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鑫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辛勤筆耕,先后創(chuàng)作了《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不朽名作。他還與法國的維克多·雨果和英國的查爾斯·狄更斯并稱為19世紀三大人道主義作家,較為成功地將他的“托爾斯泰主義”和慈善事業(yè)相互融合,扶助并教育了許多農民(農奴)子弟。
托爾斯泰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縣亞斯納亞·波良納一個世襲貴族家庭,雖然他一貫反對將人道主義和慈善行為完全等同,但卻成功地將二者有機融合。長期以來,他在傳播“托爾斯泰主義”的同時,主張貴族平民化,將他的土地分給當地農民,自己親自耕地勞作,并于1859年起為農民的孩子興辦多所學堂,使其既過上溫飽生活又免費得到了良好教育,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慈善作家。
早在1857年第一次出國途中,托爾斯泰就產生了為農民的孩子免費辦學的念頭。1859年10月,俄國農奴制(1861年廢除)尚未廢除之際,托翁就大膽地在亞斯納亞·波良納創(chuàng)辦了一所專收農民子弟的國民學校。校舍設在其莊園的一幢兩層樓房里,兩間房子作為教室,一間房子作為辦公室,另外兩間供教師起居。房間寬敞干凈,臺階屋檐下掛著一口小鐘,每天教務長派一名住校生敲打,樓上擺著學生們勞動用的工作臺,樓下則設有各種體育器材,設備相當齊全。
不過,當地農民起初獲知這一消息后非但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惶恐不安、議論紛紛,甚至一度懷疑這是他們的老爺為討好沙皇,變相征兵遠赴土耳其而精心設置的一場騙局。因此,直到開學那天,學校僅僅招收到22名學生。可托爾斯泰依舊興致勃勃地料理學校一切事物,親自編寫教材并授課。為了將學校辦得更好,他還創(chuàng)辦了教育雜志《亞斯納亞·波良納》,先后發(fā)表了《論國民教育》(1874)等11篇教育論文,并于1860年至1861年4月兩次出國,游歷德國、法國、瑞士、英國和比利時,訪問和考察當地的多所學校。隨著這所農民子弟學堂的口碑蒸蒸日上,那里的學生也由最初22名陸續(xù)增加到70名,托爾斯泰將其分為大、中、小三個班。在這里,托爾斯泰為學生們設置了閱讀、書信、文法、俄國歷史、算數、繪畫、歌唱、自然科學講座等課程,還時常給他們講述自己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的戎馬生涯。不久,學生們就學會了四則運算,并且能閱讀較為淺顯的書籍,甚至能寫信了。
隨著其聲譽的不斷提升,這所學校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興趣,學生越來越多,校舍也修繕得更加漂亮,增加了放置各種教學儀器和動植物標本的陳列室,并為學生們增添了一些較為實用的植物學、土地測量和勞動常識等課程,上課時間也應學生們的強烈要求幾次延長。同時,托爾斯泰還渴望學生能養(yǎng)成勞動習慣,為此他將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劃出來專為學生們練習自己勞作、收割之用。之后,為了滿足更多貧苦農民子弟接受教育的愿望,托爾斯泰又從莫斯科等地陸續(xù)請來一批大學生擔任教師。1861年秋至1862年,托爾斯泰在附近農村先后創(chuàng)辦21所學校,讓當地許多農民子弟免費接受良好教育。
雖然最終這些學校因沙皇當局的阻擾和迫害在苦苦支撐一段時間后被迫停辦,但這段受教育的美好時光卻讓許多學生終身難忘。一個名叫華里西·莫羅佐夫的學生回憶道:“我們的學校越來越發(fā)展,越來越鞏固,學習上很輕松,游戲時很快活。我說過,教師是一些快活的人,每位老師講課我們都很容易懂,一切都記得住,我們很樂意回答問題。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本人幾乎和我們形影不離。他教書很認真,好像能在學生的心靈中找到深刻的東西?!敝钡酵砟辏袪査固┮踩詫⑵淇醋魉耙簧凶钚腋5臅r期”,即“把全部生命奉獻給為他人服務的事業(yè)的時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