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高一凡
摘要: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49條對于出借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主體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對于同乘人在特殊情況下是否可以解釋為第49條中的“使用人”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筆者意在通過案例分析引出同乘人作為賠償主體的問題,提出利益共同體說加以進一步論證說明其作為賠償主體的可能性。
關鍵詞:同乘人;賠償主體;共同利益體
一、出借機動車賠償責任主體問題的提出
親友、同事之間因一時之需借用車輛的事常有發(fā)生,然而出借的車輛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確定及責任承擔就顯得很重要。在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49條對出借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賠償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還會出現(xiàn)另一種特殊情況:五個人利用周末時間一同自駕出游,A借的車,但并沒有向車的所有人說明和其他人共同使用出行,并請朋友B開車,還有其他三個乘坐人一同坐車出行,在途中發(fā)生了車禍,無人員傷亡,但經(jīng)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由此車人承擔責任向其他車輛賠償,因而產(chǎn)生了損失費用,這個費用應由誰分擔?除借車人A和司機B外其他乘坐人是否也應作為賠償主體承擔賠償責任呢?
在本案中可能的責任人范圍第一順序是機動車所有人、第二順序是使用人、第三順序是非借用人的駕駛人、第四順序是同乘人?!肚謾嘭熑畏ā返?9條規(guī)定對于責任主體法律只規(guī)定到第二個層次:借用人就是車輛的使用人。對于第三順序而言,一般情況下當借用人與駕駛人分離時,應當由駕駛人承擔。本案中使用人包括借用人A,駕駛員B。但是第四順序的乘坐人是否屬于第49條中規(guī)定的“使用人”成為責任主體承擔責任,法條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
二、同乘人是否為責任主體的爭議
(一)同乘人是否為責任主體的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侵權責任法》中第49條法律規(guī)定,機動車除駕駛者之外的同乘人相對于駕駛人來說對車輛如何行駛沒有直接的控制,不用承擔交通事故的責任。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機動車使用人理應包括乘坐人,因為乘坐人與借用人、駕駛人就共同出游享有共同利益。
(二)“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在我國應用的對接困境。上文中第一種意見主要基于責任主體研究中的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而提出的。運行支配是指根據(jù)行為主體對物的直接支配并對支配下造成的損失負責。運行利益指享有利益的主體也應承擔因利益而產(chǎn)生風險。從新出臺的《侵權責任法》第49條來看,立法者采納“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理論。
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有新的突破,但我國引入這一學說時卻忽略了運行的制度基礎——機動車保有人危險責任在立法層面的確立。①張新寶教授認為“保有者是指為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機動車并對該使用的機動車有事實上的處分權的人,或者在事故發(fā)生當時將機動車作為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并具有該機動車的使用處分權的人?!北S腥酥贫戎饕鉀Q機動車發(fā)生所有和占有使用分離后,產(chǎn)生了眾多主體誰適用無過錯責任的問題。西方保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是不區(qū)分交通事故類型而統(tǒng)一適用于整個交通事故領域。而我國在引入“保有人”時,要考慮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相對接。其第一款規(guī)定,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按過錯責任原則規(guī)則;第二款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按無過錯責任原則規(guī)則。西方保有人制度與我國機動車一方責任有相沖突的地方。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在國外只是確定誰是車輛保有人的規(guī)則,并不是確定機動車事故責任主體的規(guī)則。由于保有人制度無法與我國現(xiàn)有法律相對接,而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的制度基礎是機動車保有人制度,因此“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與我國現(xiàn)有法律對接懸空。
因此,筆者發(fā)現(xiàn)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理論在我國的應用中尚有不妥。對于本案筆者更傾向于采納“利益共同體說”。
三、非駕駛同乘人作為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主體
(一)利益共同體含義。利益共同體,即就同一目的下的同一行為所產(chǎn)生的共同利益而共同享有的數(shù)人組成的民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前提是同乘人對機動車的使用往往是基于親情和友情的無償使用。這個概念的引入只對非營利性駕駛適用。
(二)利益共同體適用范圍。對使用人的解釋并不是在進行擴張解釋,還應對利益共同體認定有嚴格的限制。首先,從主觀上說,乘坐人、借用人和駕駛人對共同乘車去往某地的須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且意思表示一致。在非營利性駕駛中利益共同體的主體之間達成“同一利益”,數(shù)個同坐人之所以和司機、借用人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是因為他們準備去同一個地方后從事相同的事情。他們暫時形成了一個合伙,利益均享風險共擔。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前,乘坐人因某些原因在車輛行駛途中下車離去而未到達預先設定的地點,應排除其利益共同體的身份。而中途上車的人沒有達成一個共同的目的,因此也被利益共同體排除在外。其次,從客觀上講,利益共同體的形成,是基于車內所有人對機動車的共同使用。對于車輛的共同使用人也應限定在一同乘車的民事主體上而非對物品享有利益的主體。當發(fā)生借用人將從所有人處借來的車輛再一次轉借他人時,如果轉借人同新借用人的車輛一同出行,則轉接人與新借用人及其乘客為同一利益共同體。若借用人在沒有過錯的前提下將車轉借給他人而自己并沒有使用、收取費用的,則不被認定為利益共同體之中。再次,關于利益共同體內部責任分配,如果駕駛人對交通事故沒有主觀上的重大過失和過錯,在其對外承擔賠償責任后是可以按照各自過錯或利益承擔比例向乘坐人提出對內分擔一部分責任份額要求。
(三)乘坐人提出抗辯事由的情形
乘坐人解釋為使用人承擔責任時可就責任的承擔提出抗辯事由。但應掌握以下三項標準:1.抗辯事由必須是在本次事故中能夠出現(xiàn)的事由。即乘坐人的抗辯事由與本次交通事故有直接的關聯(lián)性。2.抗辯事由必須是事實上存在并且與本案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或其他法律上聯(lián)系的事由。3.抗辯事由可基于法律政策和公平原則而有所限制。②(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法典侵權責任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程嘯.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之研究[M].載《法學研究》2006(04)
[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楊立新.道路交通事故研究.[J]法律出版社.2009.
[5]張新寶.侵權責任法.[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