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喜
下班回家路上,聽廣播里在談論吃的話題。兩個主持人碎碎念著觀眾發(fā)來的短信,都是從各地搜羅的好吃的。不能膾炙人口,不是名店大店,而是街頭巷尾的,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容易被忽略的那些美食。
這個話題有意思。豎著耳朵聽了半天,很多食肆攤位,甚至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也說不清具體的位置。而談及的美食,也無非都是魚香炒餅、油炸臭豆腐、麻辣烤串之類難登大雅之堂的食物。但是,聽著食客們娓娓道來的描述,不禁讓人心生遐想。這些民間的食物,究竟會有多好吃呢?
記得上學時,很喜歡學校附近一家四川小吃店,里面的酸辣粉讓我至今難忘。粉筋道,味道夠酸辣,還有酥脆的黃豆和美味的肉醬。是否正宗暫且不論,單就味道來講,的確是獨一無二。如果要我列出酸辣粉排行榜,無論何時,它都會榜上有名。還有,曾經很喜歡一個賣牛肉燒餅的小攤,也是叫不上名字來。但是,燒餅酥脆可口,牛肉鮮嫩入味,一口咬下去,回味無窮。賣燒餅的大嬸很得意,因為,燉牛肉的配方,是她家祖?zhèn)鞯氖炙嚒?/p>
年輕的時候,胃口像是一架不知疲憊的機器,不管怎么糟蹋,都不會難受,好像是吃了鐵釘子下去也能消化掉似的。辛辣、甜膩、油炸、冰涼,這些味道,都不會讓胃有絲毫退縮。所以,那個時候,曾經毫無顧忌地吃下各種各樣的食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腸胃也變得不那么“勇敢”了。很多時候,都會明顯感覺到不行了,吃太多會不舒服,吃不對也會不舒服。于是,尋找美味的信心,也就消減了幾分,顯得不那么底氣十足了。但是,對于街頭巷尾的美味,仍舊有耐心,也有興味。
出差或旅行時,到了別的城市,最想尋的,就是當地的小吃美食。總感覺嘗到了這個城市最平民的味道,與之的距離,也就拉近了。所以,當我回憶起去過的地方,更多地是想起某種味道。比如,海南的榴蓮與椰子,南寧的螺獅粉,西安的肉夾饃和胡辣湯,以及重慶街頭,那種麻辣沁人的火鍋味道。
看《舌尖上的中國》,里面的很多美食也是來自民間。聽說有很多人都是在看了這個節(jié)目之后,決心遍尋中國,把里面出現(xiàn)的美食嘗個遍。這樣的毅力,雖然是饞字當頭,但也值得敬佩。我想,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也許到了最后,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美食,而是美食背后那深厚而彌篤的、藏在街頭巷尾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