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漢
9月19日,新華社一則《莫讓輿論熱點成為“斷頭新聞”》的評論,給輿論一個“激靈”。該評論指出:時間并不久遠,哈爾濱塌橋事件似乎已被遺忘,一起被遺忘的似乎還有“表哥”楊達才、打人部長方大國等。現(xiàn)下,無論是微博還是傳統(tǒng)媒體,很難再發(fā)現(xiàn)相關新聞。好像陽明灘大橋根本沒有坍塌,楊達才們完全沒有出現(xiàn)一樣。媒體和公眾的退場,使得許多輿論熱點不了了之,儼然成為“斷頭新聞”。
而原因是,互聯(lián)網時代熱點傳播規(guī)律給某些人“幫了忙”,“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新輿論熱點的出現(xiàn),不斷轉移公眾的視線,掩蓋了舊聞的解決?!贝宋碾S即引起網上遙相呼應。
這則關于“斷頭新聞”評論好像沒有“斷頭”:對身價18.82億、出生10個多月即殘廢的陽明灘大橋,終于在9月19日,哈爾濱市發(fā)布“8·24”事故調查結果:性質為車輛嚴重超載導致匝道傾覆、車輛翻落地面,造成人員傷亡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而《人民日報》官博發(fā)表微評論稱:“同樣是超載,為何輪胎和車架沒事兒,橋卻塌了;同樣是大橋,為何盧溝橋承重430噸,哈爾濱高架橋卻無法承受420噸?”。
在延安“8·26”事故現(xiàn)場微笑的“表哥”,沒能“笑到最后”,直至9月21日處理結果終于“出爐”:因存在嚴重違紀問題被撤職。但另生“新枝”:大學生劉艷峰9月1日向陜西省財政廳遞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公開楊達才2011年年度工資,未能實現(xiàn)后,10月9日,他已正式起訴陜西省財政廳及安監(jiān)局行政不作為。
“躲貓貓”的“方政委”,涉嫌毆打空姐,其“說法”蠻快:8月29日下午事情發(fā)生,8月31日就有媒體報道:“廣州越秀官方:武裝部政委未打空姐”。而10月22日有媒體報道,近日,在廣州市越秀區(qū)官方網站上, 越秀區(qū)委常委、武裝部政委方大國,個人照片和名字均已被撤下。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部門正面回應關于其處理結果。該媒體由此稱此人“躲貓貓”:從事發(fā)至今近兩個月,不僅方大國在公共空間徹底消失,調查進展、官方回應也無下文。
我們再來“捋一捋”。至本文定稿:哭泣的“斷橋”、微笑的“表哥”、“躲貓貓”的“方政委”,從曝光到處理結果發(fā)布,分別為26天、26天(或仍在進行)、1天(或“無下文”)。在這期間,網絡輿情涌動,質疑不絕;此后,雖關注度降低,但仍沒擺脫質疑。
近期,倒是有一個沒“斷頭”的成功案例?!案吲d”的“房叔”,雖然對21套房質疑應對自如:“如果真有那么多,我肯定很高興”,雖然可以在最終查實的22套房里“躲貓貓”,但從被網友曝光到被紀委“雙規(guī)”,15天就被挖出來了。
從目前看,《莫讓輿論熱點成為“斷頭新聞”》沒有“斷頭”,但久而久之它會不會也“斷頭”了呢?
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及時分析、研判、回應輿情,確定監(jiān)督內容,從源頭上遏制“斷頭新聞”,減少已出現(xiàn)的“斷頭新聞”的負能量、讓責任部門無法施展“拖”字訣,是人大職責所系。特別是對涉及被監(jiān)督對象的網絡輿情,應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將相關問題納入人大監(jiān)督,并向社會明示。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大也符合中立、客觀“第三方”身份要求。
當然,人大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結合起來,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確定監(jiān)督形式,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但至少有如下幾點,建議應作為“規(guī)定動作”:一是督促“一府兩院”責任部門,明確調查程序時限,除涉及保密外,及時動態(tài)發(fā)布調查信息,主動回應質疑,并督促依法處理相關問題和責任人。二是實事求是地向社會公眾發(fā)布監(jiān)督情況,既不誤導輿情,又不能盲目迎合輿情,公開監(jiān)督過程。三是根據需要,督促“一府兩院”責任部門引入第三方介入調查。在法制建設方面,應建立健全并推動“一府兩院”建立健全輿情快速反應機制;適時完善有關信息公開法律法規(guī)。
人大還應關注可能轉化為熱點的冷點、盲點,早做應對。至少應該做到,在輿情熱點處理中,無需公眾問:“人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