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秣
在柔和的燈光中,四壁掛著藝術作品,燈光直射在作品上,使得作品顯得格外動人,這是北京一家私立美術館開幕展的現(xiàn)場??臻g一隅,得體地擺放著點心、紅酒、鮮花。人們在這里談論藝術、談論藝術圈的事兒、談論生活,氣氛融洽高雅。這些人里面有藝術家、有藝術家的朋友、有策展人和嘉賓、有拎著媒體資料袋的媒體、有來感受藝術氣氛的藝術院校學生、有藝術愛好者、有帶著大量名片想在藝術圈里混個臉熟的人,還有讓人見怪不怪、混吃混喝、混畫冊的人。此刻,正是某私立美術館的展覽開幕式,免費向公眾開放。
這次展覽的經(jīng)費全部由美術館的項目資金支出,也可以說資金來自于投資人,這種模式是這個年輕的美術館項目運營的主要模式。而這樣一場體面的開幕式,從前期的學術團隊策劃,到媒體宣傳,到展品的運輸,海報、請柬、畫冊的印刷、到寄送請柬、布展、搭開幕舞臺、訂做背景板、到開幕式冷餐、媒體宣傳、場地維護等,要消耗不少的資金。而這只是某次項目的支出,加之日常運營、人員雇傭、行政開支、硬件建設、媒體宣傳、教育活動等,都需要大量的經(jīng)費支持。雖說,此美術館自定義為非盈利性質(zhì),投資人并不依靠美術館獲利,但要維持美術館的正常運轉(zhuǎn),就必須找到資金來源。所以,生存是這個私立美術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積極的生存探索
中國對于美術館概念標準的認識,大部分還是來自于西方,年輕的美術館也不例外。美術館管理者們會以西方優(yōu)秀的美術館或國內(nèi)知名美術館為榜樣、摹本,不斷做各種獲取資金方式的嘗試。事實上,在中國,有些嘗試對于剛成立的私立美術館來說,并不適用。
美術館成立之初,創(chuàng)辦者計劃靠美術館自身營銷補足展覽經(jīng)費,像西方美術館那樣。但在實際運營中發(fā)現(xiàn),在中國,去美術館看展覽的人數(shù)不多,去剛成立的私立美術館看展覽的人似乎更少,只有開幕式時會有大量觀眾,開幕式過后,偌大的展廳內(nèi),參觀者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靠自身營銷補足經(jīng)費,開始時會很困難。例如原本打算用來補足開支的咖啡館、藝術衍生品商店,在參觀人數(shù)不多的這里,反而給美術館的開支帶來更大的壓力。于是,咖啡館、藝術品商店計劃擱淺了。
還有盛極一時的會員制度,在借鑒某美術館的經(jīng)驗后,管理層把會員卡分為普通、VIP和企業(yè)三種,后兩種需繳納年費以換得美術館諸項增值服務業(yè)務??墒牵┬兄?,面對一家新生的民營美術館,沒有企業(yè)家、藏家愿意辦理后兩種會員卡。只有大眾辦理的普通會員和贈送邀請辦理的VIP會員,并沒有達到設想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會員的事情再也沒人提及了。還有藝術品租賃、藝術品品鑒投資等前期很多諸如此類的業(yè)務嘗試工作,都由于自身或社會環(huán)境等困難因素而停滯。
當然,也有很多在嘗試中適用并一直沿用下來的例子,企業(yè)贊助就算一個。
如某展覽,美術館會跟企業(yè)合作,在展覽中給予企業(yè)冠名權,以資源置換的方式贏得贊助,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展覽資金獲取方式,這種情況對展覽項目本身要求非常高,需要高關注度與高曝光度,所以每年大概會有一次這樣企業(yè)贊助的展覽,美術館的市場部門也不斷在這方面努力。
前文說過,展覽的經(jīng)費全部由美術館的項目資金支出,這種模式是這個美術館項目運營的主要模式。在探索中,固定下來的美術館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于:出租場地、銷售作品、為企業(yè)購買藝術品提供藝術指導等。而其中出租場地成為美術館獲取資金的重要方式,除美術館自身的展期外,其余時間都用來出租場地,市場部門會積極聯(lián)絡,盡量把空余檔期填滿,至于可以辦展覽的標準,用其員工的話說“不能是行畫,只要格調(diào)還可以就行”。場地除了出租給藝術家辦展覽,還出租給企業(yè)做產(chǎn)品展示、發(fā)布。美術館有時會在某展覽中直接銷售作品,或幫助藏家從藝術家手中購買作品。以收藏名義進入美術館的作品,在遇到合適買主時被賣掉的情況,偶爾也會發(fā)生。當然,最直接獲取資金的方式還有投資人不遺余力的支持??傊?,在積極的探索中,美術館克服種種困難,已經(jīng)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運營模式。
相對滯后的學術建設
如果說美術館在資金生存問題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成績;那么,其在學術發(fā)展上就顯得遠遠不足。美術館一直未找到自己的藝術定位,展覽學術方向很不明確,水平良莠不齊,寫實的、表現(xiàn)的、觀念的、傳統(tǒng)書畫、當代書畫統(tǒng)統(tǒng)都在這里展出過。主要原因在于美術館的管理,美術館沒有明顯的學術方向,展覽的學術方向不是由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學術委員會把握,而是由藝術總監(jiān)、館長或市場總監(jiān)等館領導根據(jù)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和藝術眼光確定,每個展覽具體分到個人身上,自己做自己的展覽。展覽具體內(nèi)容和參展藝術家情況又都要投資人過目,投資人不簽字展覽的資金批不下來,展出內(nèi)容又要受投資人的影響。加之,藝術行業(yè)并不是人員穩(wěn)定的行業(yè),流動性大,隨著藝術總監(jiān)或館長等領導們的更換,學術方向就會隨之更換,展覽風格又隨之出現(xiàn)變化,比較固定的只有投資人喜歡的部分。這些展覽又大部分停留在展示的層面,展覽之后的學術研究、學術整理環(huán)節(jié)很弱,教育活動也隨之相對薄弱。
