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明 高曉燕 劉懷興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2012年3月份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度舾梢庖姟穱@“繁榮發(fā)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目標,擬重點加強與推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將“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對策研究,促進交叉研究,構建服務國家需要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的項目體系”作為重點研究內容。這一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的提出,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在科研人員學術視野與科研能力水平集中體現(xiàn)的課題選題問題上,理性而非功利性的全面介入,是課題研究質量與成果效益的保障。但是客觀、冷靜地分析當前人文社科類科研課題,我們卻強烈感到人文社科類相關課題的選題明顯地呈現(xiàn)出一種非理性偏好。這一非理性偏好已經(jīng)為高校人文社會科研工作的繁榮與發(fā)展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后果與影響,“成果一大片,效果看不見”的“紙上成果”已遠遠偏離了“構建服務國家需要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的項目體系”發(fā)展目標。
1 科研選題非理性偏好的常見現(xiàn)象及解析
偏好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的特別愛好。而“非理性”是指與“理性”相反的一種認識形態(tài),其特點是非邏輯性、非規(guī)范化、非程序化和非組織化。從認識論的角度講,非理性主要是指人們在加工、處理信息和作出選擇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個人能力的限制和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產(chǎn)生的盲目性、沖動性、制約性的選擇或決策。
1.1 忽高忽低失定位
基于實踐或實踐導向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要取得有說服力的結果,必須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定位,將其置于整個國家、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以及由此帶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的轉變,科技的突飛猛進、人文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等等,這樣一個繁雜情景中的某個恰當?shù)沫h(huán)節(jié)來認識與思考。這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取得指導實踐成果價值的重要前提。研究選題定位偏低,研究的視角自然受到約束,研究基點就無法深入展開,不容易把握所研究的問題在整體結構中的真面目、影響因素及相互作用機理,得出的結論也必然失之片面。選題定位偏高,則研究的論證領域太寬,不僅不能對所研究的問題本身進行恰當界定,難以寫深、寫透,且分析問題時極易游離主題、漫無邊際,致使研究成果顯得淺顯而聚焦不足,得出的結論大而無當。
1.2 好將標題當選題
選題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展開的核心,是一個確定研究方向、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系統(tǒng)過程。選題恰當與否不僅直接關系到第一手資料收集的范圍和深度,而且關系到課題研究過程的效率和節(jié)奏,以及課題研究成果的最終質量。而研究成果的標題則是在選題既定之后,用概括、簡練的文字對研究的主題、研究的內容進行準確、規(guī)范、醒目的陳述。好的標題要求的是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焦點和研究的深度與范圍??梢?,選題的過程遠比斟酌標題更加復雜、耗時。成果的標題可以剝離于研究內容之外,可以在研究過程中,甚至成果完成后,反復修改以期不斷逼近研究的中心內容;而選題則不僅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而且是貫穿整個研究過程的核心和思路。而在現(xiàn)實中普遍的現(xiàn)象,是把標題與選題混為一談,甚至于喜歡將標題立為選題,以致以偏概全、本末倒置,殊不知選題一旦確定一般不輕易更改,而標題則可反復斟酌推定。
1.3 總愛新瓶裝舊酒
創(chuàng)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沒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舉措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沒有研究價值,甚至連寫報告的價值都沒有。當前,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人文發(fā)展正處在戰(zhàn)略轉型下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乃至人的思想認識領域等都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最新成果,不斷為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重大現(xiàn)實需求、重大國際問題提供決策與智力服務,是人文社會科研工作者的首要科研任務,也是形勢發(fā)展對人文科研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及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選題是否有新意,是衡量人文科研成果價值高低的先決條件。但是,從原創(chuàng)性的角度看,目前在一些科研項目的選題上,不是老理論在新領域的應用“移植”,就是相同的方法、技術與手段或理論成果在不同應用領域間“嫁接”,新瓶裝舊酒、換“標簽”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創(chuàng)新性的拓展研究較少,原創(chuàng)性的重大社科理論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
