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建
1908年初秋的一天傍晚,暮色蒼茫中的旅順口東岸黃金山下,荷槍實彈的日本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封鎖了所有道路,根本不讓當?shù)氐闹袊丝壳啊S械闹袊嗽谶h處張望著,猜測著:怕又是有什么大人物來了。這時,幾輛滿載著日本兵和挖掘機械的軍用卡車奔黃金山西北麓揚塵而去。幾個小時以后,這些軍用卡車從原路返回,一溜煙地駛入了閃耀著鬼火似燈光的軍港油庫碼頭。在一位日本大佐軍官的指揮之下,日本兵七手八腳地將一個用軍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大物件,從軍用卡車上吊入了早已經停靠在那里的“西海丸”運輸船的船艙內。此時,隱蔽在該船會客廳的日本旅順口海軍鎮(zhèn)守府司令長官富岡定恭中將,正笑瞇瞇地透過窗玻璃注視著面前所發(fā)生的一切。
第二天天明以后,有當?shù)刂袊税l(fā)現(xiàn),位于旅順口東岸黃金山下的鴻臚井刻石不翼而飛,還有那為其遮風擋雨的石亭也不見了蹤影。社會上一時議論紛紛,各種流言不絕于耳。數(shù)年后,當它們現(xiàn)身于日本皇宮的建安府時,真相大白:原來,是日寇將它們擄走了。
這鴻臚井刻石和石亭究竟為何物?日寇為什么要興師動眾地將它們擄走呢?說來話長。
唐朝命官鑿井留念
話說我國歷史上的唐朝有這樣一個慣例,朝廷命官持節(jié)冊封,均要留實物證驗,或立碑紀事,或建閣(亭)敘要。
據(jù)新舊《唐書》記載:武周圣歷元年(698年),在我國東北邊疆依粟末水(松花江)而居的靺鞨族首領大祚榮,于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建立震國,后改名為渤海。其按照唐制管理國家,使用漢語,車同軌、書同文。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后,派遣侍御史張行岌一行出使渤海,探明震國對唐朝的態(tài)度,進行了招慰。大祚榮當即表示歸附并派遣兒子大門藝隨同張行岌去長安。此后,唐朝曾經派遣使臣前往渤海對大祚榮進行冊封。但因時逢契丹與突厥連年襲擊邊境,受阻未能成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東突厥默綴可汗請?zhí)坪陀H,向唐稱臣。唐朝利用此時機,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派遣中郎將、在朝廷里負責掌管接待各族賓客的鴻臚卿崔忻以“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的名義,率領使團前往渤海,執(zhí)行宣諭在渤海建立忽汗州和冊封大祚榮官爵的使命。
當時,前往渤海有陸路和水路可供選擇,由于陸路經常受到戰(zhàn)爭的阻隔,而水路則暢通無阻,所以,崔忻一行往返皆選擇了走水路。他們由長安出發(fā),經陸路到達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縣)后,乘船渡海至都里鎮(zhèn)(旅順口古稱)北上,“自鴨綠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丹東蒲石河口),得渤海之境。”(《新唐書·渤海傳》)。從此,大祚榮所管轄的地區(qū)去靺鞨之號而專稱渤海,正式隸屬于唐朝,成為唐朝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大祚榮作為左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既是唐朝的地方官吏,又是地方的最高統(tǒng)治者。
有專家指出:崔忻冊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大祚榮的歷史功績在于,能夠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招慰和冊封,使他所建立的獨立政權沒有向封建割據(jù)方向發(fā)展,促進了民族的團結,促進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使渤海地區(qū)成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祚榮統(tǒng)治時期施行的這一政治措施,影響了渤海歷代郡王。
還有專家指出:渤海臣服于唐朝,使唐朝進一步加強了對渤海地區(qū)的統(tǒng)治,使唐朝中央政權與渤海地方政權、中原內地與渤海邊疆之間的聯(lián)系大大加強。同時,中原內地先進的封建文化、政治制度,生產技術等逐漸傳入渤海地區(qū),促進了那里社會生產的飛躍發(fā)展。
開元二年(714年)五月,完成使命的崔忻一行由來路返回時,在到達都里鎮(zhèn)后,為紀念此次冊封之事,崔忻下令在黃金山的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的那口井旁的一塊正面橫寬3米、厚2米、最高處至基底1.8米的巨石的左上角鐫刻正書3行,共29個字:
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
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
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后人將這兩口井以崔忻的官職相稱為“鴻臚井”,將井旁刻石稱作“鴻臚井刻石”。
珍貴的中華民族歷史文物
鑿井留念在我國歷史上是有傳統(tǒng)的?!兑捉洝吩疲骸案囊夭桓木?,“君子修德養(yǎng)民,有常不變,終始無改,養(yǎng)物不窮,莫過乎井?!薄熬B(yǎng)而不窮者,嘆美井德,愈汲愈生,給養(yǎng)於人,無有窮已也?!?/p>
