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波濤
一下晚自習,山西大學附屬中學門前便會熙熙攘攘地流出人群,學生三三兩兩地往家走。曾瑤瑤也在其中,她去年從大同來到太原上學,今年已經是一名高二學生。大約走上十多分鐘,就到了她和媽媽租住的小屋。
這是個典型的城中村,大多數樓房都是當地居民自建,通常都有四五層,租住的大多是從各地來太原陪讀的家長。隨著學生們下自習,本來安靜的小樓多了些人氣,不太隔音的房間,能夠聽到隔壁母女在討論學校里的見聞。
近日,記者來到太原陪讀家長居住集中的塢城村采訪,發(fā)現這里每天都上演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故事,許多家長正用實際行動闡釋著“昔孟母,擇鄰處”的教育理念。
“可憐天下父母心”
塢城村周邊有四所學校:八一小學、九一小學、三十八中以及山大附中。山大附中是山西省重點高中,去年大約有40多人考入北大、清華。圍繞這些學校,逐漸形成了一個“陪讀村”。
輕輕敲開一家人的大門,記者看到,院子里圍站著四位中老年女性,有說有笑。
得知記者來意后,她們笑著說:“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陪讀的,還不都是為了兒女將來能過得好點兒,少吃點兒苦嘛?!?/p>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家長為了讓子女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空間,順利考入名牌大學,不惜放棄發(fā)展機會,甚至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舍棄豐厚的收入來陪讀。
66歲的李奶奶來自山西太谷縣,是陪孫子讀書的。她告訴記者,一家人的錢基本都給孩子花了?!耙荒甑膶W費生活費得兩萬多啊!最主要的是,孩子在學校營養(yǎng)跟不上,哪能學習好呢?”
42歲的鄭大姐來自大同。女兒總說在宿舍休息不好,從女兒上高二開始,鄭大姐便辭掉了薪水不錯的工作來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丈夫則留在老家工作供養(yǎng)她和孩子。
鄭大姐告訴記者,現在她每天的作息時間完全圍著女兒轉。早上6點半起床,給女兒買豆?jié){或鮮奶、煮雞蛋;8點買菜,11點做午飯;下午做些零活,下午5點做晚飯;晚上時常出去轉一轉,順便接上晚自習的女兒回家;10點鐘為女兒弄夜宵,然后守著她做作業(yè);女兒晚上12點左右入睡后自己再睡覺。
這種生活作息是眾多陪讀父母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僅塢城村,陪讀的父母就多達數百人。他們來自不同的縣市,但為了同樣的目標集中在這里,彼此間也經?;ハ嘟涣鞲呖嫉男畔?。
與鄭大姐住同一層的還有另一位學生家長,來自朔州農村。他說,吃的米和面都是從老家?guī)淼摹!澳苁t省,難就難點,全家人都指望著孩子能出人頭地呢!就是苦點累點也要撐住?!?/p>
父母用心良苦的背后,是他們堅信,現在照料好孩子的生活,孩子能專心讀書,取得有更好的成績。一些父母堅持認為,“現在的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只要考上大學就行,學會自理那是以后的事?!?/p>
無所事事的等待
學生住進”陪讀村”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而陪讀家長則很明顯感覺到,陪讀生活很多時間需要“被填充”。
張阿姨來自山西忻州,大概一年前,她在山大附中附近的塢城村租了這間不足30平米的房間,每天像陀螺般圍著女兒轉,盼著她考個名牌大學。這一年里,她不再跟其他同事一樣上班,和熟悉的街坊鄰居嘮家常,更不能隨心所欲地看電視。來到太原后,張阿姨的時間更多的是用于“等待”。
與張阿姨一樣,來自太谷的李奶奶剛住在這里時也很不習慣,這里沒有認識的老街坊,也沒有熟悉的菜市場,更是長時間見不到家人。鄰居也一直在換,送走了高三的,又新來了高一的。“樓下原來還有個婆婆,現在她陪讀完就回家了?!崩钅棠叹托螁斡爸涣恕?/p>
記者走訪“陪讀村”發(fā)現,每天下午,樓前總是坐滿了許多“陪讀媽媽”。她們坐在太陽底下織著毛線活,偶爾有人說話,話題總離不開孩子的學習成績、陪讀的心情。
沒什么事情好做,是大多數陪讀家長的生活寫照。除了照料孩子的生活學習,屬于自己的生活似乎已經消失了。
夢想與壓力共存
這個略顯熱鬧的村莊,表面上和其他城中村相差無幾,但真正走進“陪讀村”,你會發(fā)現,這里就好像壓力鍋,里面隱藏著巨大的壓力。
經濟壓力存在于大多農村陪讀家庭,住在李奶奶隔壁的王大姐家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到太原后,每天一睜眼,好像什么都要錢。”王大姐苦笑著說,以前在老家,農閑時能去工地打打零工,一個月也能賺上個1500元。吃的糧食自家種,蔬菜地里有。加上丈夫的工資,全家每月就有4500多元的收入。
來到太原“陪讀”后,在外做建筑工的丈夫就承擔了所有的經濟來源,可就算不停干活,每月工資也不到3000元。前提是還必須跟著好一點的老板,能不拖欠工資。除去房租、電費、生活費,再把兩個孩子的學費每個月平攤下來,家里也就所剩無幾了。
經濟壓力壓得夫妻倆喘不過氣來,但他們仍然默默地扛著,盡量不讓孩子知道。女兒上學壓力很大,高一時就被第一批分到了實驗班,可因為一次季考成績不理想,她又被分回了普通班,這讓她有很大的挫折感。王大姐回憶那天的情景,她當時還在老家菜地里干活,女兒打來電話,一直在哭,問她什么事情,也不說。放下電話后王大姐趕來學校,女兒還只是哭,什么話也不說。
“除了學習壓力以外,我們的陪讀無形中也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王大姐無奈地邊說邊搖頭,特別是偶爾聽到附近學校有學生因壓力大而跳樓的傳言,就更加揪心了,言談之間也特別地小心。
在兩天的采訪中,記者接觸到十多位陪讀家長,但他們都不愿意留下姓名,也不愿意留下照片,“條件不好,怕孩子看到了會有想法?!?來自不同的地方,家長們卻有著統(tǒng)一的認識。他們小心翼翼地對待孩子,唯恐一點點變動使孩子情緒受到影響。
有教育專家表示,陪讀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還有現行招考制度的指揮棒作用,大家都是為了孩子能夠進重點大學,以圖增加求職競爭力。正如李奶奶所說:“如果家門口就有這樣的好學校,就不用這么老遠來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