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里約熱內盧出席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大會期間會見了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不兩國政府首腦首次會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雖然中不是山水相連的近鄰,但至今兩國仍未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對多數中國人而言,不丹是一個近在咫尺卻知之甚少的“神秘”國度。
小國家的大智慧
不丹王國(世襲君主制)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面與印度東北部毗鄰,為內陸山國,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區(qū)氣候寒冷,高山上終年積雪不化,中部河谷地帶氣候較溫和,南部森林密布,全國森林覆蓋率為72%。不丹國土面積為38394平方公里,人口約70萬人。在民族構成上,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占35%。不丹國內大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噶舉派),不丹語“宗卡”為官方語言。
長期以來,由于地理隔絕和交通不便,不丹因地制宜地選擇了“自我封閉”和“自給自足”的政策。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不丹仍猶若世外桃源,全國沒有一條公路,也沒有一輛汽車;沒有醫(yī)院,沒有郵政,也沒有電力,95%的國民是農民,生活方式幾乎和一千多年前完全一樣。
隨著上世紀60年代不丹與印度公路網的貫通,不丹在歷史上形成的物理封閉狀態(tài)被打破。外貿、外資以及外援的增加使不丹漸漸具有了一個現代國家的雛形,機場、醫(yī)院、學校、郵政、電力、旅游業(yè)等隨即而生。2011年,不丹的GDP總額為15億美元,約是十年前(2001年)的2.2倍,GDP增長率為7.6%。
然而,與多數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道路不同,不丹的經濟發(fā)展中少了些資本主義的“縱欲”,多了些佛教文化的克制和隱忍。在經濟發(fā)展和人民幸福之間,不丹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成為了一個崇尚自然和快樂的國度。目前,不丹實行全民免費教育和醫(yī)療,形成了獨特的“兩低一高”現象,即低犯罪率、低失業(yè)率、高幸福指數(GNH)。據2006年英國公布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年均國民收入只有740美元的不丹在“全球快樂排行榜中”位居第八,次于北歐國家瑞典,比美國高出九個位次,比日本高出80個位次。
被動開放:英國的殖民與印度的滲透
喜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和不丹奉行的“鎖國政策”并沒能抵擋住英國人的殖民沖動,從1772年起英國開始染指不丹。1865年,英國入侵不丹成功,與不丹簽訂了《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約2000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并將不丹納入了其勢力范圍。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guī)定不丹對外關系接受英國“指導”,而作為回報,英國每年向不丹提供一定數額的補助金。可以說,從1865年到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一直“指導”著不丹的對內、對外事務。
英國殖民體系潰敗后,印度填補了英國留下的權力真空,并“理所當然”地將不丹視為自己的后院。1949年8月,印度與不丹簽訂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guī)定“印度政府承諾不干涉不丹的內政,不丹政府則同意在對外關系上接受印度政府的指導”。這使印度政府在實質上承擔了英國原先在不丹對外關系中的角色。
在經濟上,印度對不丹的影響非同尋常。1972年,不丹與印度簽署了《印度—不丹貿易條約》,至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不丹與印度之外的任何國家均沒有貿易關系。目前,印度仍是不丹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兩國實行開放邊界、自由通商。不丹出口總額的93.5%流向了印度,而進口總額的77.8%來源于印度。
印度也是不丹最重要的外援和贈款來源國。從1961年不丹開始實行五年經濟發(fā)展計劃始,印度就以統一的預算資助方式向不丹提供財政援助,用于不丹社會和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項目。印度對不丹的所有水電工程提供了資金,而不丹對印度的電力出口是其經濟的重要支柱。
雖然印度對不丹的援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丹經濟的發(fā)展,但印度在政治外交上對不丹的“指導”卻有悖于所有國家一律平等的國際準則。自1949年兩國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后,印度與不丹的關系主要呈現出一種“謀求控制”與“反控制”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中期后,不丹開始尋求對外關系多元化。1963年,不丹參加科倫坡計劃。1969年,不丹參加萬國郵政聯盟。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之后,不丹又先后加入了眾多聯合國附屬機構。在南亞次區(qū)域,不丹在不尋求印度批準的情況下,于1972年實現了與孟加拉國建交。1978年,印度與不丹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不丹對主權的安全敏感性增強。當時,印度軍隊為打擊國內東北部的反政府武裝,開始謀求在不丹建立基地。由于不丹高度依賴通過阿薩姆進入印度大陸的貿易運輸線,同時考慮到可能的難民問題,不丹不主張武力鎮(zhèn)壓,而主張和平談判。這被視為不丹外交獨立的標志性事件。2007年,不丹終于和印度修訂了1949年的《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簽訂了《不印友好條約》。條約刪除了“不丹在對外關系上接受印度政府的指導”的內容,而將之更正為“兩國在涉及彼此國家利益的議題上進行緊密合作”。
潛意識融合:與中國的文化和經濟聯系
不丹與中國歷史聯系悠久,公元7世紀起就是吐蕃王朝屬地,直到清朝時才獨立出去。因此,不丹在語言、風俗和文化上與中國西藏地區(qū)極其相近。不丹人民歷來以大米和紙張換取中國西藏地區(qū)的羊毛和食鹽。在東面,中國藏南地區(qū)的達旺也是不丹和西藏重要的貿易線路。直至1960年發(fā)生藏民流入事件之后,不丹才封閉了與中國的邊界,不丹與中國西藏地區(qū)由來已久的過境貿易也遂告停止。
上世紀70年代后,出于減輕在外交上對印度“過分依賴”的考慮,不丹重啟了與中國的友好交往進程。1971年,不丹投票贊成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9年起,兩國領導人每年均互致國慶賀電。在涉臺、涉藏等重大問題上,不丹也一貫在國際上堅定支持中方立場。
隨著中不兩國不同層面交往的增多,以及同時期中印關系的改善,1981年,不丹建議雙方在合適的時候就勘定中不邊界進行談判。1984年, 中不雙方正式啟動邊界問題部長級磋商。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不關系上具有分水嶺性質的事件,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不邊界問題是被納入中印邊界談判范圍內的。
1998年,中不兩國在第12輪邊界會談期間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不丹王國政府關于在中不邊境地區(qū)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這是兩國第一個政府間協定。從1984年至2010年,中不邊界談判 (副部長級)已進行了19輪,兩國邊界基本維持了穩(wěn)定和安寧,雙方也就邊界問題取得了不少共識,但至今,兩國邊界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其中“印度因素”仍是最重要的掣肘。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和不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多邊場合成為兩國互動的重要渠道。在第59屆聯大、第60屆聯大及2005年“亞洲合作對話”外長會議期間,中國外長會見了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2008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出席了不丹第五世國王吉格梅?凱薩爾?旺楚克的加冕典禮;2010年第16屆南盟峰會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光亞分別會見了不丹第四世、第五世國王和首相。
在雙邊層面,2000年和2004年,中不兩國政府分別就不丹王國在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保留名譽領事以換文形式達成了協議。在每屆北京舉行的中不邊界問題會談期間,中國國家領導人總要與不方代表進行友好真誠的會談。
在文化、教育等其他領域的交往上,中不兩國間更呈現出強烈的“民間先行”特征。2005年,中國藝術團首次赴不丹演出并獲成功。2011年,不丹公主德禪?旺姆?旺楚克赴西藏自治區(qū)朝佛。
作為中國14個陸上鄰國中惟一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丹早日與中國劃定兩國邊界,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乃是大勢所趨。我們期待兩國人民的智慧能促進建交和邊界問題的同步解決,期待兩國關系早日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