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凡
陽春三月,正是外出的好時節(jié),愛好美玉的我,每逢周末,必去古玩市場看玉—“淘”一“淘”,“賞”一“賞”。
我之玩玉,只入不出,前些年還比較自在,因當時玉價雖已不菲,但還能接受,然而隨著近年來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火爆,玉價飛漲,于是給自己定下了只看不買的紀律。故每每手捧美玉,幾番徘徊,度囊中之羞澀,回首流連再三,終頓足不顧而去。
然“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因此偶爾還是難忍心頭之好而小有所得。每得一塊美玉,開頭幾日,總是日夜把玩,但稍過時日,亦不免束之高閣,手指間或觸及,浮塵上留爪痕二三矣。
買玉、讀玉之樂雖多,感嘆更多,美玉雖難求,卻無法滿足人心,更抵不過人的貪心與嬗變。
反思我之藏玉,哪塊玉最愛,雖可以立刻指明,然捫心自問,最愛者其實永遠都是“下一塊”。
當年有好事者問時已富可敵國的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掙多少錢才夠時,他回答說“還差一點點”。一個人有多少錢才夠花?這問題看似簡單,但回答起來,卻人人不同,何故?因為人的欲望各不相同,并且會隨著社會地位的改變和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且永無止境。
美國作家H·普拉塞在他的暢銷書《生活手記》中說:“不管我的經濟狀況有多大改善,我買不起的東西總是那么多。每當我的收入增加了,該買的東西也增加了。我總是相應地感到缺乏。我老想:要是我的收入增加到能買得起那幾樣我想買的東西,那我就快活了??烧娴任屹I得起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仍不快活。因為從新的經濟條件角度看,我又看到了一堆我所缺乏的東西?!边@段話,描繪出了大多數(shù)人共有的心態(tài)。
皇帝號稱“富有四?!保瑧斜M有,然漢靈帝劉宏大興土木,營建宮殿樓臺,廣選天下美女,皇宮佳麗多達數(shù)千,結果因錢不夠花而大肆賣官;明神宗朱翊鈞肆意揮霍,僅一次采辦珠寶的費用,就耗銀2400萬兩,后妃與諸子的耗費更是驚人,結果因錢不夠花而派出大批太監(jiān)分赴各地,大肆搜刮勒索;慈禧太后生活極其奢侈,建造龐大的園林,是她的一大愛好,結果因錢不夠花而挪用海軍軍費……而今亦有無數(shù)人為滿足那無止境的欲望而拼命撈錢,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說到底,都是欲望惹的禍,連帝王也不能免俗。人的欲望與人能夠擁有的,其實就像兩匹馬,好的馭手,懂得控制欲望之馬的轡頭,盡可能使其隨能力之馬的身后緩緩而行;拙劣的馭手,則放縱欲望之馬在前狂奔,使其成為脫韁的野馬。兩種人的結果是,前者擁有的往往不多,卻很滿足;后者經常擁有很多,卻總為不夠而痛苦。后者若想擺脫這種痛苦,恐怕只能練一練怎樣駕馭自己的欲望之馬了。因為想靠更多的努力去喂飽自己的欲望實如雪上加霜烈火烹油。
想到這些,我感慨良久之后,遂將從前收藏的一塊塊玉翻出來,重新拂塵觀看,如老友重逢,更有滋味,心境一片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