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平
馬寅初紀念館位于杭州慶春路21O號,是馬寅初的舊居。1936年至1937年夏,馬寅初先生曾在這里居住,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的一段時間,1949年8月至1951年5月先生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也曾在此居住。先生的部分經(jīng)濟學論著和演講稿也是在這里撰寫的,
舊居是一幢清末民初建造的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中西合璧式花園別墅,建筑面積203平方米,占地面積461平方米。正立面西側(cè)入口處設(shè)門廊施門扇,各層墻面布置平窗,窗楣處雕花飾,三層屋頂正中設(shè)渦卷山花。兩側(cè)壁柱以盾形裝飾:三層前立面和東北角均內(nèi)收,使二層屋頂形成兩個平臺:整個正立面以粗面石工作裝飾,東、西、北三面為灰色清水磚墻體;樓前樓后為草坪,梅竹扶疏,芳草茵茵。三樓陽臺墻上豎刻著“竹屋”兩字,故人稱此樓為“竹屋”。馬寅初先生愛竹。竹“虛心勁節(jié)、寧折不屈”的品格,正映襯了他一生不畏權(quán)貴、堅持真理的崇高氣節(jié)和不屈風骨。
紀念館的大廳里,擺放著一尊馬寅初先生坐在椅子上看書的塑像,背后藍色的墻壁上鐫刻著兩行耀眼的金字:“民族瑰寶——馬寅初
1882--1982”。馬寅初先生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浙江嵊縣浦口鎮(zhèn),1982年5月10日走完了悲壯絢麗的百年人生。先生畢生從事經(jīng)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shè)和經(jīng)濟科學、人口科學等學科建設(sh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他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堅持關(guān)于人口問題的正確觀點,體現(xiàn)了一位正直學者的高尚節(jié)操。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生前曾稱贊他“是我們中華民族難得的瑰寶”。塑像前擺放的幾盆勁竹無疑象征著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敢想敢說,堅持真理、無所畏懼。作為我國赴美研習經(jīng)濟學并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他堅持“一不做官。二不發(fā)財”的人生準則,畢生致力于“教育救國”,積極踐行他親自倡導的“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說法。早在1927年,馬寅初先生曾以“犧牲主義”來概括“北大精神”。當年。他在杭州參加北大29周年校慶集會上所作的報告《北大之精神》中說:“欲使人民養(yǎng)成國家觀念,犧牲個人而盡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諸君當與寅初共勉之”?!八^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的馬寅初先生正是以自己的一生詮釋著“犧牲一己,服務于國家社會”的信念。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代,他身為經(jīng)濟學家,不畏權(quán)勢,不怕報復,不顧個人安危,不斷地說出那個時代的真相,直言不諱地批評炙手可熱的強勢利益集團。1940年,他在重慶給陸軍大學將官班演講抗戰(zhàn)財政問題時說:“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存亡的嚴重關(guān)頭,全國上下應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國難。但是現(xiàn)在不是這樣,現(xiàn)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錢,‘上等人則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囤積居奇,發(fā)國難財。還有一種‘上上等人依靠權(quán)勢,利用國家經(jīng)濟機密從事外匯投機,大發(fā)超級國難財?!辈⒅该佬盏卣f:“這種豬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必須把孔祥熙、宋子文撤職,把他們不義的家財拿出來充作抗戰(zhàn)經(jīng)費?!?/p>
他的言論如此鋒芒畢露,如此毫不留情,當然大大地得罪了權(quán)貴豪門,因此曾一度被國民黨當局軟禁在偏僻的貴州息烽監(jiān)獄。出獄后,他仍然不斷地發(fā)表演講和文章,激烈批評時政,成為著名的“民主斗士”和社會良知的化身。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經(jīng)這樣稱贊他:“你這個馬寅初啊,可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爆的響當當?shù)囊幻丁~豌豆?!?/p>
即便是在他期待和向往的新時代到來以后,他也沒有放棄獨立思考。放棄說真話,像某些人那樣成為只會唱贊歌的報喜鳥、頌諛詞的馬屁精,或者成為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傳聲筒,《新人口論》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50年前,他明知自己的觀點不合時宜,會給自己帶來不可預測的政治風險,依然義無反顧地說出真話,甚至在遭到批斗、圍攻之時,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依然毫不屈服,顯示出一個知識分子的凜然風骨。
經(jīng)過長期的調(diào)查研究,1957年7月5日,馬寅初先生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新人口論》,指出人口多、資源少是我國的一個很嚴重的矛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迅速;如不加以控制,每年按增長率3%預算,50年后我國人口將達到26億。他說:“人口固然是一個極大的資源,但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币W∵@個大資源,去掉這個大負擔,辦法是提高人口質(zhì)量,控制人口數(shù)量。他建議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結(jié)果受到錯誤批判。馬寅初先生被扣上了“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中國的馬爾薩斯”、“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等帽子和罪名。事實證明,馬寅初的觀點是正確的,批判他的后果是造成此后全國多生了幾億人。
在左傾風暴飛揚跋扈的年代,遭到錯誤批判和處置的人不計其數(shù),違心地檢討甚至“認罪”者也不乏其人。馬寅初的特別可貴之處,在于他唯科學是從,為國運頓首,不畏強權(quán),不顧個人榮辱,堅持真理,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改初衷。面對全國性的大批判,他公開聲明:
“這個挑戰(zhàn)是很合理的,我當敬謹拜受。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zhàn),直至戰(zhàn)死為止,決不向?qū)R粤悍灰岳碚f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因為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shù)陌盐?,不能不堅持,學術(shù)的尊嚴不能不維護,只得拒絕檢討。”
馬寅初在遭到錯誤批判后,雖然被迫辭去了北大校長職務,但在政治高壓下,他始終沒有寫過一個字的檢討。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恐怕是那個年代絕無僅有的偉丈夫!
