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宜
11月5日晴
靜水深流,不顯不露。靜,以外觀默默無聞的姿態(tài)隱藏著內(nèi)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讓人不平靜,如此富有禪意,富有魅力。學習需要靜,生活也需要靜,“靜”有時給人方向,給人動力。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lǐng)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jīng)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于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為外物所役而細品沉思。學習中的反思,課堂中的反思,生活中的反思,反思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作為學生的要身靜,作為老師的要身靜,作為都市里的每個人也要學著身靜。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層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為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為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面對高i年級的測試多、評價多,成績此伏彼起,心中的目標已定,就要學著心靜。
“悟靜”,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著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大學畢業(yè)后無法進入學術(shù)機構(gòu),只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一份做審查員的臨時工作,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shù)員,從事發(fā)明專利申請的技術(shù)鑒定工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童年時在家鄉(xiāng)小學讀書,后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nóng)村勞動多年……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fā)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為了蓄積之后的爆發(fā)!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庇谑遣浑y理解現(xiàn)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前呼后擁,大講排場的神態(tài)自若。圣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并非不可言傳,只是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
山西省臨汾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