這里舉辦過的教育活動,有藝術專題講座、兒童互動的繪畫活動、青年藝術家與成功藝術家的對話、展覽的研討會等。但都不是有計劃且持續(xù)的,只是偶爾某次展覽想起來辦一個教育活動,長此以往,公眾對美術館的印象只停留在看展覽,沒有參加教育活動的印象,也不會持續(xù)關注美術館的活動。這就勢必造成一種尷尬的局面。即按正常邏輯,美術館的教育活動是把消息發(fā)布出去,人們需要提前預約,然后再過來參加活動,可是真正預約的人數(shù)不多,經(jīng)常是快到活動日期,美術館員工各顯其能,呼朋喚友,來參加活動充足人數(shù),本來很有意義的公眾教育活動,時常會有冷場的危險。這種局面反過來也會打擊美術館自身舉辦公眾活動的信心。到頭來,公眾教育活動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只有與展覽相關的兒童教育活動還在長期的堅持,一是兒童活動資金消耗較低,二是兒童家長支持這樣的活動,也可以與學校聯(lián)系比較宜施行,比如帶打工子女畫畫等。
藏品,是美術館學術建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這里,藏品的來源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按投資人的興趣購買。另一部分是為藝術家舉辦展覽,藝術家留下的作品。美術館的文獻整理工作的重點也大多是放在投資人和美術館本身,而不是放在當代藝術的文獻收集研究和整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放在投資人身上??梢哉f,在確保展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學術建設相對薄弱。
一方面是積極的生存探索,另一方面又是學術建設的斷層,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學術建設與美術館的生存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在學術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出色的管理者和學術團隊,也需要大量活動資金,會給美術館帶來壓力,消耗美術館的運營資金;與此同時,美術館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其學術建設水平,美術館的學術建設反過來會提升美術館的實際運營水準,甚至直接帶來資金支持。這恐怕是投資者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一個人的美術館
一家私立美術館可能發(fā)展成什么樣子,取決于各個因素,像需要專業(yè)人才、需要資金、需要等等,很多文章在探討需要哪些因素,怎樣做得更專業(yè),這些都不假。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取決于一個人——投資者。
投資人對于美術館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其發(fā)展方向。這個美術館的成立,應該出于投資人對于藝術的熱愛,擁有一座美術館無疑擁有進入藝術圈很合理的身份,投資人把美術館當成自己的空間,充分利用自己的藝術空間享受藝術,跟更多的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打交道,會邀請朋友甚至其他生意上的伙伴。有時,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當策展人的癮。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參觀藝術的場所,教育公眾。
在這里,投資人可以得到藝術氛圍和滿足感,并且把興趣帶到美術館的運營中去。例如有時投資人會告訴美術館員工其想要舉辦一個什么樣的活動、誰的畫展,并且在資金上全力支持。有時遇到特別喜歡的藝術家,投資人會自己掏腰包為其免費提供優(yōu)異的展示環(huán)境,并且不要求藝術家有任何回報,倒是藝術家這時會覺得不好意思,主動要求留點東西給美術館。
對于美術館的運營,更多地是偏向自己的感受。所以,對于投資人來說,需要的是美術館的生存和不間斷的藝術氛圍,并不是多么專業(yè)的學術發(fā)展。
說到這里,再往后我不知該怎樣寫下去,我也不知道這個美術館以后將會是什么樣子。有時候,我想,只是為了興趣,可以無償?shù)爻鲑Y辦一家美術館,免費為公眾開放,對于投資人來說,已屬不易。有時候,我會更理想地覺得,既然已經(jīng)出資辦了美術館,為什么不站在中國藝術發(fā)展的角度上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