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沄
我沒有吸毒的體驗,卻總感覺寫詩和吸毒差不多,上癮意味著一種生理上的需要。不如此,恐怕很難走得遠。
我當然知道,走得遠不能與成就成正比,但一個事實是,詩人永遠都在路上,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走成路邊的草。
寫詩的同時我也在編詩,后者占去的時間及精力遠多于前者。這么多年,詩的大潮此起彼伏,詩歌觀念和藝術(shù)主張更換內(nèi)衣似的頻繁,但給我的感受是,詩歌就那么兩種:好的和不好的;作者也只有兩類:詩人和寫詩的人。有的時候,寫詩的人可能會和詩人寫得一樣好,一樣出色,但人卻是不一樣的,不是才華上的不一樣,而是活得不一樣。
其實,寫詩一直是一種笨活。我的意思是,至少你得坐在那兒老老實實地花些力氣,費些精神。原因很簡單,無論寫什么怎么寫,思考都是第一位的,當人紋絲不動時,思想才更有可能蠕動。藝術(shù)上的天才是可能有的,但,凡是有貢獻的藝術(shù)家,似乎都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公式,那就是人人都熟知的十分天才加上九十分勤奮。
時間終將收回一切贗品。如果詩寫得好就不用著急,要是寫得不好,怎么著急也沒有用。一些人口口聲聲厭惡政治,可現(xiàn)實中,他們的行為做派跟政客四處拉選票沒什么兩樣,這都是留給下一個時代的笑柄。如今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中國人窮得只剩下錢”,那么,我們愚蠢得是否只剩下聰明。
我從沒有否認詩人也是普通人,甚至有些方面還不如普通人。即便如此,你也必須滿身缺點地站在比普通人更高的地方,就好比歌唱家無論人品怎樣,音質(zhì)如何都得站到舞臺上。同時,你還要認真區(qū)分時尚與真理之間的差別,盡管有時時尚比真理更像真理。問題是,許多時候,我們已經(jīng)接近了真理,但因為欲望或別的什么,而又離開了它。從這個角度看,淡定似乎比勤奮更重要。
就在今天中午,我到作協(xié)食堂吃飯,同桌的一位搞文學理論的同事說:“詩人是病句的制造者,一首詩沒幾個病句,還叫詩啊?!蔽抑涝S多人都這么看,但搞理論的人也這樣認為卻讓我吃驚。他肯定是在胡說,可你卻很難責怪他,因為當下充滿病句的詩歌作品太多了。無論如何,詩人更應該是遵循語法的典范。在我看來,語法及一切約定俗成的東西都是沉重的鐐銬,而詩人恰恰是戴著這些鐐銬跳舞的人。區(qū)別在于,一些人跳得舞姿翩翩,你一點都看不出那些鐐銬對他們有什么束縛,而另一些人則截然相反,他們跳得很狼狽,踉蹌得好像隨時都會摔倒,并因此引來陣陣哄笑。寫到這兒,突然想起大江健三郎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大意是:不是作家選擇了文體,而是文體選擇了作家,是主題選擇了作家,素材選擇了作家,作品思想選擇了作家,語言及修辭方法選擇了作家。他說得太對了,一些人把詩寫成那樣,我把詩寫成了這樣,真的就是被選擇的結(jié)果。
我不是一個宿命論者,也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相反,我時常覺得自己還差那么一點就能看到生活深處的東西了。而這一點,可能就是讓水甕裝滿的最大那滴水。然而我也清楚,為此我還有許多事需要做,或者說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
那就繼續(xù)走唄,哪怕下一步就會成為路邊的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