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語歌曲在閩臺兩岸廣泛流傳,是一種人們十分喜愛的、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草根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發(fā)生嬗變,因而人們對閩南語歌曲的內容與形式有了更多需求與選擇,過去的《心愛的甭哭》、《再會無緣的人》等言情歌曲,《想故鄉(xiāng)》、《針線情》等思鄉(xiāng)歌曲,以及《男性的本領》、《一定要成功》等一些勵志、生活歌曲的內容與模式已難滿足人們的新需求了。臺灣的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因為有著較為深厚的積累,擁有一批相對固定的、優(yōu)秀的詞曲創(chuàng)作者和歌手,也有較好的市場推廣運作機制,因而還是不斷有適應社會各階層民眾需要的新作品出現、傳唱。而福建的閩南地區(qū),雖是閩南語歌曲這歌種的源頭之地,創(chuàng)作卻走入嚴重“徬徨”的“瓶頸”時期,好歌一曲難求,為此,我們須更好地溯本求源、洞悉現狀,對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分析思考,探討詞曲創(chuàng)作上的解決策略,以保持和發(fā)揚土生土長的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的草根本色及多元紛呈態(tài)勢。一、深刻領略閩南語的方言特色
閩南語歌曲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民間歌謠。今天的閩南語歌曲,既是新民歌、新民謠,也是新民歌、新民謠的“裂變”,它的草根本色首先表現在語言特色方面。閩南、臺灣地區(qū)地處丘陵地帶,閩南語源出古漢語,也即華夏雅言為主,并與少量百越語①以及吸收浙江吳地文化(三國時孫吳曾五次入閩)的吳語、南戲融合而形成的,被稱為古漢語的化石。閩南語有七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去聲、陰入、陽入),閩南語中的泉州方言,其聲母有十五個(如加上四個濁音聲母則有十九個)、韻母則有八十七個之多②,是以閩南語及閩南語中泉州方言的音調起伏不大、音之高低、大起大落也相對不明顯。我們可從流傳的閩臺民歌如《思想起》、《天烏烏》、《丟丟銅》、《六月田水》、《草蜢弄雞公》中深深領略其語言之生動、精辟,并為其濃濃的鄉(xiāng)土味、鄉(xiāng)土情愫所沉醉。于今,我們不妨再看看上世紀30年代之后各個時期部分閩南語歌曲佳作的歌詞。如《望春風》中的“驚歹勢”、“彈琵琶憨大呆”、“《補破網》中的“目眶紅”、“鉆活縫”、《燒肉粽》中的“幾落冬”、“頭路無半項”以及《愛拼才會贏》中的“落魄毋免膽寒”、“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家后》中的“你有外贅”、“牽條條”,“我是你的家后”、“嫁治恁兜”、“看透透”、“毋甘放你為我目屎流”等等,這些都是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口語化的語言,樸實、充滿關懷,貼近民眾的生活和現實,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因而易被接受、認可、傳唱。故閩南語歌詞語言要具鄉(xiāng)土特色、口語化,應是既富于哲理又貼切生動的雅俗共賞之作。 歌詞語言不僅是歌曲外衣,更重要的是其反映出歌曲的內容及深刻內涵。閩南語歌曲的歌詞語言,大量運用了人民群眾口頭語、俗語、諺語、成語及歇后語等,試想,《望春風》、《愛拼才會贏》、《家后》等優(yōu)秀之作如沒有了那些豐富、生動傳神的語言,不僅是藝術上的欠缺,更失去閩南語歌曲的本質特征。民歌是與人類結伴而生的,凡是有族群的地方就有民歌,男女老少都唱,從春唱到冬,從生唱到死,盡情的忘我地宣敘自己的心語與靈魂。閩南語歌曲正是傳承著民歌古老長存的特征,擁抱著大自然,并時刻帶著人的本性與天地的性靈,真實、自然、渾厚質樸③。作為從民歌搖籃中孕育出來的閩南語歌曲,民歌特有的歌詞語言是它們終生賴以生存的母語,所以要創(chuàng)作出好的閩南語歌曲首先一定要有好詞,不懂閩南方言者,即使具備高超的作曲技巧也很難創(chuàng)作出人們喜歡而且傳唱度高的作品。但也絕不是創(chuàng)作者會說閩南方言就行,還要能深刻領略方言的特點,領會閩南語的意境與內涵,體會它的韻味,根據平仄規(guī)律,或抑、或揚、或頓、或挫,避免出現倒詞、倒音的現象;還應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民間口頭語言功底,以及駕馭歌詞藝術的高超能力才能創(chuàng)作出佳作精品。
二、準確把握歌曲的旋法與風格
我們經常談到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閩南語歌曲,要過好曲調關,所謂曲調關,指的是歌曲的旋法及風格。首先,我們得承認閩南語歌曲其旋律音調、旋法等音樂形態(tài)是獨具特色的,其歌詞語言是浸潤于閩南方言的語音、語調之中,之后還應涉及到音調或謂之“腔韻”以及風格的問題。閩南語歌曲的旋法、腔韻特征一是由于歌詞語言與樂音的結合需要決定的,另一是由于作曲者對歌曲內涵的理解以及其要塑造的音樂形象所決定的。作為閩南語歌曲,其音樂風格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具有閩南、閩臺民歌風格和韻味的,這樣的閩南語歌曲才易于被當地人民所接受和喜歡。作為閩南語歌曲作曲者,除需具備一般歌曲創(chuàng)作技巧外,還要注重品讀閩南文化的內涵,了解閩南的風土人情、鄉(xiāng)俗文化,熟悉、掌握、善于運用閩臺民間音樂,適當結合現代流行音樂于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中,這樣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瑯瑯上口,通俗易懂,真正受到老百姓歡迎的好歌。
