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在這個贗品偽作橫行、圈套猜忌遍地、權(quán)錢可以買賣真相的藝術(shù)品市場中,“長沙壺王”、“金縷玉衣”、“漢代玉凳”……頻頻出現(xiàn)的鑒定丑聞早已讓人們對所謂“鑒定專家們”嗤之以鼻。而就在此時,真正的鑒定大師卻走了。
2012年2月23日早上8點35分,中國書畫鑒定泰斗、有“國眼”之稱的徐邦達先生安靜地走完了他的跨世紀人生,享年101歲。徐邦達先生與謝稚柳、啟功、劉久庵、楊仁愷并稱古代書畫鑒定界的“五老”,隨著徐邦達先生的仙逝,五老已盡歸去,我們不得不感慨:那個時代終結(jié)了。
“徐半尺”的百年光華
在故宮博物院發(fā)出的訃告中,徐邦達先生的稱謂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顧問、九三學社社員、中國書畫鑒定大家、著名的書畫家、詩人。書畫鑒定界敬重徐邦達為“華夏辨畫第一人”,稱其為“國眼”,又因為徐先生往往能“畫展半尺,真?zhèn)我衙鳌倍昧艘粋€“徐半尺”的雅號。
但是,在熟識徐老的同行和晚輩們看來,這位體重還不足百斤的清瘦老者,更是一位一生癡迷于書畫的老頑童。
1911年,徐邦達出生在上海一個富庶的儒商家庭,在幼年時便有機會接觸大量古代書畫和結(jié)交上海的藏家名流。十四歲,徐邦達開始師從蘇州老畫師李濤學習繪畫,師從趙時學習古書畫鑒定知識。
后來,徐邦達加入著名書法畫家、鑒賞家吳湖帆門下,書畫與鑒賞功力都得以飛躍。不到三十歲,徐邦達的書畫鑒定之名就已經(jīng)聞名江南了。
徐邦達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22歲的時候,就為名畫《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推翻了一樁200多年的書畫冤案。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著名畫家黃公望最具盛名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畫后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1933年,由于戰(zhàn)亂,故宮重要文物被迫南遷,文物停放上海期間,時年22歲的徐邦達利用去庫房觀摩的機會,同時看到了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乾隆皇帝題了眾多溢美之詞,而另一幅則有乾隆御筆定其為假。
但是,徐邦達經(jīng)過考證發(fā)現(xiàn),“真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后證明是明代書畫家沈周的仿作)上的題款根本不合元代的規(guī)范;而“假的”那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卻有著明顯的火燒和修補的痕跡,符合畫作有據(jù)可考的收藏歷史。
徐邦達的鑒定最終推翻了乾隆帝做出的判斷,使那幅被打入冷宮兩百年的“假” 《富春山居圖》得以驗明正身。后來“無用師卷”被帶去臺北故宮,完好保存至今。
為國尋寶四萬件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當許多至交好友都選擇離開大陸遠走海外的時候,徐邦達卻沒有絲毫猶豫地留下了,因為這里才有他熱愛的書畫。
1950年,出身于資本家家庭的徐邦達被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破格調(diào)入文物局任文物處業(yè)務秘書,負責征集鑒定歷代書畫,進而重組故宮博物院書畫館。新中國成立初期,故宮書畫藏品幾乎為零,除了九成被帶去臺灣,剩下的也多被溥儀帶出宮而散落民間。
鄭振鐸之所以會重用一個當時其他人看作紈绔子弟的大資本家之子,則是因為汪精衛(wèi)在南京過六十大壽,吳湖帆讓他的八個弟子每人作一幅畫,由他總題,結(jié)果七個人都畫了,只有徐邦達沒有畫,因為他堅決不為漢奸做壽,這個事情還使得他們師生關(guān)系受到了影響。
調(diào)入文物局后,徐邦達開始了他幾十年的為國尋寶、掌眼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貫穿于新中國的文物和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全國各大博物館所藏字畫的一級品及故宮博物院所藏字畫的一、二、三級品及參考品全部經(jīng)過徐邦達的鑒定。在80余年的鑒定生涯里,徐邦達先生為國家鑒考、收購、征集到傳世名跡達三四萬件!
