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 陳永聚 徐翊 李成仁 朱純 葉創(chuàng)興
摘 要:文章對張氏紅山茶原生地生境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錄,對及其所屬云開大山山系的地質和地史進行了扼要的描述記錄和分析后,認為張氏紅山茶和云開大山古老的地層有關,是一個孑遺物種,。其生命力極為頑強,在地質長河的變遷中適應了河尾山二岔河這一特殊生境。;應對它應該采取就地保護,反對將此生境外繁殖的張氏紅山茶作回歸移植。
關鍵詞:張氏紅山茶;二岔河;生境;云開大山;就地保護,;廣東園林
中圖分類號:S685.14
文獻標識碼:A
張氏紅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圖1)是山茶藝苑中的奇葩,它的的靚麗的外形令人耳目一新,它終年開花的習性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思視覺享受,因而受到花卉愛好者、園藝從業(yè)者的熱捧,它在花卉市場上被人為地抬高了價格居高不下。然而張氏紅山茶它的分布區(qū)極為狹窄,可以說是彈丸之地,就是在這么狹小的地方,生長著世所罕見的物種,,并且令人困惑的是,超出這個范圍,無論上下左右前后均不見其芳蹤,物種的傳播規(guī)律比如流水攜帶等物種的傳播規(guī)律對它并不起作用,。它就在石縫罅隙中頑強地生長著,夏季恣肆的山洪將它沖倒淹沒沖倒,流沙把它掩埋,夏日的陽光烈日直射在葉上,又從石頭上、水面上反射上來無情地炙烤著它,任憑環(huán)境瘠薄惡劣的、百般蹂躪環(huán)境,它就在石縫罅隙中頑強地生長著卻以朵朵紅花為石頭河畔增色。它狹窄的分布區(qū)籠共總共不過數(shù)千株,又經(jīng)過遭到盲目的盜挖盜采,似乎已面臨著它的厄運。
它為何只有這么一小塊分布區(qū),像是一個孑遺種那樣存在?有研究者利用通過分子系統(tǒng)學的研究認為,因為張氏紅山茶的現(xiàn)有種群太小,,所以造成遺傳多樣性低 [1~][2],瀕臨滅絕;也有學者對張氏紅山茶利用細胞學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表明它張氏紅山茶是紅山茶組中較為原始的物種[3],“所謂原始”也者,在于體現(xiàn)在其在歷史的演進中沒有跟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又有學者推測張氏紅山茶大孢子的發(fā)生及胚囊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敗育,導致大量不育種子產(chǎn)生;。張氏紅山茶嚴格的的自交不親和性;,傳粉昆蟲訪花頻率低;,種子休眠期長,,向幼苗的轉化率低,自然更新能力差等[4][~5]。這些都為很好地解釋了張氏紅山茶為何會的瀕?,F(xiàn)狀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但這絕不是引起張氏紅山茶瀕危地位的全部原因,因為如同銀杏、銀杉、水杉、水松雖然原始,卻億萬斯年一直傳承下來,通過整個地球地理地質地史的比較,我們只能說是華夏這個大環(huán)境,把包括張氏紅山茶在內的上述稀有物種保留下來。因此筆者愿將從張氏紅山茶的生境說起,對作為云開大山山系鵝皇嶂及其地史的變遷作一些資料的補充,或許希望能對認識張氏紅山茶它何以如此傲世獨立有一定的裨益。
1. 張氏紅山茶的生境
現(xiàn)存張氏紅山茶棲息地位分布于陽春市河尾山林場月光潭工區(qū),龍門河的上游支流二岔河流域。,從其龍門河下游的國王廟處開始發(fā)現(xiàn)張氏紅山茶生長地點,這也是它在二岔河往下游分布的終止點,其。海拔高度為45m,傍岸逆流行約1km到達月光潭,陽春市河尾山林場場部及廣東陽春鵝皇嶂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設于此。月光潭所處的地理位置約當東經(jīng)111°53′73.23″E,北緯21°95′32.36″N。