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閱讀尤老師的課堂實錄,我們感受到了精心的預設與巧妙的生成,在充實的課堂中,詮釋著兒童理解的智慧,提升著理解兒童的境界。
問題引路。對于不同的事物來說,有的物體導電,有的物體不導電,那么究竟哪些物體導電,哪些物體不導電呢?尤老師從常見的銅鑰匙、塑料尺入手,通過讓學生做實驗,明白了銅鑰匙能導電,塑料尺不能導電。那么常見的物體中,哪些導電,哪些又不導電呢?學生就帶著這樣的疑問繼續(xù)進行探究。
一、動手解疑
尤老師準備了一些常見的物品:農夫山泉的瓶蓋、牙簽、鉛筆芯、棉布條、鐵釘、陶瓷片、鋁片、紙條、玻璃、鐵尺,這些物品哪些導電,哪些不導電,尤老師沒有包辦,也沒有自己在講臺上進行操作,更沒有灌輸,而是交給學生自己去研究,讓學生自己來體驗探究的過程。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尤老師并沒讓學生立即行動,而是向學生出示了三個提醒:1.每樣物品接入電路前,先對小燈泡是否能被點亮作出預測,可以用“√”或者“×”表示,預測記錄在表格這一欄。2.物品接入電路,重復檢測2-3次再記錄現象。想一想,為什么要重復檢測?3.如果有時間還可以檢測身邊的感興趣的一些物品,記錄在表格下方。特別是第三個提醒,讓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尤老師也沒有閑著,而是在教室里巡視、提醒、建議,有的小組就在老師的建議下測試了人體、水、講臺邊紅豆杉盆景中的泥土、植物枝條等。
二、交流生疑
學生經過實驗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鋁、銅、鉛筆芯(石墨)、鐵導電,小木棒、玻璃片、還有塑料蓋、棉布條等不導電,但結論到此并沒有結束,學生還有補充。有的學生研究了水、人體、泥土、枝條,覺得這些也不導電,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有學生用自身的經驗說明人體、水都是導體,那么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
三、儀器化疑
尤老師帶來了比較精密的驗電球,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人體是不是導體。這個實驗生動而有趣,先是一個學生上來做實驗,后來是6個學生,最后全班同學都加入到這個實驗當中來,讓更多的學生自己體驗課堂,我們覺得這不僅是知識的獲得,更是學生難忘的人生學習經歷。用同樣的實驗方法,學生驗證了水、泥土、枝條也是導體,然而就是同樣是導電體,導電能力也有強弱,測驗水時,驗電球的亮度比人體的亮度要亮,這說明水的導電能力比人體強。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尤老師帶來了更精密的儀器——萬用表,可以測量不同導體的導電能力。以飲用純凈水、河水、鹽水為例來看,尤老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萬用表,告訴學生:檢測時,指針如果偏轉,說明物體能導電,偏轉角度越大,數據越小,說明導電性越強。然后學生動手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四、引申應用
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那么如何應用呢?尤老師確定了兩個方向:一是科學家關注的超導材料,出示電影《阿凡達》懸浮山畫面,給學生的意識中悄悄地帶來了遠大的努力目標——科學家正在努力,同樣你們也可以努力,現在應為將來積極作準備!二是生活中的導體,現代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電,也就離不開導體。對于這些常見的電工材料和工具:導線、開關面板、老虎鉗、螺絲刀、插頭、絕緣膠帶等,哪部分是用導體制作的,哪部分是用絕緣體制作的,它們各起什么作用?為什么會這樣制作呢?于是學生就開始小組活動了,然后引導學生交流,正確地認識了這些常見的電路器材,然而,同樣的,我們不能忽視安全用電,要努力避免這些不安全的行為:濕手開開關、濕抹布擦電燈、濕衣服掛在電線上、高壓電線下釣魚、不要在高壓線下放風箏、更不要把風箏掛在高壓線上,弄清楚各種小心觸電的標志。對于這些安全用電的引導,尤老師并不是簡單地展示,而是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相信,學生肯定是受益匪淺。
五、感受亮點
再次研讀實錄,有以下亮點我們不得不探討一下:一是實驗操作,整堂課都是以學生實驗操作為主,而不只是老師的演示講解,從實驗導入,到用簡單電路檢測物體的導電性,接著再用驗電球檢測物體,最后用萬用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都是讓學生動手、思考,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二是容錯改錯,當學生得出錯誤的結論后,尤老師不是立即告訴學生正確的結論,也不是立即自己動手來試驗給學生看,而是讓學生自己再來試驗,自己來修正錯誤,這樣的探究,才是學生自己的真正的探究。三是關注現實,電,離每一個學生都很近,家里的電怎樣安全使用,常見的電工工具和材料應怎樣使用,常見的電路器材又含有什么樣的使用常識;不僅如此,在家庭外同樣要注意電的安全,比如放風箏等,這何止是一堂科學課,更是生命安全的科學引導課。
學生在課堂上,課堂是學生的,我們的每一個教育者要像尤老師那樣關注學生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生,讓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不斷地創(chuàng)造精彩!
(薛茂紅,興化市唐劉學校,22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