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充滿詩意,童心飽含愛意,童心富有創(chuàng)意。非常幸福,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群純真可愛的孩子,因此我們所追求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詩意盎然、愛意流淌、創(chuàng)意無限的課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情況:老師認真研讀文本,精心設(shè)計教案,努力營造課堂氛圍,盡力開啟學生思維,但學生卻對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沒有出現(xiàn)預想的效果。為什么老師的精心預設(shè)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總是以一個教師的視野來審視教材,發(fā)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新課程鼓勵教師二度創(chuàng)造教材,以獨特的體驗來解讀教材,但是,如果教師僅以成人的鑒賞目光來解讀教材,往往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生活經(jīng)驗等出現(xiàn)隔閡,也就無法達到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
葉圣陶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因此,我們還要用兒童的眼光,懷一顆童心,以孩子的視角,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解讀文本,然后獨具匠心地把自己的解讀融入到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中去,努力追求省時、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懷童心捕捉語言,用匠心積累語言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除了可以讓讀者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以外,還具有另一種價值——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shù)。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說:“文本的語言有三個層次:一是適合兒童現(xiàn)時交流的伙伴式語言;二是適合兒童發(fā)展的目標式語言;三是適合文學作品的精粹式語言,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才能逐漸體悟到?!币虼?,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必須站在兒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語言是兒童已經(jīng)能自由運用的伙伴式語言,教師無須講解,學生自能體會;哪些是適合兒童發(fā)展的目標式語言,教師悟其意,品其神,然后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設(shè)計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模仿、運用,并能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哪些是精粹語言,教師應引導學生賞析、朗讀、遷移、積累,庫存在大腦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比如解讀《鳥語》一文,我發(fā)現(xiàn)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目標式語言有兩處,其中一處出現(xiàn)在作者和鳥兒對話時。于是我精心設(shè)計了這樣的語言訓練點:
出示這段課文:
你做什么?布谷,布谷?。ǚN田織布)
你喜歡什么?布谷,布谷?。ㄇ趧诳炭啵?/p>
通過對話朗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布谷的回答是押韻的)
你能自己設(shè)計一些問題來和布谷對話嗎?出示練習題:
你吃什么?(雜糧五谷)
你從哪里來? ()
()
一時間,教室里“鳥聲”婉轉(zhuǎn),氣氛熱烈。兩三分鐘后,幾乎所有孩子都學會了這樣的表達方式。在課后練筆“寫喜歡的一種鳥”的作文時,大部分孩子都寫到了和小鳥對話的情景,這樣富有情趣的語言使文章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另一處目標式語言出現(xiàn)在倒數(shù)第二小節(jié),作者用排比句式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我”從燕子、大雁、蒼鷹的有聲或無聲語言中學到許多道理。這個句子孩子們一下子就能讀懂,但要模仿、靈活運用這段話卻有一定的難度。我首先打開學生的思維:自然界還有哪些鳥兒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他們有的說烏鴉,有的說信鴿,有的說犀牛鳥,有的說海燕,有的說荊棘鳥……接著組織句子接龍,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完成仿寫,然后派代表朗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組是這樣寫的:從勤勞樸實的烏鴉那里,我學到了孝敬父母的美德;從伶俐機敏的犀牛鳥身上,我懂得了友誼的珍貴;從建筑大師縫紉鳥身上,我學到了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這樣的文字,和課本上的語言一樣精彩呢。
二、懷童心體驗情感,用匠心表達情感
感情是教學藝術(shù)生命中流動的血液,沒有貫注感情的教學就如同紙花一樣,是沒有生命力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弊鳛榻處煟獜膬和慕嵌?,用兒童的感受去體驗和挖掘作者的情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表象儲備,把“滿載情感”的教學信息及時向?qū)W生傳遞。
讀完《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很多人都會潸然淚下,曾經(jīng)的記憶被喚醒,情感的湖面不復平靜。但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學生才一兩歲,他們對非典沒有絲毫印象,對于葉欣“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是不可能有深刻認識的。那么,教師如何把作者蘊含在課文、佳句、標點中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從課文中所激發(fā)出來的真情實感“移情”給學生呢?