從月光潭溯游而上,行約3.5km,到達二岔河左支流紅花潭,這里既是張氏紅山茶的源頭,也是它分布的起點和向上游分布止步處,其處及右支流上溯至黃銅碧約當東經(jīng)111°53′80.95″E,北緯21°95′09.27″N,海拔均為120m。分布區(qū)首尾投影直線約為1350m,而實際步測距離長度約為4.5km。;分布區(qū)的寬度而橫貫區(qū)域為由二岔河往岸上向外約25m沿河的線狀地區(qū),河的寬度從60m到100m不等,則其分布區(qū)的總面積不足1km2(圖2)。二岔河河床為花崗巖基石,河床布滿巨大的花崗巖石塊,有的達幾百立方米,河床中的這些巨石由于山洪裹挾的石塊、泥沙、和水流漩渦的撞擊和,巖石的硬度差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狀,如碓臼狀,座椅狀,腰腎狀,但基本形體大都呈圓形或橢圓狀(圖3,圖~4),)。又由于水流的搬運和沙石相互間的摩擦,巨石之間及河灣石灘上到處可見渾圓可愛的大大小小的饅頭石,大者數(shù)百斤,小者可以掌中展玩耍玩,也有石英、長石、云母石等各種有解理的變質巖石(圖4)。真用得上易漲易退山溪水,千年不變河床石來形容二岔河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而流轉千年不變的是它永遠的巨石河床和河岸(圖5,圖6),雨季山洪暴發(fā),咆哮呼嘯,裂岸驚濤,疾急而下,攜帶來勢洶洶的泥沙、枯枝敗葉、何被連根拔起的整棵樹沖倒了一切,只有堅硬的花崗巖構筑的河床及堤岸除外巍然不動。從二岔河支流海拔為120m的紅花潭到海拔為45m的國
王廟,高差跌幅達80m,在洪水期其落差在總長度為1350m的二岔河可謂甚大影響更甚,。但是雖然二岔河迂回曲折,流域長度達4.5km,水勢有所減緩。然則,但是鵝皇嶂高1337m,暴雨引發(fā)洪水從四面高山傾瀉而下,水頭高達4~5m,還是很兇猛的,連帶沖刷淹沒和淹沒沖刷了著兩岸的植被。然而意外中的意外出人意料的是張氏紅山茶,它迎浪而上,它牢牢扎根巖石隙罅,洪水巨浪蓋過它的頭頂,沖歪
了它的身子,沖走了它的薄土,暴露了它的根系,在河灣漫灘處它又被淤沙埋了半截身子(圖7,圖~8),它卻不離不棄,始終與二岔河在一起。即便是在夏季山洪恣意泄瀉,大雨驟停瓢潑,但河床中被洗刷干凈又露出水面,人們總可以擇石跳躍而過河,水也很快變清澈。;秋冬季節(jié),有的河段見到的是滿河床的石頭,完全無水的樣子,但不遠處叮當作響的水花又從石縫中流出(圖9,圖~10)。
是的,從國王廟溯流而上,沿河岸攀行或在河床露石上作跳躍狀行進,總有一種蒼天惜
物的感覺,夾岸的次生林,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毛櫸科Fagaceae,木蘭科Magnoliaceae, 樟科Louraceae,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山茶科Theaceae, 大戟科Euphorbiaceae, 衛(wèi)矛科Celastraceae, 冬青科Aquifoliaceae, 水冬哥Sauraria, 山欖科Saportaceae, 五加科Araliaceae, 藤黃科Guitterae, 茜草科Rubiaceae, 桃金娘科Myrtaceae, 漆樹科Anacardiaceae, 橄欖科Burseraceae, 五椏果科Dilleniaceae, ??芃or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 紫金??芃yrsinaceae, 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 木犀科Oleaceae等科植物擁有多數(shù)的種,山茶科木荷Schima superba, 大頭茶Polyspora axillaris, 摺柄茶Hartia sp., 連蕊茶多種Camellia (Sect. Theopsis) spp., 毛蕊茶多種Camellia Sect. (Eriandria) spp., 柃屬多種Eurya spp., 楊桐Adinandra millettia, 海南楊桐A. hainanensis, 廣東省屬于有瀕危保護植物有103種,而鵝凰嶂就有36種,占全省瀕危保護植物34.95%。