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遲
徽州“三雕”,即磚雕、木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長期使用的民間雕刻工藝,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罩荨叭瘛睔v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徽州“三雕”的發(fā)展與繁榮,與徽商密不可分。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在外經(jīng)商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園第,大興土木。為了追求住宅的精美與品位,在雕梁畫棟上費盡心思,客觀上推動了徽州“三雕”工藝向精深發(fā)展,并日臻成熟。
在徽州“三雕”中,石雕藝術早在宋、元就已十分成熟,遺存至今的尚有宋代石塔、元代石刻等。明清時期,徽州石雕多用于住宅、祠堂以及牌坊的一些形體造型上,所采取的主要是浮雕、透雕和立體雕的技法。其裝飾意味濃厚,充滿著淳樸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一些石雕代表作已成為徽州建筑藝術的瑰寶。如歙縣許國牌坊,石坊上遍布雕飾,工致細膩,古樸豪放,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杰作。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雙成對,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
徽州磚雕相傳為明代窯匠鮑四首創(chuàng),明代中期徽州民居、祠堂普遍使用磚雕,其藝術得到迅速發(fā)展。到清代磚雕工藝已成為獨立工種,專人制作,工匠稱為“雕花匠”。磚雕所用的材料是質(zhì)地疏松細膩、適于雕刻的水磨青磚,一般采取高浮雕和鏤空雕的技法,刀法簡練,裝飾性強。內(nèi)容方面,明代多幾何圖案,晚清則以戲文、民俗圖為主。作品層次最多達九層?;罩萁ㄖ讐焱?,嵌著雕刻精美的磚雕,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屯溪博物館收藏的藏品“清代人物門罩磚雕”,顏色為淡灰色,土質(zhì)細膩、堅硬,由52塊磚雕拼接而成。磚雕畫面主板內(nèi)容為三國故事,畫面雕刻有樓臺、亭閣、屋宇、人物,其布局嚴謹,疏密得當,遠近適宜,層次分明,人物神態(tài)生動。這幅磚雕為浮雕,線條流暢活潑,雕工精細,技法嫻熟,顯示匠師們卓越的雕刻藝術才能。
徽州木雕在明代初年已初具規(guī)模,雕風拙樸粗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木雕藝術也逐漸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清代的木雕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xiàn)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臺樓榭,樹木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玲現(xiàn)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龍川胡氏宗祠和呈坎羅東舒祠,皆為明代中后期建筑,藝術之精,布局之妙,內(nèi)涵之豐富,可以稱之為“徽州木雕藝術館”。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堪稱徽州木雕的典范作品。
徽州“三雕”題材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殊深,多為情節(jié)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話典故、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等。人物故事圖案前景多用圓雕,中景樓榭為鏤空雕,背景的屋宇門戶亦有一定深度。為了故事情節(jié)需要,畫面可透雕七八層以上?;罩荨叭瘛钡牡窆ぶv究刀法,追求刀味,用刀干凈利落,粗中有細,剛中有柔,近看似大刀闊斧,遠看則層次分明。
“三雕”藝術是徽州建筑的附加藝術,它使徽州傳統(tǒng)建筑走向一個更加絢麗斑斕、華美多姿的自我表現(xiàn)時代。它在形體色彩、質(zhì)地、工藝技巧、構(gòu)圖、藝術立意諸方面都有大量創(chuàng)新,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