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日益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三維”發(fā)展目標、“三大”學習方式以及“交往互動”的教學本質論等新課程理念也在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中不斷被聚焦。筆者帶領學?;瘜W組在“十五”期間,進行了北京市“十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中學化學教學課堂中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研究”和教育部“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促進學生探究學習提高化學教學實效性的研究”的實驗研究,在信息技術與化學科課程整合方面進行了較多探討,獲得了一些心得。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化學特級教師 田玉鳳
有這樣一節(jié)課令筆者印象深刻,它是高一選修課《原子結構》。年輕的王麗老師運用校園局域網上了一節(jié)網絡學習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主題:原子結構
內容:初步建立原子結構模型的量子化概念;認識科學技術對科學發(fā)展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教學方式:教師有目的地給出一些信息,促使學生發(fā)現和認識有關原子結構的問題;開放校園局域網,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查閱資料途徑:《認識原子結構》主題網站。
自我評價方式:問題討論,反饋練習。
交流匯報方式:解決問題,同組討論,BBS論壇互相交流。
課后,筆者回味良久。信息技術已經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生動的、跨越時空局限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它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跨越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活動的限度。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的思路有哪些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促進了化學教育理念的變化。
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認知資源。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的機會。所以,通過學習資源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的共同影響,學生更容易解決化學學習中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其次,為學生提供多種獲取信息的途徑。信息技術可以擴展信息資源,提供諸多模擬現實的工具,使學生有可能像化學家那樣進行科學研究,從而獲得科學技術活動的實踐經驗。
再次,改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學習。在傳統的化學教育體系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信息來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真實世界的全面認識。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將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責任。在整合過程中,教師由傳統的管理者和講解者變?yōu)榧夹g助理、合作者和幫助者,而學生可以主動地選擇各種信息源,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化學問題。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整合的切入點何在
在提出問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認知經驗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明確其探究任務并對所要學習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促進學生盡快進入探究學習狀態(tài)。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教學中,播放一段介紹酸雨危害的影片《上帝的眼淚》,觸目驚心的畫面強烈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靈,生動地創(chuàng)設了研討酸雨的情境。
在探究活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探究活動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利用各種探究手段和工具獲取相關資料和數據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化學探究活動中,除了化學實驗外,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方便、快捷地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高質量地完成探究任務。
如王麗老師在《原子結構》一課上,采取如下教學過程。
新技術在探究式學習中的恰當應用,有助于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提高實踐能力,加強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嚴謹的求學態(tài)度。
在學生交流的環(huán)節(jié)
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是對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的總結、歸納和提升,一般是在學生進行充分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由師生共同完成的?,F代信息技術賦予討論交流快速、靈活等特點,能豐富師生交流信息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表達探究成果的質量,促使討論交流更廣泛、更深入、更開放,從而鞏固深化學習成果,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突破點是什么
實現化學學習資源的整合與優(yōu)化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網絡、多媒體教學系統以及各種各樣的設計工具,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開放性的課程建設理念對化學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原子結構》一課,教師利用Dreamweaver軟件對文本、圖像、視頻和動畫素材等進行集成,開發(fā)了“原子結構模型”學習網站。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支持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與學習,為積極投入、主動學習的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關于《原子結構》的教學,課題組教師進行了以網絡學習為主、教師組織講授與討論為主等多種教學模式探究。
實踐研究表明:(1)超文本技術突破傳統的化學學科邏輯結構,將線性的化學知識結構變?yōu)榫W狀的、多結構化的形式,給學生選擇不同學習順序的機會。 (2)網絡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化學學習資源,將教學內容無限擴展,在傳統教材外建立起一個動態(tài)的化學教學信息資源庫。(3)現代教育技術優(yōu)化化學知識的呈現方式,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動畫的手段更逼真、更形象、更動態(tài)地模擬物質微觀結構及其變化情況,幫助學生學習。
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化學教學的改革正嘗試著讓學生成為學習科學的主體。因此,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非常有必要。在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中,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時間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并可通過上網查詢、模擬實驗、交流研討等手段解決某些化學問題。
例如,在《原子結構》課堂教學后,學生總結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學習的感受與收獲,自主完成了“原子結構模型”復習學件的設計和制作。
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可以清楚地解釋一些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問題” ;“我們在一次次的討論中,不斷思考,不斷提出問題,使我們的學習更加深刻”;“老師是真正地在引導我們學習知識,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我們”……教學促進了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促進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信息技術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化學學習資源網
教師和學生身處同一個信息世界中,每個信息都是公正的,但由于使用主體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作用。為了幫助學生避免信息迷失,提高檢索有用信息的效率,應提倡建設學科學習資源網,供學生在學科學習中使用,所以要不斷開發(fā)、更新、維護、完善有關主題資源網站。
探索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改變了學習方式和信息呈現的形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學習互補;即時進行師生、生生、組間評價,有利于使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但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1)課堂組織形式松散時,內容一定要充分吸引學生,否則不利于管理。(2)理論性邏輯性較強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引領作用很重要。(3)學習能力且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學生容易被忽略。(4)素材內容的選取和容量的安排,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