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穎
摘 要:對于蘇軾的曠達及形成原因,古今學者研究頗豐。本文從探究蘇軾曠達的“曠不離世、曠而有為、曠而智慧”特色著手,選擇一個較新的角度,即“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讀蘇軾曠達的形成及特色,并發(fā)掘其曠達對于當代和諧社會建設和知識分子人格修養(yǎng)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蘇軾 曠達 “和”文化 人格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2)03-93-96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其人正直敢言、勤政愛民、曠達開朗。古人有云:“東坡高風峻節(jié),窮達不移?!保?]106“東坡先生……勁節(jié)高致,視世間悲愉得喪一無足以動乎其心。”[1]132“坡公……胸懷超曠似陶”[1]153。對于其詩詞的曠達,古人亦云:“無窮苦艱難之狀”[1]74,“超然邁倫”[1]75,“皆有曠適之意”[1]112,“詞極超曠,而意必平和”[1]515。在他的詩歌中也多次把自己的形象定位為“達人”,如《薄薄酒二首并序》中說:“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次丹元姚先生韻》中說:“達人反四海,曲士首一疆”。從上觀之,蘇軾的曠達毋庸置疑,且其曠達的獨有特色也值得我們分析與借鑒。
一、蘇軾“曠達”的獨有特色。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曠達之氣的文人并不少,如莊子、陶淵明、李白、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等。但莊子之曠達核心在于無為;陶淵明之曠達重在隱逸;李白是曠而浪游;歐陽修是曠達瀟灑;黃庭堅則是曠達以自慰。蘇軾的曠達卻大異其趣,他是曠達而不離人世,曠達而有所作為,曠達而充滿智慧。
1、曠不離世
蘇軾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終年66歲。從21歲進士及第入仕到66歲病逝于常州,為官40多載,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雖曾有一年內(nèi)累官至翰林學士兼侍讀的經(jīng)歷,但也曾有坐系御使臺獄一百三十天的體驗,總體來說,失意時多而得意時少。但即使受人誣陷身系牢獄,蘇軾也沒被苦難擊倒,出獄后仍是從容不迫地存活于世界之上,瀟灑于宦海之中??此H官黃州途中所寫的詩句“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2]994,監(jiān)獄中惶惶不安,生死未卜的心情,顯然已被黃州城好山好水以及美食所驅(qū)散。到黃州后,他不僅沒有否棄現(xiàn)實,否棄人生,還逐漸愛上了黃州,愛上了他親自躬耕的東坡:“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鏘然曳杖聲”[2]1134,即便東坡之路“犖確”,即使人生之路不平,也不生厭,因為愛聽這竹杖與犖確之石相撞的鏘然之聲,愛在苦難中使人生升華。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惠州,他也不自傷身世,反而觸處生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保?]2066到儋州后“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3]1628,他的態(tài)度仍是曠達處世。遇赦北歸,回顧在荒僻的海島上磨難的經(jīng)歷,他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2]2218其堅韌達觀與對人生的熱愛,著實令人敬佩。
2、曠而有為
蘇軾年少時,“奮厲有當世志”[2]2614。兒時讀石介《慶歷圣德詩》,景仰范仲淹、歐陽修之為人。后來讀《范滂傳》,決心為國舍身取義。進士及第后,更是寫下了大量的策論闡述政治主張。擔任鳳翔簽判,一到任便針對百姓生活困苦的現(xiàn)狀提出“裕民”的主張。面對干旱,他總是虔誠地履行求雨的職責,著名的《喜雨亭記》就是嘉祐七年一場及時雨之后寫成的。在杭州擔任通判時,他“幾乎席不暇暖,奔走于四方八縣,時而防澇,時而抗旱,時而捕蝗,時而賑濟災民”[4]75。知密州期間,他恪盡職守。在發(fā)生嚴重的蝗災時,一面要求朝廷免稅,一面虔誠地齋戒吃素,為民祈福。徐州任上,恰遇黃河大堤決口,面對緊迫的險情,蘇軾率領民眾筑堤守城,“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2598。以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惠州,雖不在其位,仍保持著儒家濟世的精神“疾苦者畀之藥,殞斃者納之竁”[2]2628,使民眾生者疾病得以驅(qū)除,死者靈魂得以依歸。海南儋州,屬窮山惡水。蘇軾垂老投荒,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他還是保持著對老百姓的關心和同情。寫下《書柳子厚牛賦后》,規(guī)勸當?shù)馗咐细淖儦⑴at(yī)病的不良習俗;也寫下《和勸農(nóng)》等詩篇,為遭受欺辱的黎族百姓鳴不平。在困境中,他不僅能夠在心靈上做到自我解脫,超然于世,而且還能夠在行為上做到“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3]355。
3、曠而智慧
