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分水嶺
大一一年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講就是適應的一年,適應大學要獨立的生活,適應大學“快餐式”的學習,適應不要太自私的人際交往,適應19、20歲需要的情感滿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等等。
大部分學生大一會參與各類與學生工作相關的活動。進入大二似乎就是分水嶺了,因為從高校學生組織的人員配備來講,基本干部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相當于貯備干部。而且大二將會是成為高校學生組織主要干部的關鍵期。因此,參加社團的同學,大二要面對選擇是否留在組織中任學生干部的選擇。
大二一般是高校轉專業(yè)的時期。如果有學生想轉專業(yè)一般要在大二第一學期提出申請。因此大二對于部分學生來講是換個專業(yè)的絕佳良機,有可能就是影響以后職業(yè)的大事。
這兩件事對大二學生來說很重要,因為放棄了則意味著不再擁有!
如果選擇留在學生組織做學生干部,那么大二會任副職等職位,在這一年中一定會很忙很忙,繼續(xù)做一年后就可以沖擊學生會主席之類的主要干部了,也即學生組織的高層了。一般來說,這樣的學生一般要花兩年時間在學生工作方面。
如果選擇轉專業(yè),那就意味著同學變了,宿舍變了,師兄師姐變了,課程變了,似乎生活要發(fā)生巨變。轉專業(yè)的學生去到新的學院如果想從事學生工作,選擇去學生組織擔任學生干部一般比較難,畢竟沒有基礎和人脈。我認識一個女生,她大一的時候加入了學院的學生會做干事,工作表現(xiàn)積極,受到學生會干部的喜愛。但由于不喜歡食品專業(yè)在大二時選擇了轉去經(jīng)濟專業(yè),之后也繼續(xù)想去經(jīng)管學院嘗試做學生干部,不過在學業(yè)上由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得不比其他同學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之在這個學院沒有什么群眾基礎,同時競爭激烈,最后還是落選了!
各種迷茫糾結害怕
總的來說,以上選擇會對之后的大學生活甚至未來都有一定影響,于是乎大二學生開始迷茫啦!有人會提出要不要留在學生會或社團,這樣會不會耽誤學習?有的人提出要不要轉專業(yè)?自己現(xiàn)在的專業(yè)怎么也提不起興趣,但又害怕要去的專業(yè)萬一學不好怎么辦?有的人提出要不要現(xiàn)在就開始準備考研?有的人提出要不要專心讀書做學術?有人則提出出國或考公務員要不要現(xiàn)在就準備?就在2011級學生快結束大一生涯的時候,有些學生找到我談了談大二以及以后的事情。
小萍是學食品專業(yè)的,由于自己認為食品就業(yè)前景不好,自己也不愿意做技術類工作,所以想轉去管理類專業(yè)。而且她是個很認真的人,自己還做了霍蘭德測試(一種幫助人發(fā)現(xiàn)和確定自己的職業(yè)興趣、能力特長的測試),結果顯示自己為社會型和企業(yè)型,偏向于管理和助人的工作。所以小萍更加堅定地考慮到轉專業(yè)的問題,但是總害怕轉去的專業(yè)以后就業(yè)也好。
同時小萍還想在學生會鍛煉,大一她一直在學生會做干事,如果留在本學院就有機會做學生干部,但去到新學院就可能小很多。她自己還覺得文科類的專業(yè)學的理論知識應該沒什么用吧,自己聽好多人說畢業(yè)之后要做具體工作還是要重新學習,理科生經(jīng)常做實驗,可是自己動手能力不好,都做了一年實驗,老師還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她連自己轉專業(yè)要選文科類專業(yè)好還是理科類專業(yè)都不知道。
另一位比較典型的是小軍,他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大一就進入了學生會,工作非常積極,得到師兄師姐的認可,在組織里有非常好的人緣。到了大二的時候原本想留下來繼續(xù)工作,但家人想讓他出國,他自己也想出去看看闖闖,但又割舍不下學生會這片自己熱愛的天地,以及自己對這里的一些愿景。
他矛盾的是自己非常喜歡學生會的工作,認為這里可以鍛煉自己的溝通和管理能力,以便以后就業(yè)有更好的競爭力。不過也擔心自己在大二干一年后大三不一定能做上主要干部,對于出國也在想是否能學到真本領,還只是學了一門語言而已。種種顧慮讓他陷入迷茫。
大二的迷惑在于自己的選擇很多,但同時又害怕選擇后沒有一個好結果,難以達到自己的預期,于是就會糾結于:付出是否有好的回報?有這種思緒的時候,自然就會恐懼和害怕,恐懼和害怕這兩只小鬼就會告訴你,如果不敢挑戰(zhàn)就先歇歇,我不稀罕你!對于大二的學生,我想說的是真的別太二,要敢于想象迷茫,享受迷茫,解決迷茫!
