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飛
澤雅,顧名思義,“澤”為水,“雅”為美 ,僅此雅名就已經(jīng)讓人遐想聯(lián)翩。這里滿山的翠竹、奔流不息的溪水孕育出了古老的造紙工藝,讓澤雅以“紙山”之名聞名于世。而如今,更多的人來到這里是為了觀看每年正月十三的挑燈鬧元宵活動,我也是其中之一。每當手拿竹枝,高高挑起花燈穿行在人群中,看著那溫暖的光痕劃過夜空,心中便充滿了喜悅與感動。
在浙江溫州,元宵節(jié)有三大看點:一是瑞安曹村的花燈;二是龍灣玄壇廟、楠溪江珠岸村的珠燈;三是澤雅周岙的挑燈。而我最喜愛的還是澤雅周岙的挑燈。
澤雅是位于溫州市西部的山區(qū),而周岙就是澤雅下面的一個小村莊,歷史悠久,建村已有1400多年了。在這個古老的村莊里,至今還遺存著一種古樸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三挑燈鬧元宵。周岙挑燈是浙南地區(qū)保存最好、最熱鬧、最有韻味的元宵燈會民俗活動。據(jù)傳,這一民俗始于明朝嘉靖年間。周岙信仰佛教的農(nóng)家,每年從正月初一就開始扎制各式各樣的花燈,600多年來從沒有中斷。那時,遠近3萬余人匯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里共度佳節(jié),古老的小山村便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勢。
處處洋溢著喜氣的小山村
因為住在溫州,每年我都會自駕去周岙拍花燈,以往都是傍晚趕過去,這次我特意起了個早,一大早就出發(fā)了。車子從甌海大道轉(zhuǎn)到澤雅大道,路口早已經(jīng)被封堵,路邊停滿了車,戴著紅袖套的工作人員指揮我停好車,然后安排我搭乘免費的交通車進入人山人海的周岙村,這樣的安排很周到,很溫暖。
還未下車,目光已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村中高高搭筑了四、五個彩門,彩門由青翠的竹枝和松柏搭成,貼著大紅的對聯(lián);村內(nèi)主要街道的上空拉起了七彩小旗和彩燈,路的兩旁則掛滿了大紅燈籠,喜慶的色彩綿延數(shù)公里。家家戶戶的門前也掛起了紅綢彩練,數(shù)條長長的紅綢從房屋的樓頂一直垂掛下來,一縷一縷的,紅綢的底端還系著金黃的橘子、青翠的松柏、美味的紅棗糕點等吉祥物品,自家制作的花燈則斜靠在門前,等待晚上巡游。行走在這條洋溢著濃濃喜氣的路上,每個人的臉上也都充滿了喜色。
早上的周岙就開始熱鬧起來,家家有客,戶戶設宴,邀請親朋好友會聚一堂?!奥芳馈币彩钟刑厣?。路邊擺放的神案由幾張長長的八仙桌拼湊而成,案首供奉著由面團串成的神像,有頭有手,四肢分明,但又很抽象,沒有具體的人形,也有的供奉著十二生肖雕像,上頭的牌匾上寫著“國泰民安”、“風和日暖際升平、月朗星輝迎瑞霞”等祈福文字。案上整齊地擺滿了五谷雜糧、蔬菜瓜果、吉祥工藝品等祭品。神案周圍則立滿了燃燒著的盤龍大燭,還有飄著裊裊輕煙的檀香,經(jīng)過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點上一對紅燭,為來年的生活祈福。
聽村里人說,周作平老人制作的花燈年年都是魁首,于是我一路打聽來到周作平家。原來周老是村里的診所醫(yī)生,我去時他正忙于給病人看病開藥,他是利用空余時間制作花燈的。在周岙村民的心里,小小的花燈寄托著自己對新一年生活的期盼,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里的花燈不僅講究造型設計和材料的選擇,也注重多種文化元素的組合。像周作平這樣的行家,每年都要挖空心思琢磨,制作出自己認為最滿意的花燈參加節(jié)慶,希望傳統(tǒng)的花燈與現(xiàn)代社會更加合拍。這次他制作的花燈《玉兔迎春》就以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為造型,融入了“海寶”、兔子、十二生肖、八卦等元素,傳統(tǒng)中又不乏時代的氣息,在賽燈中再次贏得了第一名。現(xiàn)在,這盞花燈就擺放在診所門口,過往的行人都對其獨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做工稱贊不已,并爭相拍照留念。
“紙山”的故事和戲里戲外的人生
周岙并不大,一圈逛下來也用不了一個小時。由于挑燈活動要到晚上才正式開始,閑暇時間,我離開熱鬧的街道,來到散布在田野上的造紙作坊。
