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
摘要:時間圖型是康德的先驗邏輯的必然產物,這個概念揭示的是由純粹知性概念而來的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知性概念借此能夠規(guī)定現象的雜多,因此,時間圖型就成為范疇規(guī)定現象的中介條件和經驗對象的可能性的條件。但這個概念并不指示一種不同于內直觀時間的另一種時間,更沒有暗示時間本身具有一種秩序,時間圖型作為范疇規(guī)定現象的中介是指知性概念將其綜合統(tǒng)一性賦予內直觀時間,因而形成一種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
關鍵詞:時間圖型;第三者;直觀
中圖分類號:B51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55-04
一、第三者概念的實質
康德認為“綜合命題總是需要一個第三者,以便在其中把那些完全沒有任何邏輯的(分析的)親和性的概念相互連結起來”,這個第三者就是沒有邏輯親和性的概念相互溝通的中介和橋梁。在康德那里,綜合命題包括先天綜合命題和后天綜合命題。后者也就是一種經驗判斷,在經驗判斷中。經驗就是兩個互不包含的概念綜合的基礎。但是在先天綜合命題中,兩個概念之間不能夠借助于經驗的便利而聯結,康德認為使得一切先天綜合命題得以可能的是一種先天的“第三者”的東西。
“第三者”概念是康德先驗邏輯的必然產物,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揭示了這種概念的實質,“如果一個劃分要先天地進行,那么它要么是按照矛盾律而是分析的;而這時它總是兩分的。要么它是綜合的;而如果它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先天的概念(而不像在數學中那樣從與概念相應的先天直觀中)引出來,那么這一劃分就必須按照一般綜合統(tǒng)一所要求的。而必然是三分法的,這就是:(1)條件,(2)一個有條件者,(3)從有條件者和它的條件的結合中產生的概念”。在康德那里,理性的一切科學中都包含一種先天綜合命題作為原則,而先天綜合命題就表現了一切理性知識的先天純粹概念和后天感性材料兩種來源,其中先天純粹概念是后天感性材料的條件。這種劃分是先天的,但不是按照矛盾律是分析的兩分法,而是按照一般綜合統(tǒng)一所要求的是三分法。因為,在先天綜合命題的先天概念和感性材料之間,康德認為必須存在著溝通兩者的橋梁,否則,由于純粹概念與感性材料的異質性,它們就沒辦法發(fā)生任何關系,也就不可能使一種先天綜合的命題本身成為可能。這種溝通的橋梁就是這種三分法的命題中從有條件者(感性材料)到其條件(先天純粹概念)的“第三者”概念,或者說這個概念就是從有條件者和它的條件的結合中產生的概念。因此;“第三者”概念是康德的三分法思想的必然產物,具體地說就是他的先天綜合命題思想的必然產物,它的作用就是溝通先天純粹概念和后天的感性材料,從而使得這種三分法的先天綜合命題成為可能。
實際上,在康德自己的哲學體系中,這種第三者思想是普遍的,就像Eva Schaper說的“的確很奇怪,在康德哲學中有這么多的‘第三者”,首先存在著一種在先天的和經驗性的之間的先天綜合,即先驗圖型;其次存在著溝通知性和理性的判斷力,甚至整個第三批判就是整合自然領域和本體領域,并溝通《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的第三者。W.H.Walsh更認為這種第三者思想“絕不是康德特有的,而是在普遍意義上的知識理論中至關重要的”。而我現在要關注的只是作為先天綜合的理論命題的“第三者”概念,康德也主要是在這種命題中明確地指出了“第三者”(the third thjng)的概念。這個第三者概念就是聯結理論認識中先天的知性范疇和后天給予的現象的橋梁。我們可以把范疇看作是條件,而把現象看作是有條件者,它們的聯結,因而一種先天綜合理論命題的可能性需要一個第三者,即“從有條件者和它的條件的結合中產生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時間圖型。
二、時間圖型作為“直觀的第三者”
范疇的先驗演繹已經證明這些知性概念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但由此我們并不確切地知道它是如何運用于現象的,就像Paul Guver所說“剩下的就只有一個已通過邏輯被鑒別的范疇如何被應用于直觀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也就是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档率窃凇霸矸治稣摗敝型ㄟ^時間圖型這一第三者概念對這個問題加以回答的。