在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資料,對非典的可怕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我找來了葉欣的一篇工作日記,配上音樂制作成錄音,在教學進行到高潮時播放給孩子們聽。這篇日記,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叮嚀,一個妻子對丈夫的關(guān)切,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歉疚,更是一個醫(yī)護工作者對患者的高度負責。很多孩子邊聽邊流淚,此時,我立刻引領(lǐng)孩子走進葉欣搶救重病患者梁先生的現(xiàn)場:嫻熟的動作,精湛的醫(yī)術(shù),緊張的氣氛。無須更多講解,孩子們動情地朗讀詮釋了一切。此時,學生心靈中沉睡著的“情感巨人”被喚醒了,以至課文結(jié)束時,我讓學生在葉欣的塑像旁寫一句贊美詞,有的學生深情地說:“葉欣阿姨,您是一支紅燭,用自己的滴滴血淚照亮了非典患者!”有的學生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生得偉大,死得光榮!”也有的學生說:“您舍小家、為大家,把險情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患者,是我心中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他們用自己的心聲塑造了優(yōu)美高大的“情感肖像”。
三、懷童心感受生活,用匠心還原生活
教材中很多課文是用兒童的眼光來看世界的,比如《云雀的心愿》、《蘋果里的五角星》、《我不是最弱小的》;還有更多的課文是反映兒童心愿的,比如《番茄太陽》、《走,我們一起去植樹》。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像孩子一樣想象,像孩子一樣感受,實現(xiàn)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于是在《小兒垂釣》的課堂上有了這樣的對話。
師:在遇到“路人借問”的情況下,小兒急著“遙招手”,為什么?
生:因為他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不想回答路人的問話。
生:不對,應該是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
師:何出此言?
生:詩中用的是遙招手,不是擺擺手,招手是讓路人過來,也許是想讓他靠近點輕輕地說呢!
生:我想可能他還會做個“噓——”的動作呢,我怕別人打擾時就是這樣做的。
生:如果小孩是拒絕路人的話,胡令能就不會覺得他可愛了,雖然詩里沒有寫出怎么回答,我想他一定會告訴路人怎么走的。
師:誰來把當時的情景表演出來?
一雙雙小手林立,孩子們的情緒高漲起來,經(jīng)過兩組同學的表演,我讓他們把小詩改成記敘文。沒有刻意的作文指導,但在孩子們的筆下,一個專心垂釣、天真機靈的小孩呼之欲出??梢姡覀冊诖_立語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關(guān)注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fā),構(gòu)建適合學生語文學習的話題,設(shè)計生活問題情境,引領(lǐ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語文實踐,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懷童心思考問題,用匠心生成精彩
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如果用成人的眼光讀,會把課文讀得深,如果將自己當作一個兒童,揣摩自己的閱讀過程,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許多好奇的問題,沿著這些問題,你會有許多獨到的發(fā)現(xiàn)。然后,你去思考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時可能遇到的困難,需要具備的方法,上課時才能“隨心所欲”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對話。
在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時,我認真地把文章讀了兩遍,包括課文的兩幅插圖,看著那大樹掩映下的三層小樓,心里突然萌生出一個想法:這幢三四開間三層小樓面積并不小,為何周總理覺得那房子小了點,要勸她搬家?
于是趕緊翻看教參,可上面并沒有對此作出解釋。于是我像孩子們讀書一樣在這段話后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如果孩子們在課上也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又該如何回答呢?
于是,我查閱了關(guān)于宋慶齡故居的大量圖片及文字資料,并驚喜的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價值的學習網(wǎng)站,從網(wǎng)站上我讀到關(guān)于故居的詳細介紹。理清思路,寫完教案后我胸有成竹地走進教室,開始第一課時的教學。
按教學流程一步一步引導學習。課至一半學習第1-3小節(jié),我讓學生用“雖然( ),但是宋慶齡( ),所以不肯搬家?!闭f話時,果不出所料,有兩位同學不約而同提出那個令他們感到費解的問題:老師,宋慶齡的故居不小,你看,還是別墅呢!我當即就夸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提的問題很有價值。并把問題拋回給了他們:“不過要是能自己去解決問題那就更了不起了。怎么樣?你能自己解決嗎?”
孩子們撓撓頭,答不上來了。我請他們把課前找的資料拿出來,自己讀一讀關(guān)于故居的介紹,再聯(lián)系宋慶齡的身份去思考。幾次一點撥,學生終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來,宋慶齡住進這幢小樓時,房子已經(jīng)建造了二十多年,她在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這里不僅僅是她生活的場所,也是她接待國際友人,會見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地方,更是她孜孜不倦工作、學習的地方。這里不僅住著她一人,還有照顧她飲食起居的保姆李燕娥、保姆的家人,以及她身邊的幾個工作人員。身為國家副主席、婦女解放運動的領(lǐng)袖、一代偉人孫中山的夫人,住在這樣一幢小樓里,確實有點寒磣。因此,連周恩來總理都覺得太小,勸她搬家。
這個預設(shè)的生成真是一舉兩得。一方面,小小的懸念激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激起情感的火花;另一方面,在教學的開始就滲透了人物品質(zhì)的教學,為下文中大筆墨寫樟樹埋下伏筆,使樹與人的情感更融洽,使人與樹的輝映更璀璨。
總之,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潤著孩子的心田。作為教師要懷著一顆童心,從內(nèi)容、情感和寫法等諸方面去思考兒童的所思所想,科學地解讀文本,獨具匠心地引領(lǐng)著孩子步入“語文天地”,在聽、說、讀、寫的扎實訓練中,去解讀、感悟、揣摩、體驗、沉醉,努力追求省時、高效的課堂教學境界。
(黃敏,江陰市澄江中心小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