馬寅初先生曾經(jīng)說過:“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難。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笨上攵?,在強權(quán)和鋪天蓋地的大批判面前,敢想敢說,堅持真理,就難上加難了。“粉骨碎身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毕壬敖?jīng)常書寫的這句前人詩句表明了他的心跡。
什么是骨氣?這就是骨氣。什么是中國的脊梁?馬寅初先生就是魯迅先生所稱頌的中國的脊梁。在被批判的20年里,先生還一直關(guān)心著國家大事,曾上萬言書,反對個人崇拜。并孜孜不倦地撰寫他醞釀多年的重要著作《農(nóng)書》。
“可惜這部100多萬字的《農(nóng)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了。”女講解員遺憾地說。
“為什么?”我問。
“燒了。”她答。
“誰燒的?”
“他自己?!?/p>
剎那間。我愕然無語??梢韵胂?,先生當年親手燒毀自己的著作是一個多么痛苦的過程啊——絕望、無奈、傷心、悲哀、無助……個中痛楚,外人無以言說。于是,我的眼前似乎幻化出了這樣的場面: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佝僂在火盆前,面色凝重,雙眼噙著淚花,用顫抖的手,一張一張地燃燒著自己嘔心瀝血寫下的稿子……這是多么痛心的事啊!但是,在那個史無前例、黑白顛倒的大劫難中。不如此又能怎樣呢?我在心里默默祈禱,但愿那樣的年代,千秋萬代,永不再來。
紀念館的二樓,陳列著馬寅初先生生前用過的一些家具,其中的一張高凳引起了我的注意。高凳的說明是這樣寫的:“1968年馬寅初右腿行走不便,每天早晨起來后,他就用雙手扶著這個高凳,咬緊牙關(guān),在院里非常吃力地挪著步轉(zhuǎn)圈。為了幫助計數(shù),他在上衣口袋里放了50粒蠶豆,每轉(zhuǎn)完一圈,取出一粒放在另一只口袋,直到全部取完,鍛煉才告一段落?!薄熬犹故幨帲∪顺F萜荨?。我想,先生在坎坷的境遇中,仍能壽享遐齡,恐怕與他樂觀曠迭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持之以恒的鍛煉習慣是分不開的,
1979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了題為《黨組織為馬寅初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的消息。此時的馬寅初已經(jīng)98歲了,歷史終于在他活著的時候,有機會向這位勇敢而智慧的老人道歉,馬寅初雖然曾因此蒙塵20年,但也因此贏得了超越時代的榮譽。如今,當世人再次把目光投射到《新人口論》和馬寅初身上時,我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公平,這也許是對一個說真話的知識分子最大的安慰,也是對后世知識分子最好的啟示。
1993年8月19日,首屆“中華人口獎遴選委員會”授予已故的馬寅初先生“特別榮譽獎”。
馬寅初先生在長達一個世紀的人生歲月中,表現(xiàn)出的愛國主義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懷、無私無畏的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氣概,令后人無不高山仰止。先生百年后,有一幅挽聯(lián)寫得很好:“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p>
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我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當年在嵊縣拜謁先生基地時口占的絕句:“因人口論忤天顏,直面威權(quán)不改言。功罪千秋渾不計,但憑傲骨拜先賢?!碑斎?,我景仰先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新人口論》。
離開紀念館前,我再次瞻仰了矗立在樓前廣場上的穿著長衫的馬寅初先生立姿塑像,先生那樸實、豁達、堅定、自信的形象,在絢麗的晚霞中,顯得更加英氣勃勃。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