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平
一
寒食節(jié)又稱禁煙節(jié)、冷煙節(jié)、熟食日,原為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而斷廚房之火。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節(jié)前三日,宋人又稱之為“百五節(jié)”“一百五”,與冬至、元旦并為三大節(jié)日。宋代寒食禁火三日,自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大寒食,前后兩天為小寒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jié),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焙彻?jié)活動時間甚長,故又稱“一月節(jié)”,金盈之《醉翁談錄》卷三:“又謂寒食為一月節(jié)者,自一百四日人家出,修墓祭祀,如是經月不絕,故俗傳有一月節(jié)之語。”
寒食之風俗,有禁火、蒸團、插柳、上冢、登山、春游等,《雞肋編》卷上載之甚詳:
寒食火禁,盛于河東,而陜右亦不舉爨者三日。以冬至后一百四日謂之炊熟日,面飯餅餌之類,皆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為甜團,切破暴干,尤可以留久。
以柳枝插棗糕置門楣,呼為子推,留之經歲,云可以治口瘡。
寒食日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xiāng)里者,皆登山望祭,制冥帛于空中,謂之擘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饌,攜家眷游。或寒食日陰雨,及有墳墓異地者,必擇良辰,相繼而出。以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謂寒食為一月節(jié)。浙西人家就墳多作庵舍,種種備具,至有簫鼓樂器,亦儲以待用者。
此外,寒食還有“蒲博”“斗百草”等活動。陳元龍《歲時廣記》卷一六《寒食·蒲博戲》:“寒食大縱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邇也。民間又賣小秋遷以悅兒童,團沙為女兒立于上,亦可舉之往來上下,又以木為之而加彩畫者甚精?!焙檫~《夷堅志》丁卷七:“因寒食拜掃先墓,小民百十為群,入山尋覓水精,且斗百草為戲?!?/p>
寒食節(jié)禁火,故多熟食,古人復將聰明才智灌注其中,制作出各種名目的“寒具”?!稓q時廣記》卷十五即有“作麥粥”“賣稠餳”“染青飯”“蒸糯米”等十數(shù)種食品。宋代還有一種別具特色的糕點“子推燕”,《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jié)”:“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彼稳松踔劣小梆拫D思寒食,懶婦思正月”(《醉翁談錄》)的諺語,思正月是因為“正月女工多禁忌”,思寒食則說明食品之豐美,中華民族之國民性,善于轉禁為縱,化苦為樂,于此可見一斑。
寒食中最可一說者,為妙齡女子之出游: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哩看姣姣。
這是一首流行于越中地區(qū)的民謠?!苞_”即風箏,“姣姣”即美女,這首民謠被清代學者范寅收入《越諺》一書,并冠以《游蕩子輕薄謠》之名。與范寅同鄉(xiāng)的周作人卻對這一謠名很不以為然,他說這是一首兒歌,并沒有輕薄的成分,“我小時候是把這歌看作說兒童生活的,至今還保留這個成見”(《看姣姣的來源》)。
古時女子不得隨意出門,至上墳之日,舉家拜祭,女子方有機會與男子一道出游踏青。上墳時的女子多是濃妝艷抹,欲吸引眼球,以彌補平日養(yǎng)在深閨的寂寞,宋人范成大《寒食郊行書事》云:“鷺窺蘆箔水,烏啄紙錢風。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鄙蠅炄粘撕?,還有三月三上巳日,所以杜甫《麗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這是塵世的寒食,出游的寒食,狂歡的寒食,熱鬧與欣樂的寒食。
二
然而古人還有一個寒食,即心靈的寒食。
陸放翁的“數(shù)日間”,看似平常語,實是有一個重要典故在內。原典為唐代顏真卿《寒食帖》(《顏魯公集》卷十一):
天氣殊未佳,汝
定成行否?寒食只數(shù)日間,得且住,為佳耳。
這只是一通短短的書信,卻成為了中國文學的經典,功勞要歸于宋人。