我國歷史學界人士認為:鴻臚井刻石為東北地區(qū)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它記述了渤海國與唐朝之間的歷史關系,是我國東北地區(qū)隸屬中央政府的印證,也是滿、漢兩族先民們接觸、融合的第一塊“里程碑”。同時,它還證明了旅順口在唐朝時就是中原與東北的海上交通要道,是研究唐史、東北地方史、渤海國史、滿族史、大連地方史等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它的存在使得日本等一些國外學者有關渤海是與唐朝完全對等的獨立國家,否認渤海隸屬和臣服于唐的歷史事實,稱唐朝廷從未冊封過渤海王,而渤海王也從未接受過冊封,從未履行其藩封的各項義務等等諸多的觀點不攻自破。另外,其書法遒勁剛健,可供欣賞。
有關鴻臚井刻石的最早記載見于明朝《遼東志》。當時,許多文人墨客以此石拓本饋贈于人。路經旅順口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幾乎都要親臨此井觀賞石刻。有些官員,如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來旅順口視察的山東布政司參議查應兆、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來旅順口巡視的奉天將軍額洛圖、清朝道光廿年(1840年)在旅順口巡閱水師的太子少保盛京將軍耆英等還在刻石上題刻名字,加刻文字。
鴻臚井刻石暴露在野外,歷經了1183年的風雨洗禮后,才由一位名叫劉含芳的官吏于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建造一座石亭覆蓋了起來。
劉含芳,字薌林,安徽貴池人。1881年北洋水師初建,參與旅順口軍港工程建設的領導工作,兼領沿海水陸營務處。1892年調補山東登萊青兵備道。1895年冬,《中日遼南條約》簽訂后,奉命從山東渡??笔章庙樋谥T處,當見到過去自己所督建的那些海防工程盡遭摧毀,憤慨填膺,痛哭失聲。之后,他命人建造石亭,將鴻臚井石刻保護起來。其所建石亭除蓋頂外全部采用的是花崗石,石亭正面用楷書刻有“唐碑亭”3字。在一個角柱上刻有“奉天金州王春榮監(jiān)造”。當時,劉含芳在原刻石左側添鐫五行小字記其始末:
“此石在金州旅順??邳S金山陰,其大如駝。唐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未年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記。”
1898年,因病辭官的劉含芳在原籍逝世,終年58歲。清廷以其有功,死后贈內閣學士,在煙臺立祠堂祭祀,國史館特立傳記。
有專家指出:劉含芳的題刻中關于鴻臚井刻石“其大如駝”的記載,為刻石的形狀提供了確切的資料。但他所說“其井已湮”是不確切的,實際上當時只是黃金山的南麓的那口鴻臚井無跡可尋,而西北麓刻石旁邊的那口鴻臚井尚在,只是被沙俄軍隊在戰(zhàn)爭中修筑工事時掩埋了起來。
無法掩飾的掠奪罪行
1905年1月2日,日軍攻陷了由俄軍把守的旅順口,該地區(qū)從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其在此設立了海軍鎮(zhèn)守府。當日本海軍士兵發(fā)現(xiàn)了鴻臚井刻石后,時任旅順口海軍鎮(zhèn)守府司令長官的富岡定恭中將,立即委托外務省特派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調查”清朝的文化遺產,對鴻臚井刻石進行鑒定。內藤虎次郎為此專門寫出了調查報告,認為“此碑文于史有益”。在經過密謀以后,富岡定恭決定對這一珍貴的中國國寶下手,于是就出現(xiàn)了此文開頭的那個場面。
鴻臚井刻石及石亭被偷運到日本后,作為日俄戰(zhàn)爭的戰(zhàn)利品交給了日本皇宮。兩年后,日本為收藏日俄戰(zhàn)爭紀念品而修建了建安府,鴻臚井刻石及石亭被“收藏”其間。后被列為日本國家專有財產,擺放在皇宮內,并規(guī)定不準人們進入?yún)⒂^,不準公開,最多只能提供照片。多年來,中國學術界一直堅持要求日本方面歸還鴻臚井刻石和石亭而未果。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為了掩飾卑鄙無恥的強盜行徑,富岡定恭于1911年在鴻臚井刻石及石亭遺址附近立起了一座碑。其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跡”字樣,背面碑文刻的是:
“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韃靼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為紀念。唐開元二年距今實一千三百余年,余蒞任于此地,親考查崔公事績,恐湮沒其遺跡,樹石刻字以傳后世爾云。
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軍中將從二位勛一等功四級男爵富岡定恭志?!?/p>
當然,富岡定恭的這種做法是無法掩飾其罪行的。有許多中外專家學者認為:富岡定恭的行為,無疑是得到了當時日本高層的首肯,是具有政治意義的人為破壞。這不是沒有依據(jù)的。著名學者張晉藩先生在其《我的生活之路》一文中道:“晚清思想家龔自珍說:‘欲滅其國者,先滅其史。‘九·一八之后日本侵略者為了長期占領中國東北,奴化東北人民的心靈,便粗暴地篡改歷史,說:滿洲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而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子孫。”
還有,日本當年占領朝鮮半島期間,曾經在朝鮮所有山脈頂峰秘密釘下了巨型鐵釘,意在破壞朝鮮國風水龍脈,將朝鮮民族釘牢在地,永世不得翻身。據(jù)說這些巨型鐵釘都是在日本本土特制的。直到今天,由此引發(fā)的反應也是空前激烈的。韓國政府曾經根據(jù)有關線索,調集了大批人力、物力進行清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和朝鮮等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極大傷痛,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夠正視歷史,反省歷史,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不讓戰(zhàn)爭的歷史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