先天綜合的理論命題涉及的是純粹知性概念(范疇)和現象雜多兩種知識來源,康德在“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法”中認為,當把一個對象歸攝到一個概念之下時,對象的表象必須和這概念是同質的,概念必須包含有歸攝于其下的那個對象中所表象出來的東西。但“純粹知性概念在與經驗性的(甚至一般感性的)直觀相比較中完全不是同質的,它們在任何直觀中都永遠不可能找到”。因此,范疇對直觀現象是不能夠直接地進行規(guī)定和歸攝的,必須有一個第三者,一方面與范疇同質,一方面與現象同質,并使前者運用于后者成為可能??档抡J為這樣一種第三者的表象就是先驗的圖型,即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就其是普遍的并建立在某種先天規(guī)則之上而言與范疇同質,就一切經驗性雜多表象中包含有時間而言與現象同質,因而,它就能夠在范疇和現象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
康德也把這種作為時間圖型的第三者叫作“直觀的第三者”,這個概念無非是指內感官時間,因為“只有某種把我們的一切表象都包含在自身中的總括,也就是內感官,及其先天形式時間”才能把現象和知性概念聯結起來。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已經把時間界定為“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條件”,它作為內感官雜多的形式條件、因而作為一切表象聯結的形式條件,包含有純粹直觀中的某種先天雜多。而知性概念要對一切雜多表象進行規(guī)定就必須通過這些表象的形式條件即內直觀時間,才得以可能。由此。時間必然是知性概念對現象雜多進行規(guī)定的一個中介條件。
康德指出,“在先驗感性論中我們首先要通過排除知性在此憑它的概念所想到的一切來孤立感性,以便只留下經驗性的直觀。其次,我們從這直觀中再把一切屬于感覺的東西分開,以便只留下純直觀和現象的單純形式。這就是感性先天地提供出來的唯一的東西了”。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出,內感官時間作為先天直觀形式本來與知性的作用是結合在一起的,只是我們在單獨考察時間對于現象的可能性作用時,才把它們孤立起來。如此是為了揭示時間作為感性接受性的先天形式,首先使得未被規(guī)定的雜多現象成為可能。但這個過程并不與知性概念的綜合統(tǒng)一相分離,對象刺激感官形成現象,與知性概念對這現象雜多的規(guī)定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的結合點就在于時間及其不同層次的作用。時間作為一切現象的可能性根據是一種感性的接受性,但時間由此還是知性概念規(guī)定現象雜多的必然通道,因為一切現象雜多都已經處于時間這一內感官中,知性概念只有通過內感官時間才能規(guī)定其中的現象雜多。因此,我們也只有把內直觀形式、時間作為知性運用于現象的中介,即第三者的概念。
但時間作為知性概念規(guī)定現象雜多的中介,是通過其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得以可能的,這和時間作為現象雜多本身的可能性根據是不同的。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揭示的是先驗想
象力的綜合統(tǒng)一作用。而想象力的這種作用來自于先驗統(tǒng)覺,因此,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來自于統(tǒng)覺的先驗的綜合統(tǒng)一。亦即“一種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就它是普遍的并建立在某種先天規(guī)則之上而言。是與范疇(它構成了這個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性)同質的。另一方面,就一切經驗性的雜多表象中都包含有時間而言,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又是與現象同質的”。這幾句話精煉地揭示了時間的這兩方面的作用,即作為“現象的可能性”的先天根據,和作為知性概念規(guī)定這些現象的可能性根據。
時間的這后一種作用也就是知性的圖型法所揭示的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即范疇運用于現象的第三者中介。這也就是為知性概念帶來與經驗對象的關系,從而帶來客觀實在性的時間的功能,因而也就是經驗對象的可能性或者經驗(知識)本身的可能性的根據。因此,時間圖型也就是“經驗的可能性”的先天條件。這個概念所表達的無非是,時間圖型把一種經驗對象(現象)歸于范疇之下從而使得知識成為可能,也恰好使得范疇的運用被限定于經驗領域中。因為概念離開直觀就是空的、直觀離開概念就是盲的,兩者的結合才能構成客觀的經驗知識,時間圖型作為第三者正是這種“經驗之可能性”的條件和范疇的經驗性運用的條件。鄧曉芒教授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范疇的作用離不開圖型,正說明范疇只能運用于經驗和現象,因而圖型在認識中約束著范疇,使之不能逸出感性對象范圍之外,否則其運用就會成為空洞而無意義的了”。