澤雅山區(qū)水多竹茂,歷史上人們就地取材,用竹子造紙,生產(chǎn)的紙曾遠近聞名,澤雅也因此被稱作“紙山”。如今,這里的人們?nèi)栽趶氖轮旒埖墓ぷ?,過著寧靜而簡單的生活,延續(xù)著“紙山”的故事。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來到四連碓造紙作坊。當年明代先人為了利用水力資源舂搗紙料,順河流建了四座水碓房,因而命名為“四連碓”。碓房里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正在“搗紙”的張師傅告訴我,造紙的工序十分復雜,要先將竹葉掠去,再將竹子斬成一米許長,并劈成指頭粗的小條,將其扎成捆放進石灰池里壓上石塊浸泡三至五個月。然后將浸泡后的竹子放進水碓坑里搗成紙絨,再將紙絨溶進水里,攪拌均勻,接著用極細竹絲編成的簾在漿池中輕輕一蕩,水濾掉后簾上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紙漿膜曬干后就成了一張紙。我把鏡頭對準這些辛勤勞作的人,他們的表情都有點羞澀,有的還扭著頭說:“丑死了,我們有什么好拍的?”他們不知道,在我的鏡頭里,他們的美是最真實和純粹的。
午后的周岙已經(jīng)人聲鼎沸,街上那些賣氣球、棉花糖和各種小吃的商販,哪里熱鬧就往哪里擠,叫賣聲此起彼伏。他們的存在讓人感覺很混亂,但在這樣的節(jié)日里,卻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沿街前行不遠,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戲臺,臺下坐滿了滿面喜悅的老人,臺邊雀躍著穿著新衣的頑童少年。一場大戲正在這里歡快地進行著,身著戲服的演員們在臺上認真地打來打去,動作干脆利落,襯以清脆的竹板聲,不時博得臺下一片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看戲的老人隨戲中人哭而抹眼淚,隨戲中人笑而笑彎了眉,不論是笑還是哭,戲里戲外都是人生。臺下不停按動快門的我,也頓感一份久違的江湖氣息在心頭蔓延。這里的社戲要做上三天三夜,從正月十三一直做到元宵節(jié)才停歇,讓村民過足了戲癮。
出了戲臺,我被邀到當?shù)嘏笥鸭抑凶骺?,幾杯舒心的酒下肚后,那期盼挑燈快快開始的心越來越熱。
熱鬧的挑燈巡游
傍晚天剛剛擦黑,酒足飯飽的村民便把自家門口的花燈點上了蠟燭。形狀各異、流光溢彩的花燈在夜空里搖曳,如夢如幻。挑燈的時辰一到,隨著村頭白馬殿里儀仗隊開始出發(fā)的三聲炮響,人們便手持花燈匯集到主要道路的兩旁,等待著巡游隊伍的到來,我也擠在人群中翹首張望。不一會兒,伴隨著洪亮的鑼鼓聲、煙花爆竹聲和歡呼聲,巡游隊伍浩浩蕩蕩地走來。打頭的是一位身披紅帶的執(zhí)鑼老人,身后的兩個壯年男子抬著牛皮鼓邊走邊敲,鑼鼓聲聲,攝人心魄。緊隨其后的是一支高舉著花燈的游行隊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將花燈用青竹枝高高挑起(這里的花燈是扎在竹枝頭“挑著”巡游的,因此被稱作“挑燈”)。有的村民還在枝頭扎上兩支香,一路走過,青煙裊裊。這些花燈形狀各異,有魚形燈、橄欖燈、亭子燈、四方燈、五星燈、八面燈、龍形燈、虎形燈、蝦形燈等等,燈光迷離,搖曳生姿。挑燈保留著濃郁的紙山風情,用竹子挑燈和用紙做燈都是為了祈福來年“紙行”興旺。
在挑燈隊伍身后,是一支身著紅裝的老年腰鼓隊,后面緊跟著一隊騎著馬身穿古裝的“文武百官”和一列步行的著古裝的男子。這群男子抬著一座寫有“石馬圣王”字樣的通體透明的巨形船燈緩緩向我們走來,燈上飾以亭臺樓閣和戲曲人物。圣王燈過后,是一條長長的插滿燈籠的板凳龍,最后收尾的是一支民間嗩吶隊。游行的隊伍如長龍一樣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隊伍行經(jīng)地帶,村民燃起了松枝、放起鞭炮,并點燃門口堆放的柴火,剎那間,煙花重重漫天綻放,爆竹聲聲響徹山坳。每戶持燈的人相繼加入到隊伍中,人越走越多,燈越聚越亮,天越鬧越紅!隨行的朋友從農(nóng)家要來一個花燈,入鄉(xiāng)隨俗一路挑著燈跟著隊伍走,那紅紅的燈籠劃過漆黑的夜空,留下一道溫暖的光痕。游行的人有的還戴著紅色牛角、金色老虎,紛紛在花燈前擺pose留影,拍不完的喜氣,拍不盡的笑臉。當“長龍”游完全村各處,最后聚集到村外的廟口,人們將精心扎制的花燈紛紛投進熊熊燃燒的篝火,這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風調(diào)雨順。
這次是我見過的最熱鬧、場面最大的挑燈活動,也是拍攝時間最長的一次,從早上9點一直拍攝至晚上9點,背著三腳架,掛著兩個相機,完全忘記了辛苦。那個晚上,夢里我一直提著燈籠,不停地走,一直走到天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