上世紀50年代,徐邦達和助手四處尋訪,足跡踏遍了全中國80%以上的縣城。短短數(shù)年間,徐邦達發(fā)掘和搶救了3700件書畫藏品,被徐邦達“撿回”的最著名的國寶就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的《水村圖》。
1983年,國務院委托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文物鑒定組赴各地文博單位甄別歷代書畫,徐邦達與啟功、謝稚柳、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等一起,歷時八年,鑒定8萬余件中國古代書畫,并編著《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成為業(yè)界權(quán)威寶典。
上世紀80年代,國際拍賣市場上出現(xiàn)不少中國文物,在徐邦達的全力呼吁下,國家撥專款收購到了宋代張先的《十詠圖》、清代石濤的《高呼與可》、明代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晉朝索靖的《出師頌》,這些名作現(xiàn)在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
誰來為國掌眼?
徐邦達常常說:“鑒定是一門科學,不僅需要博古通今的才智,更需要實事求是的品格?!苯裉?,徐先生之所以為人所敬重不僅僅是因為其淵博的鑒定知識,更是因為其高尚的品格情操。
以徐邦達的身份地位,他的“鑒定意見”在拍賣市場上幾乎可以“點石成金”,但是他卻從來不會因人情、權(quán)勢和利益而屈筆。不少人曾用重金收買他,希望他指假為真,換取暴利,他從來都是斷然拒絕。即使是真品,藏家希望他能“給個名分”以求得高價出手,徐邦達也從來都是慎之又慎,從不輕易提筆,市場上署名徐邦達題跋的書畫其實大多數(shù)都是冒名偽造的。
人們今天如此緬懷徐邦達,又何嘗不是在緬懷隨之終結(jié)的那個時代呢?浮躁年代,大師何在?徐老曾憂心忡忡地說:“古代書畫歷來造假嚴重、真假莫辨。等我這輩人走后,后代更沒人看得懂了?!?/p>
由于藝術(shù)品市場的火熱壯大,藝術(shù)品鑒定也從過去冷門學科逐漸變成了顯學。目前年輕一代的書畫鑒定專家都是出自學院,但現(xiàn)在專業(yè)院校中培養(yǎng)的鑒定專業(yè)學生數(shù)量非常少,而且大部分畢業(yè)后會選擇去拍賣公司工作而非進入國家研究機構(gòu)。老一輩鑒定泰斗們漸漸逝去,誰來繼續(xù)為國掌眼呢?
故宮博物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老專家在接受《中國經(jīng)濟周刊》采訪時批評道:“徐邦達先生退休后,誰還敢出來為故宮買東西?!已經(jīng)沒有人有眼力、有膽識為博物館購買陳列空白的文物了。故宮尚且如此,其他博物館就不用說了?!?/p>
這位老專家曾多次提出,博物館應該積極從民間和海外找尋和購買值得國家收藏的珍貴文物,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博物館在這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憑借專家們的眼力從民間和海外收集了不少“好東西”。
然而最近一二十年,藝術(shù)市場繁榮了,博物館反而集體失語了。即使是故宮,在擴充館陳藝術(shù)品方面也做得相當不夠。
“現(xiàn)在很多專家只會抱怨東西太貴了,說我們沒有那么高的預算,根本收不起了。要知道徐邦達先生曾經(jīng)花幾百萬甚至幾十萬買到了東西,現(xiàn)在拿出來都是幾個億的,這才是真正的鑒定專家應有的眼力和魄力?!边@位老專家表示。
“上億的東西根本不需要多高的眼力,因為是很容易看的東西才會那么貴。現(xiàn)在真正好的專家反而在拍賣公司,他們既能鑒定又能估價,而且還全世界地跑,去發(fā)掘好的東西。而故宮等博物館的專家反而忙著出具各種各樣的鑒定證書,離真正的精品越來越遠?!彼f,“徐邦達、啟功、謝稚柳他們這輩人如果還在,還能幫博物館挑一挑應該收藏的東西,而現(xiàn)在這樣的人都沒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