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瑩 王華云 晉婧婧
1 拖延的界定
“拖延”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942年的書里。”,自20世紀70年代末,Ellis和Knaus等人開始了拖延行為的研究。由于拖延的定義繁多,研究者試圖從拖延現(xiàn)象涉及到的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出發(fā)形成一種全面的、綜合的定義。Mligram認為,一個綜合的拖延定義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個體認識到任務必須要完成;二是行為結果必須達到某種標準;三是應在合理的時間期限內完成;四是當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不滿足二三方面的條件時,會出現(xiàn)焦慮等情緒困擾。Steel在他的評論中總結到拖延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行為意向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差距;二是心境變化;三是不良的行為表現(xiàn)。Ferrari認為拖延必須包含4個成分,一是延遲的行為表現(xiàn);二是會導致一種不合格的行為結果;三是此任務對于拖延者而言是重要的;四是會導致情緒上的不適。
國內學者龐國維認為大多數(shù)研究者強調拖延應滿足三條標準:拖延、不必要、產生不良后果,但由于研究者對于拖延還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將拖延簡單的界定為“有目的的推遲或延遲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的行為”。馬明勝通過檢索國外文獻將拖延定義為該做的事(刺激)和不應該的延遲行為(反應)之間的穩(wěn)定聯(lián)接,并且認為拖延行為具有三個特征,意識是非理性的認知過程,二是拖延事件必須是有意去完成的,三是拖延行為必須是錯過最佳時間的延遲行為。
2 拖延的成因
2.1 精神分析理論
研究者從精神分析理論出發(fā)將拖延視為個體對死亡本能的抗爭和回避無意識死亡焦慮的一種方法。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拖延者通過拒絕接受客觀時間、堅持自己的主觀時間,給自己一種可以掌控時間掌控現(xiàn)實的幻覺來緩解死亡帶來的恐懼。個體內部存在沖突和焦慮,但又渴望內心的寧靜,為了緩解沖突降低焦慮,拖延者發(fā)展出了拖延這種防御機制,抵御任務對自身帶來的威脅,將痛苦思想、情感以及記憶阻擋在意識范圍之外,保護自尊不受傷害。
2.2 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拖延是先前的拖延經歷得到強化的結果,拖延者在拖延的過程中拖延者要么得到了獎勵,使拖延行為得到正強化;要么沒有得到懲罰或者回避了任務所帶來的不愉快的刺激,使拖延行為得到了負強化。有時拖延甚至帶來一些回報。McCown和Ferrari讓一組拖延大學生和不拖延大學生回憶自己成功在最后一秒完成任務的次數(shù)和沒有成功的次數(shù),結果證實了行為主義者的觀點,拖延者能回憶起更多的成功經歷。
2.3 認知心理學理論
許多學者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拖延的成因,并且提出了很多觀點。Ellis和Knaus根據(jù)臨床經驗將拖延和非理性認知聯(lián)系起來,他們認為拖延者由于對任務的完成存在不恰當?shù)恼J知,例如標準高、肯定會失敗等,對任務的非理性恐懼造成拖延。Solomon和Rothblum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影響拖延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失敗恐懼”和“任務厭惡”。還有人將拖延看成一種非理性的應對策略,認為個體通過拖延逃避面對自身缺乏能力的狀況。
2.4 自我調節(jié)理論
自我調節(jié)理論認為拖延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的失敗。Tracy Janssen&John S.Carton研究發(fā)現(xiàn)內控學生不僅更早開始任務,而且完成任務也更快。Senecal也指出,受內在動機調節(jié)的學習者更愿意按時啟動任務并更可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而受外部因受調節(jié)行為的個體更可能在最后時刻才真正啟動任務而且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2.5 折扣期望理論
Steel在整合期望理論和時間折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時間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效用的大小影響行為選擇效用越小越容易拖延。期望指人們完成任務的主觀期望,包括自我效能;價值是完成任務的價值;延遲代表任務延遲時間的長短;延遲敏感性即個體自身具有的容易拖延的因素,包括沖動性、缺乏自我控制和注意渙散。Steel認為人們更可能選擇更加有趣的、更有可能實現(xiàn)的,能夠帶來即時回報的目標;更可能推遲或拖延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實現(xiàn)可能性較小的任務。
2.6 人格理論
研究者把拖延看作一種人格特質,認為拖延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xiàn)出的行為傾向,并探探討了拖延與“大五”人格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盡責性因素與拖延呈顯著負相關,與神經質相關顯著。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拖延也與一些其他人格特質相關,例如自尊、自我效能和完美主義。GeryBeswicketal研究認為拖延者的拖延行為與自尊成顯著負相關;Haycocketal研究發(fā)現(xiàn)效能期待(有能力完成重要任務的信念)與拖延成顯著負相關;Onwregbuzie的研究顯示社會決定的完美主義者(盡力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與學業(yè)拖延呈顯著相關。
2.7 家庭原因
有研究顯示父母專斷型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孩子的拖延行為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中成功和失敗的榜樣,家庭的價值觀、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家庭傾向和與之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
雖然近些年來對拖延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但關于拖延干預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些學者理論上提出了一些干預方法,但很少出現(xiàn)具體實施并證實有效的干預策略,因此筆者也希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拖延干預策略,以幫助人們擺脫拖延。
參考文獻
[1] 龐維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10,33(1):147~150.
[2] 馬明勝.拖沓習慣實證研究的回顧[J].中國臨床康復,Vol.9(24):134~135.
[3] 包翠秋,張志杰.拖延現(xiàn)象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129~132.
[4] 陳保華.大學生學習拖延初探[D].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