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鄧小平首先提出并在實踐中日漸豐富、成熟的小康社會理論是一條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小康社會理論是對近代中國盛行的大同理想,特別是毛澤東時代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中革命浪漫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揚棄。小康社會理論對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定位不注重宏大、輝煌、光彩奪目,而注重切實可行。從選擇的角度看,可以說是一種理性的次優(yōu)選擇。小康理論重視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也重視搞活國有經濟,但其目的是要建立真正公正的經濟體制,所以它更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的意義。小康理論主張在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摒棄過去那種城鄉(xiāng)分隔的二元結構,走城鄉(xiāng)互動,共同發(fā)展、和諧發(fā)展之路;主張重視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建設有活力、有個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城市、人文城市。
關鍵詞:小康理論;次優(yōu)選擇;平等競爭;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F1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3-0005-07
20世紀30年代,蔣廷黻先生在其《中國近代史》一書中寫道:“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夠近代化嗎?……能的話,我們的民族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高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旗幟,開始了一場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開始,但那時的中國現代化運動基本上屬于被動的防御型現代化。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人開始主動追求現代化、探尋現代化之路。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偉大的變革,同時也是中國現代化運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辛亥革命到今天,歷史剛好走過100年。在這100年中,中國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歷經四次轉變,即“從三民主義現代化到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從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到有一定中國特色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從有一定中國特色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發(fā)展到科學發(fā)展,同時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比绻f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明白了要現代化的道理,那么經過這一百多年的探尋,中國人開始真正找到了一條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這就是由鄧小平首先提出并在實踐中日漸豐富、成熟的小康社會理論。2011年,何愛國博士出版了他多年關注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小康理論及其指標體系》。筆者捧讀之后,覺得書中對以下幾個問題的深思尤其有價值,勾勒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小康之道與次優(yōu)選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上引的《禮記》中的這段話,中國人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不少人都能背誦。這一段話還經常被寫成條幅,掛在書房和堂屋中。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最喜歡給人題寫“天下為公”四個字,至今不少人仍珍藏有他這四個字的墨寶。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fā)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p>
上引的這段話,就是《禮記》中孔子關于小康的論述。但與孔子關于大同的論述相比,中國普通大眾知道這一段話的人不多,能背誦的更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孔子對大同和小康明顯褒貶不同的態(tài)度外,這里面還有一個最優(yōu)模式的誤會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對“最優(yōu)”的追求,就是想用世界上最新最好的模式來推進中國的現代化,使中國盡快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國家。這種思想,孫中山表述為“迎頭趕上”、“法乎其上”、“畢其功于一役”,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是一種典型的“趕超”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不管現實是如何落后,目標總是最偉大的,口號總是最新的,結果欲速則不達,給中國現代化帶來不利影響。在近代中國,大同理想“為當時的變革和革命理想所吸納融合,產生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大同主義與毛澤東的‘人民公社。”盡管這些思想也“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美妙圖景”,“有助于中國革命的開展與成功”,但另一方面,它的“褊狹性和空想性”卻又妨礙了中國現代化的推進。在毛澤東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因為“提倡破私立公、大公無私”、“提倡單一公有制”、“反對商品生產,反對市場經濟”,甚至把按勞分配和工資制度都視為資產階級法權加以限制,“結果試圖想一步到位的共同富裕變成了經濟的停滯與普遍的貧窮”。
傳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弟子們從一塊麥地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結果弟子們走到麥地的盡頭,兩手仍是空空如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理想雖然絢爛,但務實是更重要的。在現實的世界中,我們經常能做到的就是次優(yōu),次優(yōu)選擇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是一種最可行的最不壞的選擇。
小康“是中國文化的‘智慧”,代表著中國文化務實的傳統?!叭寮译m然高懸‘大同的最優(yōu)方案,而實際注目的則是次優(yōu)的理想方案‘小康?!痹诮洑v了“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運動和以“斗私批修”為特征的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后,鄧小平果斷地放棄了毛澤東那種帶有濃厚革命浪漫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大同理想,代之以比較務實的小康目標。1979年,鄧小平在和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時首次把毛澤東時代的“四個現代化”和小康聯系在一起,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贝撕?,經過多次的論證與闡釋,鄧小平成功地“實現了‘四個現代化從‘趕超型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即‘小康)的軟著陸?!薄俺恕畞y離年代渴望桃花源式的‘太平樂土外,‘小康正是中國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最高‘理想”。揚棄“大同”奔“小康”,這是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目標和戰(zhàn)略的大轉折?!靶】档哪繕硕ǖ煤艿?,但這是中國落后生產力發(fā)展所能夠達到的高度,是實事求是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吸取以前‘極速趕超教訓的結果?!?/p>
二、小康之道與平等競爭
筆者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協調好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正確認識資本主義,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關鍵?!敝泄彩粚萌腥珪郧?,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屢遭挫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用辯證的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私有制與公有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片面地強調兩者的對立,即“堵不住資本主義的路,邁不開社會主義的步!”
