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園不是傳說
“空中花園”也稱“架空花園”或“懸空花園”,這些叫法都是對希臘語“庫列馬斯圖斯”一詞的意譯,直譯應該是“梯形高臺”。由此得知,所謂“空中花園”,實際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臺”之上的花園。
對于這座建筑的描述,主要見于希臘史學家戴奧多拉斯(公元前1世紀)的著作。戴奧多拉斯勾畫的花園建筑的基本輪廓大致是這樣的:
這座建筑物呈方形,邊長約120米,它是一層又一層的陽臺式建筑,每一層陽臺都被下面的若干磚砌巨柱支撐著。這些柱子都很高,支撐最高一層的柱子竟然高達23米。每層的支撐部位排列著一排長4.8米、寬1.2米的石塊,其上鋪有一層蘆草和瀝青的混合物,再上面鋪著兩層熟磚,其上又覆蓋著鉛板。鋪上這幾層東西是為了防止上面的水分滲漏,因為堆積在這幾層上面的是泥土。泥土的土層較厚,足以使最大的樹木扎根,使各種奇花異草得以生長。在設計上,每層支柱的位置選擇得十分合理,互不遮擋,這就使得每一層上的植物都能得到足夠的陽光。整個建筑上更有趣的是,有一根空心柱子從底部直通到頂上,內有唧筒,用來從幼發(fā)拉底河抽水,灌溉花園,這實際上是原始的供水塔了。
古代學者的這種記述是否真實可靠,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還幾乎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因為這里的古代城市遺跡早已變成山丘,所有的文字史料和物質資料都被埋在地下。只是從19世紀后半葉起,隨著巴比倫城的許多建筑遺址和泥板文書被發(fā)掘出來,以及楔形文字解讀的成功,古老的巴比倫城的原來面貌才重新顯現在我們面前。
1899年4月,考古學家開始了對古巴比倫城的發(fā)掘。這次發(fā)掘從19世紀末開始,直到20世紀20年代后才結束。長達20余年的發(fā)掘,挖出了薩爾貢國王修建的數道城墻,以及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巨大建筑,即新舊巴比倫的整個古城遺址。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德國人羅伯特·科爾德韋宣布他發(fā)現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遺址。他在發(fā)掘巴比倫王宮遺址時,在王宮遺址東北角發(fā)現一處奇特的建筑遺址。這個建筑遺址大體呈長方形(42米長,30米寬),擁有拱式屋頂。內部有房間14間,這些房間分成兩列,兩列中間貫通一道長廊。非常奇妙的是,這組建筑物的西墻遺址處有三個彼此十分靠近的垂直坑道,正中間的那一個是方形的,兩邊的兩個又細又長。他認為,這無疑是一種汲水機械設備的遺址。隨后,他還發(fā)現這座建筑物曾使用了大量的貴重石材,屋頂沉重且含有濕氣??脊抨牥l(fā)現的這些情況同上述古代學者所勾繪的空中花園的輪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主要發(fā)掘人科爾德韋確信,這里就是傳說中空中花園的遺址。
研究者以上述兩類材料——古代文獻材料與考古發(fā)掘的材料——為根據,對空中花園的建筑形式與結構又進一步做了種種判斷,并繪出各種復原圖。根據一般認可的復原圖,花園建筑的基本情況大體如下:這是一座建筑在略呈方形的底座上的階梯式多層建筑,層層升高但又層層收縮;底座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建筑物高約22.5米(看來建筑物的實際規(guī)模并不像古代作家記述的那樣龐大);每一層都由堅固的磚砌彎拱支撐,上面栽有大樹、灌木和花草,這些植物每天由設在最高一層的貯水池的水灌溉;貯水池的水是通過從頂到底圓柱形的唧筒供應的,唧筒通過設在建筑物底部的水井將幼發(fā)拉底河河水汲上來。
空中花園建筑雖然比不上巴比倫城墻那樣雄偉高大,更不如金字塔那樣氣勢壯觀,但是作為一種精巧華麗的古代建筑則是出類拔萃的。只是它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層建筑滲水的方法,也足以使它聞名了。
科爾德韋的發(fā)現使得絕大多數人相信空中花園不是傳說,人們紛紛把好奇的目光轉向這座奇特的花園為何人修建這個問題上。
一種傳說是,這座建筑物是亞述女王謝米拉米斯(希臘傳說中的亞述女王。據說,她是敘利亞女神德爾克特的女兒,亞述王尼努斯之妻,亞述王死后她統(tǒng)治了兩河流域,重建了巴比倫和其他諸城)為供自己玩樂而命令修建的。但是,大多數研究者還是更愿意相信空中花園是人間戀情的產物,關于它的傳說至今令人唏噓——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迎娶米底王齊亞庫薩雷美麗的女兒阿米蒂斯為妃子??苫楹蟛痪?,國王發(fā)現公主總是愁容滿面,尼布甲尼撒便問其故。公主說:“我的家鄉(xiāng)重巒疊嶂,花草蔥蘢,景色非常喜人。而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實在荒涼。我每天都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xiāng)的山嶺和盤山小島。”
