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康
臨床中,當腎小球腎炎、隱匿性腎炎、腎盂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紅斑狼瘡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等這些腎病的發(fā)病遷延難愈,時間超過3個月,患者尿液和相關的血液指標出現(xiàn)異常,腎臟病理學、影像學發(fā)現(xiàn)異常,或腎臟的腎小球有效濾過率低于60%,統(tǒng)稱為“慢性腎病”。慢性腎病發(fā)病特點有“三高三低”:發(fā)病率高、伴發(fā)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全社會對慢性腎病的知曉率低、防治率低、伴發(fā)心血管病的知曉率低。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慢性腎病的患病率大于10%,知曉率卻不足5%。
3大癥狀很隱蔽
不論是哪種慢性腎病,一般都會有水腫、高血壓和尿異常改變。但這些表現(xiàn)不明顯,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不適感覺,從而延誤診治。
水腫腎炎的水腫一般是眼瞼水腫,以清晨起床后最為常見。但正常人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清晨起床后也會出現(xiàn)眼瞼水腫,起來活動后就會消退。這樣的日常生活經驗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屬警惕性降低。
高血壓高血壓是最容易被人誤診的癥狀之一,很多患者最初都是以高血壓癥狀去醫(yī)院求治的,化驗尿常規(guī)后才發(fā)現(xiàn)這種高血壓的癥狀原來是慢性腎炎引起的。有一部分慢性腎炎患者由于發(fā)病年齡在青壯年,心臟和血管功能都很好,代償能力很強,沒有頭暈、心悸的感覺,一般不會特意去量血壓,血壓高了也不知道。此外,還有一部分患者血壓高的表現(xiàn)是在疾病晚期由于腎臟功能失代償才表現(xiàn)出來。
尿的改變慢性腎病常伴有血尿、蛋白尿,其名字容易讓人誤解。血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帶血?蛋白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有蛋白呢?這樣說對,但不全對。說對是因為實際上是這樣的,說不對是它與人們的想象又不一樣。通常人們認為的血尿是肉眼血尿,但出現(xiàn)肉眼血尿一般都不是慢性腎病,而是泌尿系統(tǒng)的其他疾病如泌尿道結石,而慢性腎炎的血尿大都是鏡下血尿,是需要去醫(yī)院化驗才能夠知道的;蛋白尿一般就是指小便非常渾濁,會有些較大的泡沫,而且較長時間不會消失。
飲食保健講科學
科學的飲食保健是治療慢性腎病的重要措施,因為通過科學飲食可以緩解癥狀,減輕損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限制蛋白質飲食
減少飲食中蛋白質含量,能改善氮質血癥,減輕蛋白尿對腎臟的損傷,還有利于降低血磷和減輕酸中毒(因為攝入蛋白時常伴有磷及其他無機酸離子的攝入)。一般來說,每日給予0.6克/千克體重的蛋白質即可滿足機體生理需要,因而慢性腎病患者每日供應蛋白質30~36克即可。蛋白質食物的選擇,應以魚、瘦肉、雞肉、牛奶為主,盡可能少食含植物蛋白的物質如花生、黃豆及豆制品等,因為植物蛋白所含非必需氨基酸多,過多食用于營養(yǎng)供應無補,反而會加重尿蛋白現(xiàn)象。
2.高熱量攝入
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供給人體足夠的熱量,能減少蛋白質為提供熱量而分解,改善氮質血癥,還可使低蛋白飲食的氨基酸得到充分利用。熱量每日約需125.6焦耳/千克體重,通過每日攝取主食獲得,主要是由含碳水化合物豐富的大米、小麥、玉米等谷類供給。另外,甜薯、芋頭、馬鈴薯、蘋果、蓮藕中所含碳水化合物也很豐富,可作為補充食物,于餐間充饑。
3.高維生素攝入
慢性腎病患者常伴有維生素缺乏,這一方面與飲食限制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疾病使代謝異常有關。因而飲食上應注意攝入富含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葉酸等食物。這些維生素大多存于水果蔬菜中,如西紅柿、油菜、韭菜、柑橘、山楂等。
編輯/嚴敏 jtyy67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