“矯正中國大同主義的褊狹性與空想性的基本方法是,必須反對單一公有制與單一計劃經濟,主要以市場配置資源,在大力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
第一,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首先是發(fā)展生產力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社會變革都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引起的,同時一切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社會革命,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這就是生產力第一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強調生產力的發(fā)展與進步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鄙鐣髁x和共產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為前提的”。在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情況下,“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絕不會有什么社會主義,更不會有共產主義。在鄧小平的小康理論中,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第一的觀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說:“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fā)展生產力”,“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p>
“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fā)展出來的?!瘪R克思的社會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所以,他不僅不幻想在歷史條件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超越歷史的發(fā)展階段,一步登天,進入理想的共產主義天堂,相反,他認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敝袊窃谥袊伯a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通過人為的三大改造進入社會主義這一歷史階段的。多層次的、極端不發(fā)達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甚至包括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將長期共存,決定了在中國“急于國有化,不利于生產”,決定了中國需要實行“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私營經濟成為割不斷的資本主義尾巴,就是因為中國的社會實際需要這條尾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人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意識到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私人資本主義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幫手”,“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中國的民營經濟“逐步擺脫了被看作‘資本主義尾巴,急于割之而后快的處境,經歷了從‘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公有經濟的‘附屬到‘平等競爭伙伴的發(fā)展歷程”。如今尾巴已經長成了大樹,“民營經濟占GDP比重已經過半”?!懊駹I經濟在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就業(yè)渠道、推進國企改革、拉動消費需求、增加財政稅收、改變地方面貌、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作用獨特,優(yōu)勢明顯?!?/p>
第二,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有利于搞活國有企業(yè)。
“小康社會與大同社會不是決然對立的,正如公有與私有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只有經過小康社會的公私融合協調發(fā)展,公私平等競爭發(fā)展,才能顯示出社會主義的真正優(yōu)越性,才能昭示未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p>
改革開放以前,在國家行政權力的支持下,中國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yōu)勢地位,幾乎有一統天下的趨勢。這種局面雖然“有利于迅速集中資源,實現短期飛躍發(fā)展”,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加上“黨、政、資、社、企五者不分,結果是‘企業(yè)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yè)大鍋飯。企業(yè)缺乏效率與活力。”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一方面,“絕大多數國企實現了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yè)制度”,“國有經濟活力、效率、競爭力、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另一方面,國企“遠未建立起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及其相應的運行機制”,“產權模糊、覆蓋過寬、管理層級過多、資源配置不合理、行業(yè)壟斷、缺乏核心競爭力、資產運營效率低下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币谎砸员沃?,國企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國企效率低下,需要加以改革,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說它是歷史性的問題,是因為在中國從晚清到民國再到今天,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說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則是因為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那么,國企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到底該如何改革呢?
國企的問題最主要的有兩點,一個是特權,一個是壟斷。前者是因為權力,后者也是因為權力。所以,解決中國國企問題的關鍵,一是要深化產權改革,逐步實現“行政與資本的分離”;一是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前者是為了打破特權,形成平等競爭的格局,后者是為了打破壟斷,引入平等競爭的主體。平等和競爭是搞活國有企業(yè)的兩大關鍵。上世紀4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施復亮在討論戰(zhàn)后中國的經濟方針和經濟政策時說過以下兩段話,頗有意思:
“自由競爭,是醫(yī)治官僚主義和官僚作風的良藥,亦是促進企業(yè)進步的良方。競爭的結果,自然是優(yōu)勝劣敗,是適者生存。因此,在計劃經濟之下,在公營事業(yè)之中,雖然不能有完全的自由競爭,也應當有相當程度的合理競爭。私營事業(yè)要與私營事業(yè)競爭,公營事業(yè)要與公營事業(yè)競爭,同時公營事業(yè)與私營事業(yè)之間亦要實行競爭。大家要在同樣的基礎上競爭,才能真正顯出誰是進步,誰是落后?!?/p>
“我們的根本政策應該是保護生產者,提高生產力。如果公營經濟的生產力或工作效率不及私營經濟,那么,我們便不應該擴大公營經濟領域。自然,公營經濟在官僚的作風及非科學的經營方式之下,其效率是決趕不上私營經濟的。因此,我們主張擴大公營經濟領域,必須附加兩個條件:第一,要公營企業(yè)采取民主的作風和科學的經營方式;第二,除極少數的例外,要取消一切公營企業(yè)的特權,與私營企業(yè)站在平等的地位,實行公平的競爭,以事實證明自己的優(yōu)劣?!?/p>