公主的思鄉(xiāng)病使尼布甲尼撒二世萌生了建造一座花園的想法。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qū)的景色,在他的宮殿里建造了一個階梯形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革,下面是潺潺流水,園中還有幽靜的小道。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如此美麗的園林景色終于使得公主眉開眼笑。
巴別塔上的草木
雖然科爾德韋的發(fā)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并令很多人信服。但是,依然有部分學者提出異議,他們認為空中花園可能就建在巴別塔的頂上。巴別塔的作用就是將人帶到盡可能高的頂端,正是這種階梯形狀引出了一個人工仿造山景的故事。然而,這個推斷也有個巨大的漏洞,那就是花園的灌溉是如何解決的呢?這使得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無法自圓其說。
《圣經·創(chuàng)世紀》第11章有過這樣的描述:“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各地?!被谝韵碌拿枋?,故事有了這樣的發(fā)展:四處漫游的諾亞的后代們?yōu)榱孙@示自己的力量和團結,準備營建巴別通天塔。人類的力量果然是巨大的,很快,高聳入云、碩大無朋的巴別通天塔就建起來了。
這么一個龐然大物直達天庭,驚動了天上的耶和華??粗浇ㄔ礁?,耶和華很是震怒。他不但十分嫉妒人們的才能,同時也非常害怕人類的這種可怕的欲望。大概因為普天下的人們皆屬同一種族,只說同一種語言,他們又是如此團結一致,現今就可以建造通天的巨塔,長此以往,還不知道人們會造出什么來。等到那時,天神還怎么去統(tǒng)治人類?。?!為了懲戒人類,耶和華施展魔法,變亂了世人的口音。
人們失去了相互溝通的能力,轉而互不理睬,高塔也就無法繼續(xù)建下去了。
——這就是《圣經》中關于巴別通天塔的傳說。
有意思的是,“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上帝之門”。由于它的讀音跟希伯來語中的“混雜”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內的居民確實使用多種不同語言,《圣經·舊約》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聯系起來,編出上述的故事。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這座通天塔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最初是由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建造的,后來,那波帕拉沙爾重建該塔,再后來,他的兒子,著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對塔進一步加以完善。那么,巴別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兒呢?
由于歷史久遠,巴別塔又幾經戰(zhàn)亂,能夠留下的文字、圖畫資料更是鳳毛麟角。于是,千百年來大家眾說紛紜。從中世紀開始,更不斷有藝術家舉起畫筆,在畫紙上精心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巴別塔。這些藝術作品和《圣經》中那段不朽的傳奇又一同激勵歐洲的考古學家尋找真正巴別塔的所在。
最早被認為巴別塔的建筑是位于現今巴格達市郊的一座由泥磚砌成的塔。此塔興建于公元前14世紀,為喀西特城市杜爾·庫里戈爾的遺物,雖然歷經數千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依舊。塔高188米,塔身上圍有一層層的葦席和草繩,當初建塔者每砌七層泥磚便放置一層葦席和草繩,這樣做可以加固泥磚,排干其中的水分并使之保持水平狀態(tài)。這座塔曾一度被確認是巴別塔的遺跡,但后來遭到考古學家的否定。
另一座被稱為皮爾斯·尼姆魯德的塔也曾被認為是巴別塔。它位于巴比倫附近,高達154米。不知何故,這座聳立在沙漠高崗上的塔的整個塔身從中間裂為兩半,塔頂與塔基處的部分磚塊呈玻璃狀。12世紀,一位西班牙猶太學者在看到那條貫穿塔身的裂縫后確信是“天堂之火將整座高塔分為兩半”,這座塔正是代表上帝對人類的不滿與報復的巴別塔。更多的人則認為傳說中的巴別塔,就是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杜克神廟大寺塔。馬爾杜克大寺塔高295米,相當于今天一座20余層的大樓的高度。在當時人們的眼里,這座塔確實有高聳入云的通天之感。
這一觀點在“歷史之父”、古希臘人希羅多德的著作中得到了證實。這位歷史學家在公元前460年游歷巴比倫城時,曾見過巴別通天塔。按他的說法,巴別塔有一座實心的主塔,高約201米,共有8層(實際是7層)。外面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并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據希羅多德所述,塔基每邊約90米,高度也約90米。塔內的神像和附屬物品都由黃金制成,大約800泰倫(1泰倫約合29.68千克)。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真實可靠,照此推算,塔內神像連同附件一共應有23 700千克左右,且都是純金!