1.4 亦步亦趨“喜戴帽”
不可否認,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開展有關科研工作時,有著較好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超前意識,特別是在選題的角度與切入點上顯示出相當?shù)某靶院兔翡J性,能夠緊跟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較為恰當?shù)夭蹲降窖芯康臒狳c、焦點,比如有的課題組能夠結合當前黨和國家日益重視加強對社會及公眾的管理,提出了“轉型背景下的公民自我管理”等相關研究選題,該選題不僅較好地抓住了社會難點熱點,而且能夠“反其道”而論之,并沒有“從如何加強社會與公眾的管理”等正向的思維直接立意選題,而從反向的研究來支撐正面的論證,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題。但也有一些課題組太熱衷于抓熱點、過度緊跟形勢,在選題給人以亦步亦趨之感,比如某課題組在申報某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時,緊跟該省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劃,將課題選定為“中原經(jīng)濟區(qū)建設規(guī)劃下某省偏遠貧困地區(qū)中小學生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研究”,此類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的研究選題,給人直觀的感受就是瘦弱的小矮人戴了頂又高又大的帽子,著實不倫不類。
1.5 避實就虛“樂擦邊”
理論的重要價值是指導實踐?!袄碚撊绻荒苤笇藗兊膶嵺`,那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裝神弄鬼”。人文社科類課題研究的現(xiàn)實性既是研究的出發(fā)點,也是研究成果的歸宿和最終指向。在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類課題研究應緊跟形勢,圍繞服務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社會和諧、服務文化繁榮、服務人的自我完善與提升等相關領域,提高研究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應用性。盡可能地避免“避實就虛”“從理論到理論”“從紙上到書面”等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擦邊”性課題。課題的選題是否緊貼社會生活實際,是否從現(xiàn)實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出發(fā),是否回到了當前社會生活、思想意識、文化發(fā)展等領域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和新要求,應該成為衡量人文社科類科研選題價值的根本指標。
2 理性應對科研選題非理性偏好所應遵循的原則
2.1 需要性原則
所謂需要性原則,就是說選擇的研究問題要面向經(jīng)濟社會生活實際,按需要選擇。有現(xiàn)實意義的題目主要源于三個層次:一是發(fā)展戰(zhàn)略層面急需回答的重大問題;二是具體社會實踐中遇到的熱難點問題;三是結合課題組工作實際提出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研究開展的難易與研究成果的價值而言,面向實際的選題應主要聚焦于后面兩個層次,即非全局性,但卻是現(xiàn)實中普遍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
2.2 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體現(xiàn)的是研究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如果選題不具備可以完成的主客觀條件,再好的選題也只能是一種愿望。因此,可行性原則是決定選題能否成功的關鍵??赡苄栽瓌t要求選題時,至少應考慮如下幾方面問題:研究這一問題,需使用的相關背景材料是否充足準確?是否易于獲得?研究所需的費用能否解決?研究所需的時間是否能夠保證?課題組成員的知識結構、研究能力、理解水平是否適合進行這項問題的研究?
2.3 創(chuàng)造性原則
創(chuàng)造性原則是指選擇的研究問題要有獨創(chuàng)性和突破性。人文社科類課題選題的創(chuàng)造性并不在于問題本身如何標新立異,不在于對問題所在領域有多大的理論貢獻,而在于課題組是否探究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是否做出了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對策建議。
3 結論
科研項目的選題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建立在課題組成員知識、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基礎上一種選擇。對人來說,有選擇就難免有偏好,科研選題也不例外。在一定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去克服這些不良的偏好,在理性應對這些不良偏好的原則指導下,盡可能地在實施科研選題這一科研工作的基點環(huán)節(jié)上,作出科學地決斷,相信定會為該項科研工作的展開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南寧,邵福球.新時期軍隊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科學發(fā)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5.
[2]李海林.對教育理論研究的幾點思考.[J].云夢學刊,1995(01).
[3]井潤田,李仕明,鄭家祥,陳宏,邵培基.MBA論文選題標準與流程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