蘇軾的一生是積極入世、有為的一生,同時又是充滿坎坷的一生。面對人生的苦難,能以入世兼有為的方式超脫者少,蘇軾卻做到了。其所憑借的乃是在順境下善于處順,面對人生逆境時又善于處逆的生存智慧。你看他的這些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2]90,“功名一破甑,棄置何用顧”[2]460,“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2]660,“吾生如寄也,何者為禍?!保?]1462,“老矣復何言,榮辱今兩空”[2]2110,“世事一場大夢”[5]798等,說的都是功名無用,是非、禍福、榮辱皆空,世事、人生亦如夢似幻,充滿了“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6]161。當然,蘇軾沒有就此止步,他積極思考如何以一種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世事的紛擾?所以,他在《和擬古九首》中說:“昔者未嘗達,今者亦安窮”;在《觀棋》中說:“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說:“不應有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臨江仙》中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定風波》中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些便是蘇軾的解脫之道:他只是人生之路上的一個行人,親朋好友之間的悲歡離合他無恨,勝時、達時他欣然安處,敗時、窮時他樂于接受。故而,蘇軾雖曠達,但不離世,不僅不離世,還在人生順境時積極向上;在人生逆境時,不氣餒喪志,腳踏實地,孜孜而無不為。
二、“和”文化視角下的蘇軾曠達。
蘇軾曠達人格、詩格的形成與他所處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不無關系,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體悟不無關系,與儒釋道文化的熏染亦不無關系。這三點,前人研究已經(jīng)頗多。同樣從文化角度,我們選擇從“和”文化角度去解讀一下蘇軾的曠達。
1、“和”文化之涵義。
“和”文化與“仁愛”文化、“禮”文化一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質(zhì)。它包含三方面的含義。其一,崇尚“和合”?!昂秃稀奔春湍馈⒑推?、和諧。如遠古神話中的“黃炎之戰(zhàn)”,“黃炎”兩族由戰(zhàn)爭到合并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就是“和合”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另外《詩經(jīng)》“祭祀詩”、“宴饗詩”中提到的兄弟友于、家族和睦,也可以看作是“和合”思想的早期表現(xiàn)。真正將之形成理論則在孔子。《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運用,貴在能保持政府與民眾,乃至人與人之間的“和合”關系?!睹献印分小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86,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8]159,都是說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種和諧關系。其二,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同,茍同。流,流俗。《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141?!吨杏埂分姓f“君子和而不流”[10]21。實質(zhì)是告訴人們雖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氣、和諧、和合,也應該有獨立的思想,要有節(jié),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與壞人壞事同流合污。其三,致中和。談的是一個度的問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0]18。除此之外,《論語》、《孟子》對“中和”也多有解釋?!独献印芬舱f“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11]346,可見“致中和”是指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恰當、平衡與協(xié)調(diào)。
2、蘇軾的曠達與“和”文化之關系。
蘇軾的“曠不離世、曠而有為、曠而智慧”主要與“和”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和而不同”思想相關?!昂秃稀彼枷胫鲝堎F和,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他人與自我之間,以及自我身心之間都要達到一種諧和。蘇軾所處的北宋仁宗、神宗、哲宗朝,雖相對安定,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黨爭激烈,多有不公正、不和諧現(xiàn)象。從王安石變法開始“當國者勢傾天下,一時在廷,雖耆老大臣、累朝之舊有不能與之力爭”[1]85、“邪說暴行,熏灼天下”[1]183,到元祐更化“廷臣皆以變法干進”[1]183,形成了新黨與舊黨的長期互相爭斗。梁同書《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中有一段談蘇軾的話:“始則上書攻法,托為諷諫,構(gòu)怨群小,至于放廢?!保?]183“逮元祐更化……獨以謂改革利弊不一,未足推明先志,消弭后憂,輒與在廷爭議,或開陳講筵之上……由是忤權(quán)坐訕,屢召屢出?!保?]183一方面點明了當時新舊兩黨相互攻訐、網(wǎng)羅黨羽、陷害忠良的不公正、不和諧的時世;另一方面也點明了蘇軾采取“上書攻法”、“托為諷諫”、“與在廷爭議”、“開陳講筵之上”等方式,表示對群小、對不公社會的憤怒與反抗。正因此,蘇軾一生既不容于新黨也不容于舊黨,無罪而常常遭貶。面對如此時世,一般來說士人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與惡勢力堅決斗爭,歷史上不乏其人。屈原、嵇康、文天祥、方孝孺、譚嗣同等就是如此。面對污濁的人世,惡劣的環(huán)境,他們有補天之志,補天之才,也曾努力補天,卻補天乏力,甚至最終被人剝奪了補天之權(quán),但他們?nèi)允橇x無反顧“寧可枝頭抱香死”。