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們做電視
2012新年過后,BBC將播放一部紀錄片,名為《生存競爭》,講述的是世界各地的動物在它們剛出生幾天至幾周內,為了生存而與嚴酷環(huán)境抗爭的故事。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動物是BBC節(jié)目的特長,觀眾可以看到明尼蘇達州黑熊和它們的幼崽、馬達加斯加小環(huán)尾狐猴和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里的幼年獵豹。
這是BBC1頻道新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2011年8月,一年一度的愛丁堡國際電視節(jié)期間,1頻道總監(jiān)丹尼·科恩宣布下一年度會播出更多自然歷史類節(jié)目,這在BBC歷史上是空前的,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老年觀眾,因為他們是此類節(jié)目的主要收視人群。相對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潮、方便、快捷和互動,電視算是“老媒體”了,與之相對應的觀眾也呈現(xiàn)出老化的趨勢,丹尼透露英國電視觀眾的平均年齡是50歲以上,BBC應該以他們?yōu)槟繕耸鼙姡峁└喙?jié)目。
每周有80%的英國人會收看BBC 1頻道的節(jié)目,而幾乎每個頻道都有很多年輕人的內容。丹尼說:“我們要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但也要重視其他觀眾的反饋,兼顧所有年齡受眾的需求。”為了給老年觀眾提供更多他們喜歡的節(jié)目,他表示1頻道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更多嘗試,節(jié)目內容題材的范圍會更寬泛。
其實,此前很長一段時間,BBC一直被批評忽略老年人的需求。2009年10月英國著名老年月刊《傳奇》雜志公布了一項調查,在9441名5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74%的人認為電視節(jié)目是向年輕觀眾傾斜的,有五分之四的人覺得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和題材被節(jié)目制作人忽視了。老年人不愛看這些時尚節(jié)目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覺得新潮帶來的網絡和粗俗語言泛濫、行為舉止粗魯和雷人的幽默,這些都與傳統(tǒng)英國文化顯得格格不入。
那么,為什么BBC似乎是突然之間像關注未成年人一樣地聚焦老年人,特別是白天時段的節(jié)目呢?
從世界電視的總體趨勢看,老年人今后將逐漸成為電視的重要收視人群,道理其實很簡單,中年人和年輕人現(xiàn)在熱衷于新媒體載體,他們獲取視頻基本是通過網絡,而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慢,習慣了喜歡的節(jié)目和類型,不太容易改變。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來自BBC內部,過去老年觀眾這個“盲點”恰恰被BBC的觀眾委員會看到,英國有1000多萬退休老人在白天收看電視,這個年齡段被形容為現(xiàn)在正在生產電視節(jié)目的媒體人父輩的歲數(shù),所以有人提出為老年人做節(jié)目,也就是為自己的父母做節(jié)目。
作為公共服務廣電的旗幟,BBC自然是要站出來的,它有責任為老年觀眾提供多樣化的節(jié)目,就像他們關照兒童,給他們開設CBeebies和CBBC頻道一樣,這就需要重新調整播出內容,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播諸如《拍賣》、《閣樓里的財富》、《買,還是不買》等沒什么新意的鑒寶類節(jié)目來填充時間。當我和房東老太太討論這個問題時,她對最終電視上呈現(xiàn)的變化并沒抱太大希望,原因倒不是不看好BBC的調整,而是認為老人的需求其實很容易滿足,況且針對他們的電視節(jié)目選擇余地要比提供給青少年的大很多。
新節(jié)目的題材涉及健康、資產、服務資訊,以及讓常年都無法外出的老人開心,為他們提供新聞和時事,還有他們喜歡看的電視劇和情景喜劇。BBC總經理湯普森在陳述未來幾年的新策略時表示,過去漠視老年觀眾的態(tài)度、偏見是需要修正的,從2012年的調整看,這艘大船是在“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航行”。
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社會標準,中國從1999年開始邁入老齡化社會。目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老齡化正在加速。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電視屏幕上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卻很少,晚間時段尤其明顯,那些唱歌、跳舞、選秀等節(jié)目的目標收視人群幾乎都不是他們,唯一可以說是針對老年人的就是養(yǎng)生節(jié)目和極少數(shù)戲曲專業(yè)頻道,而最“關心”他們的可能就要算那些醫(yī)療和藥品的廣告商了。作為電視受眾里的“弱勢群體”,中國老年人很少使用新媒體,加之沒有通暢的投訴途徑,收視需求和聲音也就很難表達和被聽到了。
其實,以中國電視人的平均年齡段看,大家也不妨想一想,在為同齡人制造“娛樂”時,你們的父母看什么?