只有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經濟體制才是真正公正的經濟體制,只有公正的經濟體制才能產生最高的經濟效率,最大程度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有一段時間,對于中國經濟的走向,究竟應該“民進國退”還是“國進民退”,不少學者各執(zhí)一詞,其實都沒有開對藥方。中國經濟真正的走向應該是多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為了實現平等競爭,要“深化壟斷行業(yè)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同時也要“允許民營經濟進入法律法規(guī)未禁止的行業(yè)和領域,積極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國有經濟改革”。
第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fā)展有利于探索符合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形式。
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形式不能只有一種,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币獜摹叭齻€有利于”——“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本本、教條或抽象的原則出發(fā)來認識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形式。
其次要明白,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在理論上把公有制(也稱國有制或全民所有制)當作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這其實包含了很多的謬誤。這種謬誤首先在于傳統的公有制并不是真正的全民所有制,而是“一種‘權力經濟或‘職權經濟”。“名義上的‘產權所有人即人民連自己到底擁有多少財產都說不清,更無從支配及全權轉讓,‘所有者虛位的結果是使國有資產的財產權利私人化和財產責任公有化?!痹谶@種經濟體制中,“作為等級資本和權力經濟的擁有者,每一個成員所關注的中心目標,不是產業(yè)本身的不斷發(fā)展,而是他們在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他們不是對產業(yè)負責,而是對他們上一層等級權力掌握者負責。形式上是國有資產,實際上是主體模糊的等級資產,國家壟斷資本的這一內在缺陷,更使它自身的發(fā)展難以逾越無人對產權真心負責所造成的困境。”這種謬誤還體現在把建立和擴大公有制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不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確實曾說過,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但(1)它首要的意義就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指出了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并“沒有提出任何一勞永逸的現成方案”;(2)它“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币痪湓?,它根本用意就是消滅剝削。(3)馬克思一面提出“消滅私有制”,一面設想“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币簿褪钦f,不能把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歷史發(fā)展的替代物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個人所有制等同于私有制。
歷史地看,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應該是發(fā)達資本主義的替代物,所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究竟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形式,應該“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但是無論是歷史上的蘇聯、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目前的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資本主義極不發(fā)達的情況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這就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同時也更顯現了探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化是現代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2010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這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應該如何城市化、如何建設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呢?
古代的城市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行政中心,一類是交通樞紐。現代城市是與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現代化的推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俺鞘胁粌H是工業(yè)的生產基地,也是工業(yè)技術與產品的研發(fā)基地、工業(yè)生產的服務基地、工業(yè)品的消費服務基地,同時也是主要工業(yè)品的消費基地,工業(yè)化推動著城市化與城市的現代化?!?/p>
考慮中國的城市化問題,首先要考慮中國現代化這個大目標,即如何城市化,才能有利于推進中國現代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計劃經濟和集體化的雙重影響下,中國逐步形成了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是歷史的產物。對于這一結構,歷史地看,恐怕也不能說一點功績都沒有,但客觀地說,它對于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是過大于功的。從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角度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一是違背“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這一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人為地造成了城鄉(xiāng)隔閡和制度性歧視;二是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三是不利于城市本身的健康發(fā)展,一旦離開政府的行政調撥,城市就寸步難行。因此,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過程中,應該考慮如何“從城鄉(xiāng)二元分隔到城鄉(xiāng)一體互動”,“使得城鄉(xiāng)發(fā)展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推動、互相促進、互相激勵、互相提升、互相認同,走協同發(fā)展之路?!睘榇?,“政府不應該再限制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的自由流動。戶籍制度涵蓋的福利內涵應該全部剝離,這種最低程度的福利應該由國家統一供給,而其他福利應該根據個人業(yè)績、服務與需求情況由單位與社區(qū)決定。”城市內部二元發(fā)展是“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在城市內部的嵌入與蔓延”,不僅不合理,而且不利于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應該在解決城鄉(xiāng)二元分隔、實現城鄉(xiāng)一體互動的過程中給予充分重視。
其次,要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來推進城市化。如果說,18、19世紀現代化的主題是工業(yè)化和32,I~的現代化,那么,當時代前進到21世紀,計算機特別是微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則把人類帶入一個新時代——信息時代。在這一背景下,“信息化與工業(yè)化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一輪工業(yè)化升級浪潮?!痹谥袊磥淼某鞘谢M程中,如果看不到這一點,繼續(xù)走單一的工業(yè)化或工業(yè)化主導的道路,顯然是錯誤的。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于人類現代化的革命性影響,自覺地把信息化、工業(yè)化、城市化有機地集合在一起,讓城市不僅要成為工業(yè)的生產基地,而且要“成為信息樞紐與信息資源的產業(yè)基地,成為信息的策源、公布、傳輸、擴散、交流的中心,成為現代信息系統的集散地”。
