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普及,網絡媒體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影響已經由理論預期轉變?yōu)榫唧w的事實,互聯(lián)網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無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課題。實踐表明,互聯(lián)網一方面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提供了技術支撐、內容支撐和實踐支撐,另一方面也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挑戰(zhàn)。為此,我們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鞏固互聯(lián)網上的馬克思主義陣地;利用互聯(lián)網絡資源,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與形式;構建網絡監(jiān)管機構,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健康有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互聯(lián)網;影響;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15-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比缃瘢R克思主義大眾化已成為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環(huán)節(jié)。而隨著互聯(lián)網在我國的發(fā)展與普及,面對互聯(lián)網上各種理論、思潮的風起云涌,認清互聯(lián)網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聯(lián)系,準確把握互聯(lián)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積極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路徑,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與基本要求
目前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并無定論,只是籠統(tǒng)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大眾化,也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而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主要是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實踐表明,在我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點,要著重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理論要求與精神需要。因此,綜合多種觀點,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經實踐化、民族化、時代化這三個過程,使其在實踐化中不斷豐富,在民族化中不斷深化,在時代化中不斷發(fā)展,并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形式,最終為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理解、認同、信仰和踐行。
從舊中國人們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再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建設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些無不證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時,應當承認。廣大群眾和理論工作者對該理論的理解與掌握,也是相當重要的。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指導思想。既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相統(tǒng)一的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相統(tǒng)一的結果。當前,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更多的群眾自覺認識、認同并踐行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在內容上,做到實踐化、民族化、時代化。馬克思曾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笨梢姡碚撟陨淼恼胬硇?、徹底性是決定其能否掌握群眾的關鍵因素,為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化、民族化、時代化,不斷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具體地說,首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化的過程,我們既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到理論創(chuàng)新,又要緊密結合群眾的社會生活實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普及融入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需要民族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大眾的。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扎根于中國的土壤,立足于我國的民族情感、民族利益,是廣大群眾認同與接受的首要前提:最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是一個發(fā)展范疇。與時俱進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要求理論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我國發(fā)展過程相適應,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揭示新規(guī)律。
2在形式上,做到簡單化、通俗化、生活化。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在一些語言的使用上甚至是有些晦澀的。在現(xiàn)實中,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們的研究可以抽象、可以深奧、也可以概括,但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則需要更加簡單、通俗的表達,也就是需要將“深入”的理論,“淺出”的表達出來。正如列寧所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_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因此,一方面,我們應充分考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眾的特點與要求,用廣大群眾所熟悉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解讀馬克思主義,以減少人們接受理論的障礙,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還應將理論與群眾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與人們身邊的人和事相聯(lián)系,把理論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形態(tài)中,以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表達的簡單、明了,盡量用最少的語言來表達那些深刻的道理,增強理論的可讀性,從而易于被廣大群眾聽懂、看懂并接受。
3在目標上,做到普及化、大眾化、踐行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被廣大群眾所了解、理解、認同、信仰、踐行。從結果上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追求受眾人數(shù)的增多,受眾地域的擴大,也追求受眾理解程度的深入和踐行理論的自覺。首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在宣傳中實現(xiàn)普及化,無論工人、農民、學生、干部,或是老年、青年、少年,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其目標就是要做到人人皆知馬克思主義: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內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既得到大眾的理解,又受到大眾思想上的支持,并逐步內化為人們的精神信仰和思想目標;最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覺。隨著教育宣傳程度的加深,廣大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體悟后,就要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其成為人們言行的指導思想和生活的內在規(guī)則,而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高目標。
二、互聯(lián)網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
互聯(lián)網作為信息技術和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在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動力的同時,也深刻改變著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甚至整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互聯(lián)網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積極影響
1互聯(lián)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技術支撐。毛澤東曾說“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宣傳工作一直是黨的各項事業(yè)中的重要部分,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使廣大黨員、群眾不斷理解、認同馬克思主義,既是黨的宣傳工作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過去,黨主要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來傳播馬克思主義,這種單一、缺少互動、且受時間、空間等因素制約較大的傳播模式,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快速發(fā)展。如今,互聯(lián)網作為新興的“第四媒體”,正以其開放性、互動性、快捷性等,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辟了新的渠道。將互聯(lián)網應用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教育,均產生了推動作用。具體地說,一方面,互聯(lián)網憑借其極快的傳播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給廣大群眾,讓人們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fā)生的政治事件;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縮短了人們的距離,沖破時空限制?;ヂ?lián)網的開放性和跨越時空限制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滲透到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的人群之中,極大地擴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覆蓋面,從而加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步伐。