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中,歌謠風為其主流,這是由于閩南語方言音調起伏不大的特質所致。但閩南語歌曲中的音韻、色彩更富于變化,其同音進行、級進或間以小跳的窄腔居多,稍有較大的起伏更多體現在每個自然句的開頭或是情緒變化之需,尤其是一些歌謠體的歌曲。以《望春風》為例,全曲以同音級進為主,間以低音la至中音do、或中音mi至中音so的三度小跳,如以五聲音階調式視之,亦可視為級進。曲中只有在第三、四樂句間的銜接處,有由中音re至低音so再至中音mi的五度、六度大跳而已,全曲深情、含蓄、楚楚動人,表現少女望春、對意中人癡情守望的音樂形象。即使像《愛拼才會贏》這樣的勵志歌曲也均以窄腔旋法為主,這也正是閩南語歌的草根本質所決定的,是由民歌的訴說性、宣敘性、親和性所決定的,它無需大呼大叫,而是“似說似唱”、“娓娓而談”,如涓涓細流一般,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之處來打動人,使聽眾產生共鳴。這在一些優(yōu)秀的歌曲中都可以看到,如《雨夜花》、《家后》等,以及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歌曲如《針線情》、《歡喜就好》、《安童哥買菜》等,閩南語歌曲的這種歌謠體的旋法、腔
韻特征體現于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的各時期。 閩南語歌曲可作為群眾歌曲一個門類,但有一些創(chuàng)作手法卻有別于它。在今天一般的歌曲創(chuàng)作中,都會考慮和安排樂曲的高潮,以更好營造和宣泄歌曲情緒,更好地塑造有表現力和沖擊力的音樂形象。然而在閩南語歌曲作品中,尤其是一些經典作品很難找到這種樂曲高潮的安排。如《望春風》、《愛拼才會贏》、《家后》、《車站》等眾多歌曲,你很難找到歌曲創(chuàng)作中所謂的“高潮”,也正如我國優(yōu)秀的民歌《康定情歌》、《茉莉花》(江蘇)等,其渾然一體,秉承著我國傳統(tǒng)曲式結構的“起承轉合”的美學思維,閩南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也正延承著這種美學思維與創(chuàng)作手法,其追求的是整體音樂形象的至善至美,并不著眼于某音腔、某音節(jié)之突出。當然,我們不是否定和反對“樂曲高潮”的創(chuàng)作技法,也不是絕對摒棄此技法在閩南歌曲中的運用,而是應進一步研習、繼承與發(fā)揚承載著華夏五千年文化精粹的民歌及延承其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閩南語歌曲獨特的創(chuàng)作理念、思維、技法。我們還需注意到,在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中,“起承轉合”中的“轉”是非常關鍵的,它起著承上啟下作用,如《愛拼才會贏》中的“轉”句——“有時起有時落”,整句均在高音區(qū),而其中的“起”字更是處于最高音so上。而《車站》是首單段體的樂曲(加擴充部),其“轉”的部分也處于高音區(qū)上中音的“mi…so…la…高音do”,加上延承三拍子節(jié)奏,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三、精心選擇歌曲的題材、體裁、形式
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除了要善于駕馭歌詞語言及音樂語言外,還需善于選擇、發(fā)現和挖掘題材,題材的良莠對歌曲創(chuàng)作的成敗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閩南語歌曲是閩臺土生土長的老百姓自己的歌,他們喜歡表達的是自己的生活、勞動以及對生活的訴求、憧憬和希望,或是愛情、親情、鄉(xiāng)情等題材的歌曲。隨著時代的前進發(fā)展,受眾的文化結構、審美水平也發(fā)生不同的變化,有著更多的需求,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有新視野、新角度,親情、愛情可寫,激人奮進的勵志歌曲可寫,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等大題材也可大寫特寫。寫大題材也并不是要人們去空喊口號,而是用人們易以接受的方式去演繹、抒發(fā)情感。如《我的中國心》歌中是這樣唱道:“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己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庇秩纭都t旗飄飄》(喬方詞,李杰曲):“那是旭日上采下的虹,沒有人不愛你的色彩,一張?zhí)煜伦蠲赖哪?,沒有人不留戀你的容顏?!t旗飄呀飄,紅旗飄呀飄,騰空志愿像白云越飛越高,紅旗飄呀飄,紅旗飄呀飄,年輕的心不會衰老?!币陨线@兩首歌能以小見大,以發(fā)自內心的語言,真摯、樸實地訴說著對紅旗的詠贊,并以通俗的手法進行成功的音樂詮釋,從而取得令人信服的藝術效果。