盡管世人對巴別塔的存在有爭議,但19世紀末,人們普遍認為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科爾德韋對巴別塔做出的權威論證是可信的。1899年,羅伯特·科爾德韋在對巴比倫遺址進行發(fā)掘時,挖到了一座塔的巨大塔基。塔建在一塊洼地上,這塊地方叫做“撒琴”,意為“棋子”。塔旁是一座神廟,廟里供奉的是巴比倫眾神之首——馬爾杜克。廟壁包有金箔,飾以淡藍色釉磚,陽光之下熠熠閃光。它那高大的形體巋然聳立,雄偉無比,從很遠處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科爾德韋證實了巴別塔在巴比倫的存在,也確信尼布甲尼撒二世對該塔付出的熱情。接下來人們要問的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什么要建造這樣的通天塔?
有人認為,這也許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宣揚其文治武功,借修建通天高塔,來彰顯其榮耀和威嚴。
也有人認為,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qū)都要派人來重建通天塔這樣浩繁的工程不是沒有目的的。他想通過修建通天塔來討好巴比倫的祭司集團,以獲取他們的支持。
還有人認為,巴別塔之所以修得這么高是想把它作為觀察天象、思索宇宙奧秘的場所。遠古的蘇美爾人認為,神會從天上利用星的飛行降到寺塔里,并和敬神的人會晤。巴比倫時代的人們也相信,馬爾杜克神會常到寺塔里過夜。因此,人們在寺塔頂為他準備好金榻、金圈椅和金桌,甚至還從全體婦女中挑出最虔誠、最美麗的信徒住在廟中,時刻準備伺候馬爾杜克神。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兩河流域的原始宗教對神的看法,人們并不認為神是高不可攀的。人們不得不把視線再次拉回到古巴比倫時代——巴比倫國王對建筑的熱情高漲,他開始修建高300米、直插云霄的巴別塔。然而平原上石頭和木材奇缺,修建這一大型建筑的材料又是從何處而來的呢?不過,這對富有遠見的巴比倫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問題,他們挖掘幼發(fā)拉底河岸的淤泥,倒入成千的制磚木模中,成群的工人將其拍制成形,再經過烈火的鍛造后,就制成耐用的磚塊。這些磚被用來建造巴別塔,它自然是堅不可摧的。而在此之前,人們是用烈日來暴曬磚坯的。
尼布甲尼撒對建塔的熱情一直延續(xù)到后代的幾世帝王,他們對巴別通天塔的修建無比執(zhí)著。尼布甲尼撒死后,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后,一反過去征服者的做法,把巴別塔保存了下來。居魯士為雄偉的巴別塔所傾倒,不但沒有毀掉它,還命人在自己死后依照巴別塔的樣子,在陵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不幸的是,后來巴別塔還是被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把它變成一片瓦礫。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來到巴別塔廢墟,他像居魯士一樣喜愛它的風姿,于是調撥1萬人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清除廢土,接著下令全軍一起勞動。據斯特拉波記載,亞歷山大為這項工程竟投入了60萬人。然而,他卻在夢想達成之前離開了人世。(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