二是隨俗沉浮、同流合污,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如蔡京、阮大鋮、錢謙益等。同樣是面對污濁的社會,他們雖有補天之才,卻無補天之志,反而經(jīng)受不住誘惑,墮落于金錢、名利的深淵無法自拔,喪失作為士人應有的節(jié)氣。三是曠達樂觀。堅持此種選擇的也不乏其人。蘇軾正是如此,莊子、陶淵明也是如此。但如前所述,莊子是曠而無為,陶公是曠而隱逸,蘇軾則并不是簡單的隨緣任運、曠而無為、曠而避世,他是曠而有為、曠不離世,善處順境、亦善處逆境。他雖無力改變不公平、不公正的世道,面對被貶卻從不自暴自棄,每到貶所總是能夠振奮精神,帶領勞動人民打井、修橋、鋪路、滅蝗、祈雨,革除弊政。你可以說這是蘇軾“仁愛”精神的體現(xiàn),但無疑也是他對不公正、不公平的反抗,對公正、公平的堅持,對建立和合、和諧社會的向往。同時,他在逆境中,不與惡勢力妥協(xié)退讓,堅持守正高潔,樂觀對待人生之中的挫折,努力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曠達精神,恰恰也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而有節(jié)”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
三、蘇軾曠達的現(xiàn)代意義。
蘇軾“曠不離世、曠而有為、曠而智慧”的精神不僅對于其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起著指導作用,對于后世乃至當今和諧社會構(gòu)建以及知識分子人格修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相對穩(wěn)定的時世,有意于濟世用的蘇軾正逢其時,理應如魚得水,大有作為,但卻一生事與愿違。新黨和舊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哪派都不屬的蘇軾卻總是遭受懲罰。就這個方面來說,蘇軾的一生無疑是一場深刻的悲劇。而造成這個悲劇的根源則是相對承平時代中的不公正、不公平,這樣的時世讓終生保持君子人格的蘇軾在轉(zhuǎn)輾不停的貶官生涯中渡過他的一生,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人才浪費,社會資源的浪費。由此可見,我們當今堅持的和諧社會構(gòu)建的設想無疑是正確且應該一直貫徹下去的。只有建立一個公正、公平、和諧的社會,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社會才能吸納更多的人才,人才才能盡其所用,從而也才能推動社會的更進一步發(fā)展。
當代中國,在光明的背后,仍有些許黑暗的東西;在科學、和諧的倡導聲音中,也還有一些不科學、不和諧的現(xiàn)象。此種情況下,除了強調(diào)獻“愛心”,講“和諧”之外,也要懂得獻“恨心”,像蘇軾一樣“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2]2630,與貪污腐敗、不公正、不公平作斗爭。另外,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永遠處于順境之中,知識分子不僅要善于處順,更要善于處逆。如果學習不了屈原、嵇康、文天祥、譚嗣同等先賢們的奮起反抗,便可以學習蘇軾的“曠不離世、曠而有為”。處于順境身在上位時,正直無私,竭力獻出自己的才智,為國效力,為民謀福祉。處于逆境身在下位時,不灰心喪志,不同流合污,堅守自己的崗位,珍惜生命,善于生活,做艱難困苦中的快樂人。如此,人的身心才能達到和諧,人的生存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我們期望當今的社會,不要出現(xiàn)類似蘇軾那樣高才而不得其用的悲劇,我們也期望當代的知識分子在諧和的社會環(huán)境中能夠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堅守自己的崗位。這便是千年以往的蘇軾用他一生的實踐給與我們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曾棗莊,舒大剛.三蘇全書(第十冊)[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2][宋]蘇軾.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宋]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4]王水照,崔銘.蘇軾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On broadminded of Su Shi from the cultural of “he”
YUYing
(Chinese Department,The college of TongRen,Tong Ren,554300,Guizhou,China)
Abstract:Many scholars have talked about Su Shis broadminded and the reason.The paper is key to researching Su Shis broadminded but no seclusion,broadminded and ability , broadminded and wisdom. Also choose a new direction is the cultural of “he” to reseach why does the broadmind become. And then explore the broadmindeds revelation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tellectual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Keywords:tSu Shi; Broadminded; the cultural of “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責任編輯 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