宋人有一種重估經典的精神。一方面,是學者的“疑經”,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另一方面,則是文人對經典的重塑,“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王若虛《滹南詩話》評價黃庭堅語)。宋人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不僅是一種藝術技巧上的追求創(chuàng)新,其中更隱含著對傳統(tǒng)的估量與反思。前人所謂的經典,自有可能夾雜平庸乃至粗劣;前人所忽略的邊角料,自有可再利用再創(chuàng)造的價值。傳統(tǒng)的逼仄處,潛隱著文化生命的幽光,等待后世有心人的提撕開拓、闡揚振宣。
《寒食帖》即是一例。最著名的點化,是辛稼軒的《霜天曉角·旅興》: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說
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明
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此詞是作者淳熙五年(1178年)離江西豫章時作,稼軒被朝廷召為大理少卿。鄧廣銘先生《稼軒詞編年箋注》于“明日”三句注云:
《晉人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為佳耳。鄧先生對此句出典可能未加詳考,只是轉引了明人的觀點。明焦竑《焦氏筆乘》續(xù)集卷五“用晉人語入聲律”條:“晉人語一入聲律,無不精妙……一帖:‘寒食近,得且住,為佳耳。辛幼安《玉蝴蝶》詞:‘試聽呵,寒食近也,且住為佳。又《霜天曉角》:‘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凡兩用之,當是絕愛其語?!?/p>
然明人之說實有誤,錢鍾書先生《談藝錄》引宋張侃《張氏拙軒集》卷五:辛待制《霜天曉角》詞云云,用顏魯公《寒食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數(shù)日間,得且住,為佳耳。
《錢鍾書手稿集》第六三六則亦云:“鄧注‘晉人帖云云,妄甚。此顏魯公帖也……真卿此帖收入《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背隋X先生所引《張氏拙軒集》外,尚有宋王明清《揮麈后錄》、劉克莊《送鄭甥主龍溪學》、歐陽修《集古錄》、黃庭堅《題歐陽佃夫所收東坡大字卷尾》等,均云系顏魯公帖。然“天氣殊未佳”數(shù)句頗有晉人書帖的風味。如王羲之、王獻之帖:《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薄顿e至帖》:“想小大悉佳,蔡家賓至,君情感益深?!薄缎〖烟罚骸靶〖眩聠栆灰?,適修載書平安?!薄而嗩^丸帖》:“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p>
“佳”字似乎是晉人的口頭禪,以“佳”與“未佳”來評價判斷外在的一切,顯示了晉人的脫略瀟灑,而其背后則是一種對主體生命的尊重,通透著道家的葆生精神,一切以自我內心的真實感受為基準,為判斷和處世的原則,重內輕外,重己輕人,護持著個體生命的本分。顏真卿“天氣殊未佳”云云,確乎有晉人的風韻,則《寒食帖》或許為魯公臨摹晉人之作,亦未可知。
三
古人有兩個寒食。說兩個,其實也是一個。
心靈的寒食不能脫離世俗的寒食,因凡人的自覺大抵是要依靠外鑠的,簡單的形式仍然必要,但不能喧賓奪主??墒牵覀兘裉斓那迕?,除了掃墓郊游,除了流于繁縟形式的復古祭奠活動,還有什么?古人的流連與惜別、沉靜與持守、傷痛與哀思,是否能抵達我們的心靈深處?
季節(jié)的無常通透著人生的無常。三法印之一即諸行無常,無常即苦。無常之念亦是通透著儒家的憂患意識,《尚書·康誥》:“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每個成熟的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情感打底子。我一直以為,無常的底子可以打得厚實一些,在此基礎上的樂觀才能更持久更堅韌。稼軒詞“得且住,為佳耳”之前是一句“宦游吾老矣,玉人留我醉”,已有了對仕途人生的反省?!拔幢环词〉纳钍菬o意義的生活。”(蘇格拉底)無常的反省可以讓你拋卻無謂的執(zhí)著,那些誑誘于外汩沒于內的妄念:權勢、金錢、功名……而獲得一種沉著淡定的心境。
寒食日,若天氣未佳,不便出行,則不妨“蝸居”,打疊一下自己的心靈:憑悲觀冷靜之心境發(fā)持久精進的動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于無常之底子上,建造一些溫暖而質樸的文明。
我們每年都應該過一個心靈的寒食,在塵世的寒食之外。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