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
利用退稅和補貼過分保護生產者,對消費者不是一件好事。
W:世界博覽
L:李健
W:您覺得中國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能否持續(xù)下去?
L:不能片面將中國的經濟定位為出口導向型經濟或內需拉動型經濟。我國雖然近年一直重視出口,但內需量也很大,稱得上是大進大出。
有的說法認為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但這個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是有水分的。外貿依存度(即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對外貿的依賴程度的標準,但其分母GDP中包含的是進出口的差值,分子卻是進出口總額,經濟內涵不對應,不具有嚴格的可比性。
但一國的經濟確實不能過度依賴出口,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令我國的沿海城市遭到了重創(chuàng)。
W:有出口退稅和補貼作后盾,中國的出口向來以價取勝。在價格戰(zhàn)中獲勝就是真正的贏家嗎?
L:從市場的角度看,自由競爭當然是好的,但是過度競爭就會引起諸多問題,比如價格戰(zhàn)。這不僅是中國出口的特色,也是市場競爭的本質——誰都想要性價比高的商品,中國的產品性價比高,自然賣得好。
但我們處在產業(yè)鏈的下游,贏在制造業(yè)而不是高新技術,這就導致我們的利潤其實很少。加上生產前期要進口原材料,生產的過程中又存在各種形式的碳排放、污染,所以代價不小。
國家對出口商品的退稅是17%,這是對出口產業(yè)的支持,也是一種國際慣例,是為了出口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近年來,國家從轉變發(fā)展方式出發(fā),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商品,出口退稅的百分比已經視具體情況大大調低,有的甚至調至0。另外,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廠家的成本也在提高,這就不允許他們繼續(xù)維持低價,否則只能入不敷出。
W: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會逐步取消促進出口的政策?
L:轉變不是一天完成的,現(xiàn)在我國的“十二五計劃”進一步鼓勵產業(yè)鏈上游的發(fā)展和自主品牌的研發(fā)。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否定外需和出口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出口貿易是分不開的,否則單靠有限的內需,無法這么高效地拉動經濟發(fā)展。這30年建起了多少工廠,創(chuàng)造了多少就業(yè)崗位,多少農民進城務工,多少城市因此蓬勃發(fā)展。GDP的穩(wěn)定增長中也包含著出口產業(yè)的重要貢獻。
W:重視進出口的政策為中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國家的外匯儲備對老百姓的意義在哪里?
L:中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表面上看,大部分是借給別人花了,但如果真這么定義就片面了。我們需要知道,很多國家都有外匯儲備,只不過中國的儲備量最大,這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風險。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強調進出口平衡增長,我國外貿順差已經連續(xù)三年收窄,這使得外匯儲備急劇擴大的勢頭有所緩和。
可能對于百姓來講,這些錢借到外面,不如自己花了踏實。但是就如一個家庭要計劃支出一樣,你可以說把錢花了,吃穿用住更踏實,像很多人擔心通脹,就買房炒房。但即便買房也有風險,所以還是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決定資產配置,做好計劃。
W:除了匯率糾紛外,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摩擦也不斷,比方說中方最近上訴的“雙反案”。您怎么看待美國起訴中國“反傾銷、反補貼”的問題?
L:這是美國的貿易保護手段。中國現(xiàn)在已經是第一出口大國,中國的崛起帶來了世界貿易格局的調整,因此必然面臨較多的貿易摩擦。我們一直在WTO的規(guī)則和體制內,通過協(xié)商和談判,而不認為要通過對抗和制裁來解決這些爭端和摩擦。中國的企業(yè)也在政府支持和行業(yè)協(xié)調下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同時通過轉變外貿發(fā)展方式,提升參與國際分工水平,也可以減緩貿易摩擦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