大二不“二”
如果大學不迷茫,真不算是好事,要不這個人有點巨“二”,要么真是先知先覺。
后者應該極少,至少我還沒遇到,就算我做了學院團委書記這么多年,每年的學生會主席都找我做職業(yè)咨詢,跟我吐糟一堆這也猶豫那也害怕的事情。前者屬于不迷茫,隨遇而安的人,順利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自己的想法很少,同時自己也挺快樂,容易滿足。這就是典型的“嗯,能讀完大學就可以了,畢業(yè)時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好”的這類人。
我有一個學生叫小林,她就是這類學生。大一時就不怎么參加社團活動,喜歡看書看網(wǎng)絡小說,也會遇到課程重修,但不緊張,總覺得“接下來努力努力就可以了”。大四那年她好不容易將所有課程通過,完成論文和實習,別人問她要找什么樣的工作,她答:“不著急,慢慢找,能養(yǎng)活自己就行?!?/p>
其實這樣的回答我覺得沒什么問題,至少她覺得好就行了。小林可能在別人看來很二,沒有太多的個人想法和追求,但她比別的同學好就好在沒那么糾結。不過我還是喜歡那些認為自己很迷茫的同學,因為一旦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意味著他們會開始尋找答案,尋找方法。
在我看來思考人生思考未來,就是一個人給自己找更有意義的出路。所以迷茫是好事,可能是改變自己改變人生的開始。大二學生遇到迷茫別怕也別暈,要不就二了。曾經(jīng)有個男生剛上大二就跑來問我要不要現(xiàn)在就開始準備考研,他想選擇985的名校,但他不知道這樣是否值得,害怕花太多時間在學習上而忽略了課外的鍛煉。于是他比較了很多的可能性,最后還是名校夢打動了他。
大學永遠都是大學,那些人那些事是不變的,要變的就是自己如何對待這些人這些事。如果總想著自己一定做不了主席,一開始就放棄吧!如果想著出國也就那樣,還可能會被《非你莫屬》嚴重鄙視呀,還是放棄吧!如果想著讀研也研制不出好產(chǎn)品,還是放棄吧!如果想著另一個專業(yè)也沒有什么好的前景,還是放棄吧!如果想著付出沒有什么回報,還是放棄吧……
一旦有了“能想到的預期和及結果”的模式,這樣的人就會陷入“二”的境地,因為害怕和恐懼就會阻礙你。所以一旦有了一種沖動和熱愛就去試試吧。我的一個學生非常地努力競爭學生會主要干部,他并沒有選擇主席的職位,但由于他十分努力和真誠,也展現(xiàn)出了絕佳的能力和素質,于是最后如愿,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所以不要過分預測結果,看得越清晰,越?jīng)]有價值!
幸福感在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結果。這么說吧,如果你想登頂珠峰之巔,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xiàn)。一種是自己拼死拼活地爬上去,另一種則是做直升飛機上去。請問你會選擇什么?可能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會選擇第二種方式,但他們不可能有美好的回憶和體驗。那些選擇第一種方式的人,可能終身難忘!回想這個過程的時候,那份喜悅感和幸福感總是像噴泉一樣涌上心頭。
如果你還在為結果擔憂,那你一定是個迷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