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圭臬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聽本地人說“到大理”或“從大理來”就覺得很奇怪,其實他們說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古城。到大理古城,首先經(jīng)過的是文獻樓,門樓上面高懸著一塊匾額:“文獻名邦”。這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5年)云南提督偏圖深感此地人文興盛,報請清政府頒發(fā)的。從這里往北走幾百米,便到了大理的南城門,城門上方嵌著大理石門匾“大理”二字,這是郭沫若手跡。走進七八丈深的城門洞,有些幽深,有些古舊。走過這段短暫的時光隧道,一條青石鋪筑的街道便展現(xiàn)在眼前了。
街道兩旁的冬櫻花正在開,花朵雖然小,但卻紅艷,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樹冠,于是便顯得紛紛揚揚。櫻花后面是一間間鋪面,一律的瓦屋。有的老房子門窗陳舊,墻壁上的石灰有些剝落,于是,便顯得滄桑。鋪中多是一些大理石和扎染布,主人悠閑地坐在那里喝茶或打毛線。那些大理石工藝品的花紋才叫精美,真是“蒼山韻風月,奇石吐云煙”??上切┦恋膬r格太貴了,幾百上千元一件,只飽了一回眼福。扎染布料的衣帽卻花樣百出,價錢也不貴。倘若你走進去,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地看了個夠,想買點什么的時候,主人才會微笑著給你介紹他的商品,并和你侃價錢。偶爾進來一個老外,主人的口中冷不丁又會冒出一串流利的英語。于是,就讓你忍不住也想買件扎染布料的衣服或褂子,買點大理石制成的小玩藝,帶回去送給那些親友。街道幽深而又漫長,但卻筆直,從東向西地直,從南朝北地直,把個古城勾畫成了一些大方塊。這叫棋盤式格局,有九街八十巷,南北主街叫復(fù)興路,東西主干道稱玉洱路,歷史悠久著呢。
街道兩邊時時岔出些巷道,巷陌深深,不知通往何等人家。就沿著小巷慢慢地走,石頭壘成的墻壁上掛著青藤,墻腳的水溝中清流潺潺。聽說大理有三寶,其中有一寶便是“石頭砌墻不會倒”。仔細一看,那些用來砌墻壁的石頭多是又圓又滑的鵝卵石,能用不規(guī)則的石料砌出這樣工整而精致的建筑物,你不得不佩服白族工匠技藝的高超了。如果不深入這些小巷,是很難見到這一風景的。小巷的兩旁多是石墻瓦屋,而庭院卻很寬敞。四間瓦房圍成一院的,叫“四合五天井”;三間瓦房加一道粉墻的院落叫“三坊一照壁”;還有“走馬轉(zhuǎn)閣樓”等等,耐看的房子多著呢??晌覅s被一些門匾吸引住了,有的門上題有“三相第”、“司馬第”、“清白傳家”之類,一看便可以知曉該戶的姓氏了。有的則題有“雪廬”、“蘭苑”之類,又讓人感到風雅古典。照壁上多是斗大的“福”字,也有寫著“紫氣東來”、“蒼洱毓秀”的,白粉墻上寫著幾個古樸的黑字,給人的印象就格外深刻。從洞開的院門往里看,總是花木森森。就冒昧走進去觀看,主人也不惱,憑我們參觀,偶爾還與我們交談。院中有枝葉終年碧綠的茶花、杜鵑,也有玉蘭、茉莉、芍藥,而更多的卻是蘭花,而蘭花又多是當?shù)氐拿m大雪素、小雪素。城里多把庭院叫做花園,最大的數(shù)楊家花園、吳家花園。這里,“家家流水,戶戶養(yǎng)花”的確不是虛傳。難怪古籍中說大理是“山則蒼籠疊翠,水則半月拖藍;城廓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了。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十五日,各家各戶還會把花擺到街頭展覽競賽,叫“花朝節(jié)”。
