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阿恩安斯瓦密
當我們醒來,它就在那兒;當我們睡下,它又悄悄溜走,也許出現(xiàn)在我們的夢中。我們的感覺是:我們被固定在我們所擁有和控制的軀體中,并從內部去察覺外部世界。正是這種個人綜合的感覺,從我們最初的記憶,經由現(xiàn)實延伸穿越時間,飛向某個想象的未來。所有這一切,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這就是我們的自我意識。
人類追尋自我的特性1000年了。自我是真實的還是一種幻覺呢?如果是真實的,它又是什么呢?我們上哪兒去找它呢?
不同的哲學傳統(tǒng)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一個極端是佛教徒“無我”的觀念,照這種觀念,你只是一瞬間的思想和感覺。另一個極端是二元論者的思想,大多數與哲學家卡爾·波普和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系統(tǒng)科學家約翰·??藸査沟睦碚撚嘘P。他們認為,自我作為一個單獨的“領域”,與大腦相互作用并控制大腦。
如果說二者有什么區(qū)別的話,現(xiàn)代科學傾向于佛教。我們的自我意識不是一個擁有自己權力的實體,而是從大腦的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賽斯—吉里漢和瑪莎·法拉認為,自我有三條線索:生理我(源自我們的具體化感覺);心理自我(將我們的主觀立場、自傳式記憶和能力以及自我和他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加以比較);更高層級的意識代理,把生理自我行為歸屬于心理自我。
現(xiàn)在,我們正在揭開潛藏著這些線索的某些大腦活動。例如,洛桑市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奧拉夫—布蘭克和他的同事解釋說,生理上的自我意識集中于右顳頂葉皮質。它從你的感覺中整合信息,創(chuàng)造一種具體化的位于身體某個特殊位置的感覺。如果右顳頂葉皮質收到相反的信息,這種感覺就可以明顯中斷,從而形成體外的經驗。
要找到我們的意識代理——負責我們行為的感覺——的位置是比較困難的。在一項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中,手握操縱桿的志愿者移動電腦屏幕上的圖像。當志愿者感覺他已開始動作的時候,大腦的前腦島就被激活,而當志愿者把這個動作歸屬于實驗者的時候,右顳頂葉皮質就活躍起來。
但運用不同實驗的其他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更多似乎負責意識代理的大腦區(qū)域。
在大腦內部,自我似乎無處不在?!叭绻懔幸粡埍恚ㄗ晕乙庾R需要的區(qū)域),很少有未觸及的大腦區(qū)域?!钡聡酪虼墓膨v堡大學認知哲學家托馬斯·梅青格說。梅青格把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自我是一種幻覺”。他說,我們被我們的大腦所愚弄,以為我們是實質性的、不變的。
心理紊亂也使得事情格外清晰,我們視為潔白無瑕的這個實體并非如此。例如,精神分裂癥患者會藏匿妄想,他們大腦中的經驗和想法正在受其他人或事的影響?!皬哪撤N意義上講,這是自我的紊亂,因為這些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感覺好像不是自己在做那件事情?!庇K塞克斯大學的塞斯說,“這種情形可稱為代理紊亂?!?/p>
另一個突出的情況是人格解體紊亂,在這種病例中,患者感覺他們的身體和思想持久分離。他們整日絮絮叨叨,不停地講述自己長大成人、變老的經歷。但這些從自體式記憶庫中精心構建的故事,卻是東拼西湊,錯誤百出。
研究表明,他們每次都從過去的經歷中回憶一個情節(jié),而他們記憶不同的細節(jié),就這樣自己隨意改變。
因此,表面上看來自我是固定不變的,但實際上卻在不停改變。我們不是一年前的同一個人,明天或者一年后,我們也將與現(xiàn)在不同。我們之所以相信我還是我,是因為大腦做了手腳,騙過了我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