康德認為“純粹知性的一切原理都無非是經驗可能性的先天原則”,而“純粹知性的諸原理,不論它們是先天構成性的(如數學性的原理),還是僅僅調節(jié)性的(如力學性的原理),所包含的看來只不過是可能經驗的圖型”。這也間接暗示了內直觀時間的第二種作用的意義。即作為“經驗之可能性”的先天條件?!皶r間圖型”作為“經驗的可能性”由此也必然成為知性諸原理、甚至一切先天綜合命題的證明方法。因為“從單純的范疇中不可能產生出任何綜合命題來”,…范疇本身是不被任何感性條件所限制的,但它在現象上的運用卻必須借助于與現象具有同質性的時間圖型的輔助才可能,由此也才能真正地產生出先天綜臺的命題。
因此,在先天綜合的理論命題中,作為連接知性范疇和現象的中介的第三者就是時間圖型。這種第三者必須與現象具有同質性,因而它是一種感性直觀;但它還必須與范疇具有同質性,因而它必須被范疇賦予一種綜合統(tǒng)一性,這就是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這個作為范疇和現象之間中介的第三者的時間直觀形式不是從它作為“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條件”而言的,而是從它作為這些現象進一步被知性概念所規(guī)定的條件而言的,即作為“經驗之可能性”的先天根據。后者也恰好限制了知性范疇的運用,使之只局限于經驗對象上來使用,這種“經驗的可能性”同時也就成為知性諸原理和一切先天綜合命題的證明方法。
三、學界關于時間圖型的爭論
需要強調的是,首先,我們只能把時間圖型這一第三者概念看作是純粹知性范疇和現象之間的溝通環(huán)節(jié),而不能把它看作是一般的概念與經驗對象之間的第三者。PaulGuyer準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康德“并不是要建立一種普遍的圖型理論,據此在所有的概念和其應用的對象之間都必須設置某種第三者作為中介…從康德視角來看,的確存在一種真正的關于圖型的問題和對概念與對象之間的一個真正的中介的需要,但只是在關涉先驗哲學的特殊概念的情況下,即知性的純粹概念”。Guyer由此也批判了Jonathan Bennett等人對康德這種第三者思想的誤讀,后者認為康德的圖型就是一種普遍的概念應用的理論。例如,“一只狗的概念的圖型就是一個規(guī)則,據此我的想象力能夠以普遍的方式描繪一個四條腿的動物的形象”。
Bennett所舉的例子也是康德自己提出的,但康德借此是要區(qū)分純粹知性概念的時間圖型和一般經驗概念的“形象”。后者是再生的想象力產生的,是經驗性的。并且,形象不與概念直接相關,而是“不能不永遠只有借助于它們所標明的圖型才和概念聯結起來”。但形象所標明的圖型盡管是純粹先天的想象力的產物,卻不是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而是一切感性概念或經驗性概念的圖型。這種圖型能夠被帶入形象,并由此使得一般經驗判斷得以可能。但時間圖型是想象力的先驗產物,它作為一個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是某種完全不能被帶人任何形象中去的東西。而只是合乎某種依照由范疇所表達的一般概念的統(tǒng)一性規(guī)則而進行的純綜合”??档禄谶@兩種圖型(或形象與時間圖型)的區(qū)別揭示了:一般經驗判斷的主詞與謂詞盡管是互不包含的但都包含那種能夠被帶入形象中的圖型,因而是同質的;而先天綜合判斷的主詞和謂詞是既互不包含又不同質的,所以就需要一種專門的聯結橋梁。Paul Guyer指出,實際上康德并不認為數學的純粹感性概念和我們日常生活、甚至自然科學的經驗性概念具有一種真正的概念運用的問題,而只有純粹知性范疇才有這種問題。
其次,圖型的一切先驗時間規(guī)定并不是時間本身具有的。而是由先驗統(tǒng)覺先天地帶來的,時間只有借助于統(tǒng)覺的先驗統(tǒng)一性才能成為一種第三者、即圖型。Eric Watkins認為,“三種時間樣式不只是關于時間規(guī)定的事實,它們毋寧是自身源于判斷力的關系形式在時間上的運用的”。他根據這一點反駁了Guyer在這一問題上對康德的批判,Guyer認為“并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們知道:我們只能作出這三種時間規(guī)定形式是因為我們獨立地知道有三種關系范疇”。他認為,康德在經驗的類比原理中直接地從基于時間本身結構和可能關系的三種樣式推出知性原理的存在,是不合理的。Guyer的這種觀點把時間看作是一種本身就具有三種樣式的東西,由此,知性概念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就被割裂了。而康德在三個經驗的類比中反復強調的是時間本身不可能直接被知覺到,那么Guyer如何又能斷言,康德主張時間本身就具有三種樣式呢?沒有三個關系范疇和統(tǒng)覺的統(tǒng)一性,如何能獨立地設想時間本身具有不多不少僅僅這三種樣式呢?