特有種也非常豐富,有張氏紅山茶、豬血木、圓籽荷、陽春樟、陽春巴豆、陽春柯等30余種。山茶科的兩個單種屬豬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和圓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都在二岔河上,二級保護植物繡球茜Dunnia sinensis, 酸竹Acidosasa chinensis, 虎顏花Tigridiopalma magnifica, 粘木Ixonanthes sinensis在二岔河上很常見,并且傍水而生?,F(xiàn)在的植被遠并不是原始的,以前過去這里有著茂密的森林,經(jīng)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大鬧鋼鐵,又經(jīng)過過度砍伐和不分立地條件皆伐種植杉木等人工林,這里的植被遭受過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后幾乎滅絕,幸存的殘次林在鵝皇嶂保護區(qū)成立后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劫后余生被保留的張氏紅山茶也多常可見斧斫之傷。整個鵝皇嶂保護區(qū)體量并不大卻有不少珍稀植物,如前所述的種類如此,,而張氏紅山茶零星生長于二岔河的兩岸,附石而生,處驚濤而不倒。它喜歡水,逐水而居,多數(shù)生長于離岸不超過25m的花崗巖坡地上,也有成簇狀生長的。二岔河原系指上游二支流匯合處,左右兩支流兩岸的岸邊皆有張氏紅山茶,但從合流處向右支流上行上只到不過200米的地方(圖11),向左支流上行至月光潭也只有到800米的地方(圖12),張氏紅山茶分布就戛然而止。在紅花潭,河水從右側注入,近潭水處不過向上10余米,有兩、三株張氏紅山茶,再往上則不見其芳蹤。在水潭的四周及往下至合流處分布著星散零星的張氏紅山茶。
張氏紅山茶生境的立地條件較差,成土母巖為花崗巖,pH為6.5,表層土大約只有20-~30cm厚,土壤基底就是花崗巖。由于土層不深厚,加上涵養(yǎng)水分能力差。張氏紅山茶原生地土壤的理化性質結果表明,pH值為4.6左右,土壤偏酸性,有機質9.97 g/kg,土壤全氮量1.15 g/Kg,水解氮含量31.11 mg/kg,全磷0.09 g/kg,速效磷10.46 mg/kg,全鉀1.87 g/kg,速效鉀39.58 mg/kg,僅N含量處于一般水平,其他均處于一個極低水平,蓋因其原生地花崗巖基質,巖石出露出,土層淺薄,說明土壤相對貧瘠。
此處年平均溫度22.1℃,最高溫38.4℃,最低溫-1.8℃,最高溫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溫度是28.2℃,最低溫的月份是一月,平均溫度是14.3℃。無霜期350天。受南海暖濕氣流及熱帶氣旋影響,這里成為是全省乃至全國的暴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3428..9mm,最高達4752.2mm,降雨多以地形雨為主,并且常年霧多而且濕度大,再加上氣溫高,因此,這里的植被有熱帶山地雨林氣候的特征,全年氣溫均較平地低,具有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日照時數(shù)1743.4h,陽光充足,。雨量豐沛對植物生長固然本來是好事,但在二岔河流域花崗巖大量出露裸露,、土層薄,、土表被嚴重沖刷的情況下,下雨造成土壤有機質被大量淋溶,。所以僅存的張氏紅山茶植株最高的只有4.5m,基徑不超過5cm,且往往從基部開始分枝,幾乎全為低矮的灌木。
2. 云開大山地層的遽古性
