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傘
近百年的中國散文詩之路,從來就不是孤獨的。許多前輩作家為散文詩的探索和發(fā)展孜孜不倦、嘔心瀝血,許多散文詩作者也以宗教般的虔誠,默默堅守。但是,它受到我們敬重和恩寵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面對文學園林中某些漠視的目光和輿論的圍剿。是現代散文詩作品沒有達到文學性的審美標準?還是旁觀者對散文詩固有的偏見?這就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和清醒,準備一雙正視別人又能反觀自己的眼睛,用以呈現散文詩存在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散文詩的定義一直是一個很糾結的難題,長久以來眾說紛紜,但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它已經存在了。而且已經存在很久了。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每一個摯愛散文詩的人,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去維護它的尊嚴,使它突破重圍,為它贏得自信和話語權。
很慚愧!多年來我一直把“熱愛散文詩”僅僅掛在嘴邊,卻從來沒有以慎重的態(tài)度為它作一些深層次的思考。我默認了它的傳統(tǒng)和特質,一直抱著它在原地跳一種旋轉式的舞蹈。直到2009年“我們”散文詩群的誕生,它真誠而嚴肅的宣言,讓我自覺升華出對散文詩前所未有的神圣感。我相信很多散文詩寫作者也和我一樣,開始重新梳理自己的寫作觀念,認同寫好散文詩應該虛心向新詩以及其它文體學習,以博大的胸襟、寬闊的視野使散文詩指向“大詩歌”的美學高度。
但是,要真正抵達“大詩歌”的美學高度并非易事。
長期以來,散文詩的符號就是小花小草小感觸,散文詩的形象僅僅是外在的美。盡管當代散文詩領域也涌現過許多早已超越這些特征的優(yōu)秀的散文詩作品,但并沒有使散文詩在公眾的觀念里有過神奇的魔術變身。歸根結底。是目前散文詩還未形成特有的精神內涵,對當下的生存和生活缺乏一種意義。毋庸置疑,把散文詩定位在“意義化寫作”這一向度上,就是散文詩發(fā)展道路上的指南針。散文詩的意義何在?我覺得,一章(組)好的散文詩作品應該對人的思想、心靈或者情感產生某種內在的震動,讓人在審視和共鳴中領受“意義的照臨”。這種“意義的照臨”,來源于作品的精神磁場和靈魂圣壇,它處于我們仰望的高處,具備“光”的質感和價值。
換言之,小感觸不是壞事,美不是壞事。讓小感觸承載一種深遠的情懷,給美賦予一種深刻的品質,同樣可以成為有意義的散文詩作品。我個人認為,優(yōu)秀的散文詩作品應該是語言和意義的雙重性體現。散文詩首先是語言的藝術,使語言和意義達到和諧自然,兼具詩歌和散文之長而長之。另外,要在“意義化寫作”的基礎上堅持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尋找、挖掘、放大迥異的人生經歷中獨特的生命體驗并升華到詩性的審美高度;嘗試駕馭不同的題材、形式和內容,使散文詩多幾條腿走路……當有一天,我們談起散文詩時,不再僅僅列舉波德萊爾、紀伯倫、屠格涅夫、泰戈爾、魯迅、圣-瓊·佩斯等大師的名字,散文詩有了新的文化符號和代名詞,我們才能稍微自信地說,我們所置身的散文詩盛宴,是一種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