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梅
案例
13歲的女孩李雪:每逢節(jié)日,爸爸媽媽問我“寶貝兒,想要什么禮物呀?”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好開心,因為我一直想要一個好看的手表,竟然還沒開口,爸爸就問我啦,可是仔細一想,我就沒那么開心了,因為爸爸媽媽只要有禮物送給我一定會有要求,我雖然已經(jīng)習(xí)慣被要求了,可是還是覺得不開心。記得很小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排斥他們拿條件來交換禮物的這種方式,因為答應(yīng)了條件我就可以得到我心愛的禮物了,于是我被迫學(xué)舞蹈、練書法、參加補習(xí)班……可是我慢慢發(fā)現(xiàn),幾乎我的所有休息時間都沒有了,都是被條件給換走了,甚至我連玩玩具的時間都被占用了,所以到現(xiàn)在我一直都不敢問爸爸媽媽要禮物,因為我害怕他們提出的任何條件。有一次放學(xué),我剛回家發(fā)現(xiàn)我的床上放著一個我最喜歡的芭比娃娃,這個娃娃我夢寐以求很久了,看到娃娃我高興得都跳起來了,剛抱起來媽媽就進來說:“寶貝喜歡嗎?看你高興的樣子媽媽就知道你很喜歡,那這個周末咱們可以去學(xué)鋼琴了吧?”我聽到這話,滿心的喜悅被冰水澆得一點不剩,于是我把禮物推給媽媽,說我不要了,媽媽明明知道我現(xiàn)在周末兩天時間,一天時間學(xué)書法,半天時間補習(xí)數(shù)學(xué),再讓我學(xué)鋼琴等于我周末比平時還要累。媽媽看到我的舉動很吃驚也很傷心,沒想到一件好事變成了這樣,晚上我吃完飯回房的時候媽媽還是把娃娃放到了床頭,我抱起她,那種喜悅已不再有了,我真的希望爸爸媽媽可以不帶條件地送我禮物,即便有些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好,也會努力去做,其實他們不說我也愿意。
例子中的事情,可能很多家長都做過,那樣做的初衷無非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改掉身上的壞毛病,想讓孩子增加更多的文娛技能,想讓孩子比其他人更出眾。但例子中的小雪明顯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非但沒達到家長的目的,更使小雪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顯然這種交換形式的送禮物方式是不得當(dāng)?shù)摹?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6/20/qkimageszhjjzhjj201212zhjj20121206-1-l.jpg"/>
案例
47歲中學(xué)教師劉偉:我的孩子是個調(diào)皮聰明的男孩,年紀(jì)雖小,但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肯鉆研,這跟我從小對他的培養(yǎng)和教育方式有直接關(guān)系。一般情況下,只要孩子向我提出要求說他想買什么玩具,我基本都會滿足他,因為孩子基本上都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向我索要禮物的,所以我一般都不會拒絕,但不拒絕不是溺愛,也不是沒要求,只是和其他將玩具與成績之類掛鉤的家長不同,我更喜歡將要求隱藏在玩具中,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我的“要求”。
比如兒子從小就特別喜歡變形金剛和各種可以造型的機器人。有一次,科技館展出可以遙控的機器人,兒子一看到機器人在自己做動作眼睛都亮了,在那里看著久久不想離開,我一看就知道他很想要一個模型,雖然價格不菲,我還是毫不猶豫地給他買了,孩子高興地抱著機器人模型說:媽媽,我一定要知道里面的奧秘。有的家長說我太慣孩子,可我一點也不這么認(rèn)為,因為兒子知道他想從中得到什么,不是單純地玩。從普通的組裝機器人到后來的遙控機器人,兒子每次玩得都很認(rèn)真,同時把作業(yè)完成得很漂亮,然后踏實地去擺弄他愛不釋手的機器人。
這時候的玩具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玩具,而成了一種教具。隨著兒子一點點長大,他對機器人的迷戀從玩具進入了實質(zhì),兒子知道了組裝和遙控不同的運動原理,知道了遙控是怎么一回事,他的動手能力也變得很強。為了回答玩具中的一個個“為什么”,兒子還看了很多書。然而這些正是我給他買這些玩具的時候,對他隱藏的要求,只是沒有告訴他而已。
簡單的兩個例子,結(jié)果卻截然不同,第一個孩子逆反心理嚴(yán)重,缺少自主學(xué)習(xí)精神;第二個孩子積極主動,所以家長給孩子送禮物一定要用合理的方式,不要一味地要求,要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玩具,還是快樂。
責(zé)編: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