更為嚴重的是,把時間本身看作是具有這三種秩序必然導致“時間本身具有順序”這樣的結論,間接地也導致這種時間本身的順序與知性為現象規(guī)定的秩序、具有秩序的時間與作為一切現象的形式條件的內直觀時間,兩組概念之間的一致性問題。
在這一點上,我想討論國內學者錢捷教授對因果性原理的解讀,他認為康德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時間?!耙环N是直觀的時間,另一種是由知性所確定的時間。而這兩種時間的一致性卻始終未能建立起來”。錢教授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溝通感性和知性的圖型法是失敗的、因果性范疇對現象的有效性也是無根基的。我在本文中也嚴格地區(qū)分了時間的這兩個層次的作用,即作為“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條件”和作為“經驗的可能性的先天條件”。但我認為康德在這兩種時間功能的論述中,并沒有暗示兩種不同的時間,而是同一個內直觀形式、時間的不同視角的運用。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通過時間的形而上學闡明和先驗闡明揭示了“時間
是為一切直觀奠定基礎的一個必然的表象…在這個先天必然性的基礎上,還建立起了時間關系的那些無可置疑的原理、或一般時間公理的可能性…我們的時間觀念解釋了像卓有成效的普遍運動學說所闡述的那么多的先天綜合知識的可能性”。這說明康德在一開始就清楚時間的這兩方面的運用,后一方面的作用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時間始終只是內直觀的純形式,知性只是將其綜合統(tǒng)一性賦予這種內感官,由此建立了一切圖型和知性原理。毋寧說圖型和知性原理是知性作用于內直觀時間的結果,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充當了知性的綜合統(tǒng)一性的一個工具(即知性和現象之間的橋梁、第三者)。時間圖型和知性一切原理揭示的不是時間本身的綜合統(tǒng)一作用,而是知性的綜合統(tǒng)一作用,知性只是把它的這種作用借助于時間表現出來?;蛘哒f時間圖型作為“經驗的可能性”揭示的是知性作為知識的先天根據,并沒有借此成為另一種不同的時間。錢捷教授正確地揭示了時間圖型中的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和秩序是知性賦予的,但他由此提出了另一種時間是不合理的。一切表象雜多、即現象都是通過時間直觀而可能的,這是時間的本然的作用,一切現象都在時間中,知性要對這些現象進行規(guī)定必須經由時間這個直觀的第三者,因此,知性就首先把它的綜合作用賦予時間,形成時間圖型,以此來間接地統(tǒng)攝現象。
錢捷教授由于提出了另一種獨立的、具有秩序的時間,就導致了時間本身的秩序與知性為現象規(guī)定的秩序之間的統(tǒng)一性的問題。他認為康德把時間本身的秩序與知性為現象規(guī)定的秩序獨斷地等同起來而未加證明,好像知性一方面把秩序賦予時間由此建立了另一種不同于直觀的時間本身,一方面把秩序賦予了現象由此現象就得到了知性的規(guī)定。但如果康德想的就是這樣,還有必要設置一個時間圖型的第三者嗎?知性不是直接就能規(guī)定現象嗎?康德在第一類比中明確地說“假如我們要賦予時間本身一個前后相繼的序列,那么我們就會有必要再考慮一個另外的、會讓這個序列在其中成為可能的時間”。Ⅲ這是康德不能同意的。他在第二類比中所說的時間本身的感性規(guī)律和內直觀形式中先天地見到的秩序只是一種“假設”說法,是為了我們更好地理解知性的綜合統(tǒng)一性,而不是就斷言時間本身具有這樣一種秩序,更不是說存在另一種獨立的時間。
四、結論
時間圖型是知性范疇與現象之間的第三者概念,范疇只有借助于這種第三者才能規(guī)定現象,從而構成先天綜合判斷。這是康德三分法的純粹哲學的必然產物,而時間圖型作為先天綜合的理論命題的第三者概念,只是康德純粹哲學的諸多第三者思想中最典型的一種。這種時間圖型的第三者思想具有普遍的認識論意義,但康德并沒有由此暗示一切概念運用都需要第三者??档抡J為除純粹知性概念之外的其他一切科學,都不具有這種概念運用的難題,因為在他那里,其他科學判斷中主詞與謂詞是同質性的,無需一個第三者的成分。
時間圖型這個概念揭示了作為內感官的時間直觀充當了不同質的知性范疇與現象之間的溝通橋梁,因此,康德把這種時間圖型叫作“直觀的第三者”。但這個第三者是知性建立起來的,不是時間本身自在地就具有的功能,時間只是內直觀,它的基本職能是作為“一切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條件。但正是因為一切現象都在時間中,范疇才必須經過這個直觀的時間才能規(guī)定現象。因此,時間就成為范疇與現象之間的必然中介。但作為第三者概念的時間,并不是另外一種獨立的、不同于內直觀的時間,而是范疇的綜合統(tǒng)一性作用于時間直觀的結果,即時間圖型(或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這種時間圖型揭示的是一種“經驗的可能性”,與作為“現象的可能性”的內直觀時間的作用區(qū)別開來,但前者代表的不是時間本身的功能,而是知性借助于內直觀時間表現出來的綜合統(tǒng)一性功能。
所以,時間只有一個、即內直觀。時間圖型指的是這個內直觀同時成為了知性規(guī)定現象的中介和工具,是知性把它的綜合統(tǒng)一性賦予了內直觀時間。由此形成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因此,時間本身也不具有什么自在的秩序和順序,一切時間圖型的先驗規(guī)定性都是知性賦予內直觀的。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