張氏紅山茶所在的鵝皇嶂自然保護區(qū)位于云開大山山系。云開大山是武夷一——云開加里東期褶皺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層發(fā)育除有古生界和中、中新生界外,尚和有前寒武系。云開群是迄今獲得公認的最古老的地層單位,為一套巨厚的淺海相類復理石碎屑巖建造,最厚可達6000m,其下亞群定為青白口系,中上亞群定為震旦系。近年來,對原定為加里東期的花崗巖進行測年,分別獲得1414Ma±68Ma和1388Ma±90Ma的Sm-Nd全巖和Pb/Pb全巖等時線年齡,表明云開大山的構造演化歷史可向前追溯至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時期云開地區(qū)是華南加里東地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冒地槽中沉積了寒武系——奧陶系和下中志留統(tǒng)厚逾萬米的陸源碎屑泥砂質類復理石建造。在加里東地槽褶皺系區(qū)域上被蓋著中泥盆世以來的上古生界。上古生界一下——下中生界為一套含有特提斯域和太平洋域古生物化石群的濱海相、淺海相地層。云開大山自中生代以來長期處于隆升剝蝕之中。地層的古老和穩(wěn)定,很可能為孕育特殊的植物群提供了有利條件,一些較為原始的瀕危植物生于此地,而它也可能成為其他地區(qū)地質頻繁劇變情況下生物的最后避難所[6][~7]。
3. 張氏紅山茶的保護任重而道遠
應該說,張氏紅山茶的抗逆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二岔河“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卻是它的唯一的棲息地,它的葉厚而被蠟質,特殊的石細胞帶,使它能抵抗強陽光[8]。在原生地,它的病蟲害較少,并且它還固守著這一個地盤,并不往外擴散和分布,但是當移植到了它的原生地外,它變得多病起來,如嚴重的根腐病、枯枝病等。同時它的養(yǎng)護也常常遇到大問題,在原生地看似惡劣的環(huán)境,它卻生長泰然,呵護有加時則變得非常脆弱。它沒有更大的分布區(qū),就這樣不到有且只有這1km2分布區(qū)上,目前它的全部植株加起來現(xiàn)在只有1200株,如果即使不是沒有人為的盜挖,它也可能只有3000株原生的植物。對張氏紅山茶來說,它的保守或許就是它的長處,不善變而易亡者如種子蕨,不善變而留存者松柏也。但張氏紅山茶還是一個精致無比的花瓶,一個不留神就會讓它粉身碎骨。有人認為要讓張氏紅山茶在外面繁殖了再移回鵝皇嶂自然保護區(qū)的想法和做法,對于這種做法我們應該加以堅決拒絕,堅決說“不”!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原生地上進行完善的基礎研究,就地繁殖,就地增加苗木的數(shù)量。
參考文獻
[1] 羅曉瑩,莊雪影,楊躍生. 杜鵑紅山茶遺傳多樣性的 ISSR 分析[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7, 15(2): 93-100.
[2] 羅曉瑩,唐光大 許涵,等. 山茶科3 種中國特有瀕危植物的遺傳多樣性研究[J]. 生物多樣性, 2005, 13(2): 112-121.
[3] 王霜,王仲朗,梁靜,等. 瀕危植物杜鵑紅山茶的細胞學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7, 29(6): 655-658
[4] 羅曉瑩. 杜鵑紅山茶保護生物學研究[D]. 廣州: 華南農業(y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5] 陳淑君. 廣東陽春鵝凰嶂自然保護區(qū)主要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策略的研究[D]. 廣州: 華南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6] 葉真華,勞秋元,胡世玲. 云開大山云開群地層時代和層序的研究現(xiàn)狀與新認識[J]. 地質論評, 2000, 46(5): 449-453.
[7] 丘元禧, 梁新權. 兩廣云開大山——十萬大山地區(qū)盆山耦合構造演化[J]. 地質通報,2006,25(3):340-347.
[8] 李琳琳, 李凱凱, 朱純, 等. 張氏紅山茶葉片適應于環(huán)境的解剖特征[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49(5):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