當選客觀上提升了少數(shù)裔在政治舞臺上的戲份兒,激勵更多少數(shù)裔民主黨人躍躍欲試的同時,也促使共和黨人不單將眼光鎖定在白人身上。2008年年底,曾競選州長的非洲裔人士邁克爾?斯蒂爾當選共和黨全國會委員會主席,就此保守的“老大黨”也迎來了首位少數(shù)裔當家人。2010年中期選舉期間,共和黨人更是注重選拔少數(shù)裔參選,不少少數(shù)裔共和黨人當選。此外,從2007年和2010年,在州長一層的選舉上,當選的少數(shù)族裔中也出現(xiàn)了更多共和黨的身影,如印度裔共和黨人鮑比?金達爾和妮姬?黑利相繼當選路易斯安那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拉美裔共和黨人蘇珊娜?馬丁內茲和布萊恩?桑多萬分別當選新墨西哥和內華達兩州的州長。2011年,非洲裔商人赫曼?凱恩高調投身共和黨總統(tǒng)初選,竟然一度充當其保守派代言人和“茶黨”領袖的角色而領先。羅姆尼穩(wěn)獲提名以來,挑選拉美裔國會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充當副總統(tǒng)人選的猜測此起彼伏,特別是在奧巴馬就移民問題采取“政治決定”的當下尤為應景。若真如此,則又是拉美裔從政路上的歷史性突破。
共和黨與少數(shù)裔距離的縮小,長期看存在潛移默化地重塑選民族裔分野的可能性。雖然今天就此斷言族裔政治行將就木仍為時尚早,但族裔政治逐漸兩黨化可能預示著少數(shù)裔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從“嵌入”到“融入”的本質轉變:一個族裔只有在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層都得以彌散,其本身才真正獲得了全然公平的機會與平等的地位??梢栽囅耄砸怨埠忘h白人為核心的保守派實力在擁護赫曼?凱恩之時,看重的是其政治主張而并不介意膚色,基于族裔的歧視與偏見正在淡出主流政治舞臺。
族裔政治的終結傾向,不但為奧巴馬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吸引拉美裔做出了極好的腳注,從長期效果看也是民主黨主導的所謂“夢想法案”所能實現(xiàn)的“終極夢想”之一,雖然這個“夢想”或將反而重構民主黨的族裔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