再次,要重新審視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價值。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又在總人口中占絕對優(yōu)勢,所以,考慮到這樣特殊的國情,“六五”和“七五”計劃實施期間,我國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規(guī)模,合理發(fā)展中等城市,積極發(fā)展小城市”的方針。小城鎮(zhèn)戰(zhàn)略是與當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崛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其合理性。但時至今日,仍要維持這一戰(zhàn)略肯定是失之偏頗的。這是因為,(1)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和市場化是緊密相連的,維持這一戰(zhàn)略,遏制大城市發(fā)展,實際上就是在遏制市場化的進程。(2)城市化有自身的規(guī)律,政府應該重視城市化過程中自發(fā)的力量,多引導,少主導,“要從行政驅動、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轉向市場驅動、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行政力量要與之配合,而不是與之背離?!?3)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興起,是一個必然?!案鶕冗M市場經濟國家的發(fā)展經驗,城市化與市場化融合發(fā)展的結果不是小城鎮(zhèn)或小城市的普遍發(fā)展,而應該是大城市的普遍興起,大城市越來越成為城市發(fā)展與城市化的引擎?!薄耙源蟪鞘袨檩S心與主體的城市體系、城市圈、城市群在普遍完善的市場化之后成為城市化的主導?!?4)大城市戰(zhàn)略在中國已經顯現出其成功的一面?!熬┙蚣?、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用不足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中國14%的人口,創(chuàng)造了42%的國內生產總值?!?/p>
最后,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已經有不少人指出,把“Better City,Better Life”譯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一種誤譯,起碼是一種誤導的翻譯,容易讓人誤以為只要擠進城市,就能有美好的生活。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為了能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城市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建設生態(tài)城市”,實現“城市化與生態(tài)化的融合發(fā)展”,“從污染嚴重、高碳、單向消耗、缺乏綠化的黑色城市化轉向無污染或低污染、低碳、循環(huán)、普遍綠化的綠色城市化,從資源高耗、效益低下、管理混亂、數量擴展、難以持續(xù)的粗放發(fā)展型城市化轉向資源節(jié)約、成本低廉、管理創(chuàng)新、質量優(yōu)先、可持續(xù)的精明型城市化”。
人類需要物質生活來保障自己的生存,同時也需要精神生活來陶冶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城市作為人類工作、生活、憩息的園地,僅有物質的現代化是不夠的,還需要人文內涵,還需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俺鞘邪l(fā)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成為鋼筋水泥森林與‘鴿子籠的世界,不能一味復制別的城市發(fā)展模式與城市形象,不能使得城市成為沒有靈魂只有外殼的一群群巨型建筑物?!备母镩_放以前,中國的城市化是為工業(yè)化服務的城市化,帶有很強的行政化和政治化的色彩,自然很少顧及各種歷史人文建筑和歷史人文遺跡。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市化又完全被市場化所操縱,城市的歷史風貌和人文肌理在“比新比快比高”的拆建和重建過程中被破壞殆盡。痛定思痛,今后中國的城市發(fā)展再也不能走過去那種急功近利、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老路了。城市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要科學化,人文科學也是科學,要重視人文科學工作者的意見,積極吸納相關學科的專家參與制定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在城市建設中,要達成共識,也要尊重分歧。不能把分歧看成是共識的對立面,更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除分歧、壓制不同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倫理與信仰、藝術與風尚均得到多樣化發(fā)展的城市化”。一句話,只有尊重個性、尊重傳統、富有人文內涵、多元發(fā)展的城市才是更好的城市,才能為我們提供更美好的精神家園。
《中國式現代化》是上海財經大學“十一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學科平臺建設項目成果,是何愛國博士長期研究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力作。該書構思獨特,文風平實,旁征博引,不遺余力地介紹各家學說,并且有作者適當的點評,再配以大量數據、表格說明問題,讀后讓人耳目一新,獲益匪淺。筆者不揣淺陋,就書中自己感興趣的三個方面加以勾勒、評說,其余則留待讀者諸君發(fā)掘。
參考文獻:
[1]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長沙:岳麓書社,1987,11.
[2]何愛國,當代中國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7.
[3]楊宏雨,影響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因素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3).
[4]何愛國,中國式現代化——小康理論及其指標體系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3.
[5]楊宏雨,二十世紀中國共產黨人認識資本主義的歷程及其啟示[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10]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1.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12]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1.
[1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
[14]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7.
[15]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
[16]施復亮,中國經濟的前途與中國人民的覺悟[J],四川經濟季刊,1(2).
[17]施復亮,戰(zhàn)后中國應取的經濟政策[J],四川經濟季刊,1(2).
[18]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19]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87.
[20]姜義華,理性缺位的啟蒙[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454.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9.
[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5.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32.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責任編輯: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