新的、重大的題材要開拓,敢寫、能寫、寫好,關鍵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涵養(yǎng)、生活積淀以及藝術表現功力。而對原本的一些言情題材也要有所突破,如愛情歌曲題材不能老徘徊、停留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情調與風格。大家熟知的《愛拼才會贏》為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打開一個新天地,它勵志、催人奮進,鼓勵了很多靠自己努力在外打拼的草根大眾,但如今的勵志歌曲題材不能僅僅是《愛拼才會贏》的翻版。在我們今天新時代的歌曲創(chuàng)作中,應該要有勇氣探索新題材,拓寬題材選擇的視野,多一些陽光、積極向上、歌唱美好愛情與生活的作品,反映當今社會各層面的現實生活。
在體裁、形式的方面,由于歌種的草根本色所決定,其主流也應是歌謠體的群眾歌曲和群眾性、通俗性的獨唱歌曲。演唱形式上可獨唱為主,也可是組合、小合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等多形式多元發(fā)展。尤其是童聲合唱、混聲合唱可在一些中、小學以及音樂院校推廣,這對閩南文化進課堂、進學校,以及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大有裨益。前些年福建省音樂家協(xié)會曾與臺灣的音樂團體共同在廈門、臺北舉行海峽兩岸閩南語童聲合唱(創(chuàng)作)比賽,對兩岸閩南語的童聲合唱創(chuàng)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廣和促進作用。
四、結語
閩南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深刻領略閩南語的方言特色,準確把握歌曲的旋法與風格,精心選擇題材、體裁、形式三者相輔相成,應能相得益彰,創(chuàng)作出老百姓喜歡、傳唱度高的作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們的閩南語詞曲創(chuàng)作者應該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認真思考如何有作為,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雖然只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小花,但它的蓬勃發(fā)展,有利于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繁榮社會文化生活,有利于閩南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因而今后我們還需以閩南語歌曲創(chuàng)作、演唱和相關研究為載體,更好地創(chuàng)作、傳播閩南語歌曲,締結海峽兩岸人民兩情相依,音聲相隨的情感紐帶,更好地發(fā)揮音樂在社會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進一步增強和促進兩岸中華文化共同繁榮和發(fā)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閩臺兩岸閩南語歌曲的傳承與發(fā)展2010B09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眼1?演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編《閩臺文化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眼2?演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結構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眼3?演許?;荨杜_灣音樂史初稿》,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2005年發(fā)行。
?眼4?演林衡道編著《臺灣歷史民俗》,臺灣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眼5?演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臺灣玉山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眼6?演鄭恒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灣玉山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①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②王建設、張甘荔《泉州方言與文化》,鷺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9頁。
③余峰《近代中國音樂文論中的人文精神》,《中國音樂》2001年第4期。
④《張清郎教授臺灣歌曲樂展1—4輯》,DVD(2007.08.07—2008.02.01)。
王萍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