人人都愛男閨蜜
看《失戀33天》,從王小賤被房東攆出門被迫和黃小仙合租,我就開始為故事提心吊膽。之所以“提心”是因為故事的頭開得不錯,故擔心它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看倆人在很寫意的鏡頭下過家家般嬉笑打罵,我又開始“吊膽”,-怕的是,在任何一個柔緩而抒情的拐彎抹角上,被埋伏許久的“愛情牌”味精給嗆著,敗壞了胃口。一個小時過后,眼看故事快到尾巴稍,王小賤出其不意地出現(xiàn)在夜幕下的三里屯Soho樓頂,一邊在電話里突兀地告白,一邊在閃爍不定的廣告下上躥下跳地蹦跶。我的失望頓時如決堤之水一瀉千里。
這部號稱“治愈系”的溫情小品最大的看點還是文章飾演的王小賤。這位“口劍腹蜜”的男閨蜜在中國電影里是個史無前例的異數(shù)。事實上,“男閨蜜”這個詞語絕非電影原創(chuàng),它也不過是新瓶老酒,掩蓋在花哨的名詞之下的實體人群早已存在。較早之前,它被叫做“藍顏知己”,更早之前,它被叫做“婦女之友”。無一例外,這兩種叫法在小圈子里紅了一陣,便速生速死。也不是沒有道理,“藍顏知己”太文藝,有一點酸腐和做作;“婦女之友”又太土,讓人直接想到趙本山或居委會大媽。另外,據(jù)我所知,沒有一個女性愿意以“婦女”自居,不信你可以在三八節(jié)對你的女同事道一聲節(jié)日快樂,看她們還給你小鞋還是白眼。
用時下流行的“青年體”來歸類,“男閨蜜”是普通青年,“藍顏知己”是文藝青年,而“婦女之友”則是當之無愧的——你懂的。
我喜歡“男閨蜜”這個詞,它簡單而不簡陋,樸素而不寒磣。把這三個漢字掰開了咂摸,特別有意思。首先,“男”表明了性別立場,它站在了傳統(tǒng)的反面,所以,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種老話一點都派不上用場?!伴|”字強調一種空間的封閉與關系的疏密——女人肯把你從星巴克這樣的公共場所引渡到私密閨房,首先是她對這段關系的信任。好色為本性,好不色才是思想深處發(fā)生了真正的革命的表征,不以色相取人,乃是男閨蜜的基礎素質,反之,若無坐懷不亂的自持和定力,最多只能是個異性軍師;其次,閨房里聊的話題,絕非家國大事民生多艱,多半是異性困惑情路多難,這就需要你有足夠理智和耐心,不僅能拿出男性化點評和建設性意見,還要有車轱轆話聽一晚上也面無厭色的好脾氣。這押在詞尾的“蜜”字,沒啥實質含義,不過是對關系的一種形容,如膠似漆,黏黏糊糊,除了不能手拉手一起上廁所,男閨蜜可以肩起女閨蜜的任何職能,甚至做得更好。
難怪在時尚肥皂劇里,我們經??吹?,時髦的女主角都有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精神侍應生”,如《欲望都市》、《我最好朋友的婚禮》、《相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