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寧
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大多數(shù)人以為閱讀是語文、英語等文科類的學科的專利,其實,在數(shù)學學習中,指導學生閱讀,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閱讀是每個人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的必由之路
學生讀書,首先是讀懂,這樣才會產生閱讀的興趣,有了學習興趣,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如果教師忽視了對閱讀的指導,學生沒有掌握讀書的方法,不但閱讀效果不佳,而且也無法堅持下去,當然會影響閱讀的效果。因此,在數(shù)學課中應當加強閱讀指導。
敘述性內容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層次和思路。例如,初中代數(shù)“整式”部分有一段關于同類項的定義:“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也分別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痹诮虒W這段內容時,可讓學生反復閱讀這段話,然后提問學生:這句話可分為幾個層次?(兩個層次,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也相同)根據(jù)這個定義,你會用怎樣的方法去判斷兩個項是否是同類項?(記得當時學生很踴躍地回答:先看字母是否相同,然后再看相同字母的指數(shù)是否相同)有了這兩個基本步驟,學生掌握判斷同類項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在這段內容里,教師沒有作過多地講解,就可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的。當然,概念掌握以后,再適當?shù)赝ㄟ^一些練習鞏固,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就圓滿地完成了。
對論證性教材要指導學生讀懂推理的思路,明確每一步推理的大前提是什么,小前提是什么,結論是什么,共計推理了幾步,最后結論是什么。這種方法適用于幾何課上一些定理的論證,可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小問題,使學生易于掌握。對教材中不同性質的內容,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閱讀指導,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認識過程中,思維實現(xiàn)著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從而達到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顯得非常重要。閱讀中的思維活動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儲過程,而應該是靈活應用的過程,是一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因而它只能靠學生自己的積極思維活動才能完成,教師的講解和教材的現(xiàn)成結論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梢姡虒W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通過閱讀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學初中代數(shù)關于“二次函數(shù)y=ax2與二次函數(shù)y=ax2+bx+c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段內容時,應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教師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逐步說出函數(shù)y=ax2的圖像與函數(shù)y=ax2+k圖像之間的關系,函數(shù)y=a(x+h)2的圖像與函數(shù)y=ax2圖像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比較、總結概括出函數(shù)y=a(x+h)2+k與函數(shù)y=ax2圖像的關系,再讓學生將函數(shù)y=ax2+bx+c化為y=a(x+h)2+k的形式,就不難得到函數(shù)y=ax2+bx+c與函數(shù)y=ax2的圖像之間的關系,這樣做也充分體現(xiàn)了思維的兩個重要特征之一“概括性”。當然,這段內容有些難度,也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自由閱讀,可以讓學生邊看書,教師邊做適當?shù)闹v解,輕松地完成這段內容的教學。因此,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指導閱讀,是掃清學生分析過程中的思維障礙、提高他們分析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
三、有效的閱讀,可加強學生的記憶
通常在課堂上教師所講內容,一般學生只能記住其中極少部分,對一些重要內容難免聽錯或疏漏,對一些基礎差的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甚至毫無所獲,聽課效果幾乎等于零。心理學上談到有效地組織復述與復習方法明確指出,經(jīng)常性與及時地閱讀是提高復習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課堂上或課后指導學生對課內重點部分內容閱讀若干遍,使他們多次復述后再予以加深理解,便可以達到當堂鞏固的目的。
四、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指導,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和思考。只有讓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去閱讀,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自主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去實現(xiàn)學習目的。例如,在布置學生預習課本上某一段內容時,如果提出過高的要求,學生往往不能完成任務。而在實際操作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做好預習筆記。做預習筆記時,應該從最簡單的做起,即直接要求學生模仿例題做課后練習。學生要想完成課后練習,就必須要去認真閱讀課本中的例題,這樣一來,有著明確的目的,并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去閱讀,促使他們形成經(jīng)常閱讀的好習慣。其次,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做上標記,寫好閱讀或預習筆記,以便于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第三,教師要逐步提高閱讀要求,可將一段內容讓學生閱讀后,要求學生歸納、總結、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再通過大家集體討論、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等,直到會講解相關內容,使其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總之,在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過程中,既強調學生的“讀”,又要強調教師的“指導”,這不僅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學習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將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現(xiàn)代科技和生產的迅猛發(fā)展,知識的更新和發(fā)展越來越快,因而這種方法對學習者顯得更為重要。
當然,數(shù)學課也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不能一味靠閱讀來完成教學任務,盡管有時學生的學習是以自學形式進行的,但還需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可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烏魯木齊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