不知拐過了幾條小巷,不期而遇一塊小小的街場。幾株老榕樹蒼蒼地綠著,樹下有著幾個賣涼粉、雕梅、泡蘿卜的小吃攤。擺攤的老大媽一邊閑聊,一邊悠緩地搖晃著手中的拂塵,從榕樹葉縫隙中漏下的斑駁陽光,不經(jīng)意地把她們印成了一幅民俗的寫意小品。街場上還有幾個賣時鮮小菜、鮮魚鮮蝦、鮮肉的,看得出他們是城郊的農(nóng)民。而周圍低矮的屋檐下,竟出人意料的有各種各樣的小店鋪,雜貨店、服裝店、理發(fā)店,還有個小小的書店,都靜靜地開著門面,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待著顧客。邊角處,還有幾個老者在下棋,圍觀的人似乎比弈者更投入。想不到古城中竟有這么個寧靜的所在,普通得如同一幀老照片,古樸得似乎了無塵味。那時我竟然猜測,這小街、這小街上走動的人,莫非是從電影中走下來?記得在《甘十三妹》、《還珠格格》等電視片中,總有一些劇中的人物不畏艱險奔向大理的情節(jié),此刻我卻能悠游于這個世人向往的國度,竟有點竊竊自喜了。
轉(zhuǎn)出了古詩般的小巷,又到了一條叫“護國路”的街道。這里又是一番景象。麻花石鋪成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而且招牌多是外國文字。臨街的藤椅上,坐著一些不同膚色的老外,正在悠閑自得地品茶、喝酒。再往院內(nèi)張望,三個五個老外或看書,或閑聊,就像在他們家里一般。這就是有名的“洋人街”了。街道兩旁,其實又都是些極普通的民居宅院。堂屋里有的是木桌椅,門窗也多是白族鄉(xiāng)間常見的雕花木質(zhì)門窗。院心也多用大理石或鵝卵石鋪就,寧靜而典雅。走進宅院,就給人一種平淡的民間氛圍和回家般的溫馨感覺,難怪有的老外來到大理后,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更有甚者,干脆在這里落籍了。其實,外國游客喜歡的也就是古城的這份古典和土氣啊。聯(lián)想到有的地方毀掉老宅院,建成千篇一律的街道或廣場,真有點莫名的悲哀。走出洋人街,那店鋪里的外國人用蹩腳的漢語跟我們說“您好”、“再見”,恍惚間,在這里我們反倒成老外了。從路的名稱“護國”到“洋人”,讓人想到了時空的變幻。在這里,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時髦,相處得是那么和諧。不孤傲,不自卑,不拒絕,不媚俗,本色地開放自己,莊嚴地面對世界,這就是古城的魅力和風采。
走來走去,有點餓了,就到一個小食攤上吃涼雞絲米線。這里的涼米線特好吃,細細品味,味道就在那作料上,聽說那清醬是用腌蘿卜調(diào)制成的,所以味道酸香而甜爽。這里賣的燒餌塊也與別處不同,別地的燒餌塊是事先將餌塊壓制成薄餅狀,烤熟后裹入作料;而大理古城中賣的燒餌塊則是用剛出甑的熱餌塊切下一塊,在大理石板上揉成餅狀,裹入作料后再烤熟。由于當?shù)刂谱黟D塊的米質(zhì)好,加工方式又有其獨到之處,因此大理的燒餌塊特別地香軟可口。此外,小攤上的腌蘿卜條也很好吃,有點酸,有點甜,有點脆,不像別地的腌蘿卜條寡酸。
流連復(fù)流連,我們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久久地游轉(zhuǎn)。我羨慕地注視著那些在古城中生活的人們,我就想,每天在這街道上走來走去、從那小巷的庭院里外出或歸來,悠然往返,該是何等愜意?喜歡古城,或許就是中意那份古典和寧靜吧——在塵世喧囂之外,在功名利祿之外,在聲色犬馬之外,古城的街巷深邃而悠長,古城的花香淡雅卻悠遠。
責任編輯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