2互聯(lián)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內容支撐。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不再是一對一,而變成了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式的,這種互動性的交流與討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活動的時效性更強,再加上互聯(lián)網的多媒體性,它可以通過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xiàn)和傳播,豐富多彩的圖片,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生動活潑的視頻,自然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活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從而更易于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因此,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第一,在人們的交流互動中,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同,使其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第二,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可以使宣傳教育的內容由單一枯燥的文件變?yōu)閳D文并茂、聲影兼?zhèn)涞牟牧希柜R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不斷充實,不斷豐富;最后,網絡思想文化作為互動式思想文化的一種,它更能激發(fā)受眾的參與欲望,滿足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愿望,從而使得網絡在增強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基礎上,也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感染性。
3互聯(lián)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實踐支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不僅是要實現(xiàn)人人認同、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還要使其成為人們自覺行動的指導,因此,踐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其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步驟。盡管互聯(lián)網本身構筑的是一個虛擬空間。但網上問題網下解決的新辦法,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了實踐基礎。2007年以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問政與網絡民意表達悄然興起。廣大群眾通過互聯(lián)網查看政務信息,運用BBS、博客、微博等表達自身意見和利益訴求,以“遠程代表”的身份參與兩會等,都已成為當下的新潮流。同時,黨和政府亦十分重視互聯(lián)網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聽取民生,匯聚民智,對于互聯(lián)網上揭露出的社會問題,給予高度關注,并促成問題的最終解決,也成為黨和政府民主決策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最短途徑。正如人民日報副主編于寧所說:“人人應該學會寫評論,這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需要,網絡使得公民將自己的意見可以納入廣泛的社會輿論視野中,既體現(xiàn)了原生態(tài)的民主,又能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公民的社會責任”。因此,網上問題網下解決,用具體行動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廣大群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將其作為自身行動的指導思想,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實踐支撐。
(二)互聯(lián)網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消極影響
毫無疑問,互聯(lián)網在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契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加大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艱巨性,沖擊著我國的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空前的挑戰(zhàn)。
1網絡傳播的開放性使我國抑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能力受到沖擊。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互聯(lián)網逐漸深入到人類社會的思想領域,引起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的變革。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已不僅僅是大眾傳播信息的媒體,更成為西方國家向我國進行其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便捷工具。首先,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網絡技術及設施方面具有優(yōu)勢。與西方信息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網絡傳媒還處在建設初期,盡管近年來互聯(lián)網在我國獲得快速發(fā)展與普及,但就現(xiàn)有技術和設備看,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尚有一段距離,因而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處于不利地位。其次,從網絡技術發(fā)展時起,英語就處于強勢地位,并不斷鞏固,從世界范圍看,英語是互聯(lián)網上使用最多的語言,從而對其他非英語國家的話語權構成極大威脅。最后,作為一種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西方發(fā)達國家一方面利用網絡傳播其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又大肆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言論攻擊,散布謠言,煽風點火,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所言:“中國不會拒絕網絡,拒絕網絡就是拒絕現(xiàn)代化,中國不拒絕,我們就有武器?!笨梢灶A見,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必將削弱我國抑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能力,也必將在西方國家的干預下延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
2網絡傳播的多元性使我國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網絡化、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否認“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還要承認意識形態(tài)的共生和發(fā)展。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和多元化,使互聯(lián)網上各種各樣的思潮并存:既有資本主義的,又有社會主義的:既有個人主義的,又有集體主義的;既有激進主義的,又有保守主義的;既有無政府主義的,又有新權威主義的,可以說,互聯(lián)網已成為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競逐的集中地。面對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tài),有些是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良好補充,而有些卻是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推動下,這種多元化和復雜化還將愈演愈烈,凡此種種,無不動搖我國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混淆人們的思想意識,嚴重阻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
3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使我國馬克思主義傳播體制和傳播方法受到沖擊?;ヂ?lián)網的出現(xiàn),對黨和國家實施正確的輿論導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過去,黨和國家主要是通過報紙、廣播、雜志、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采用集體學習、組織收看、輔導講授等單項模式,使廣大群眾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從而將輿論導向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網絡化時代,互聯(lián)網表現(xiàn)出的自由化、無序化等傾向,使黨和政府運用傳統(tǒng)手段對負面信息進行屏蔽的功能受到削弱?;ヂ?lián)網自身的無中心、無主次、無等級,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機會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出現(xiàn)接受者挑戰(zhàn)權威的現(xiàn)象,網絡上甚至還存在著大量黃色流毒、黑色信息和
灰色文化,導致網上的信息異常龐雜,讓人幾乎無從選擇。表面上看,廣大群眾自主選擇信息的主動權擴大了。但繁雜、超載的信息卻極易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且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政府對網上不良信息的管理和控制難度,空前增大。目前仍很難做到對網絡輿情的控制,從而使得過去依靠組織的權威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shù)膬?yōu)勢受到沖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面臨威脅。
三、互聯(lián)網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路徑
如今,互聯(lián)網絡已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強大力量,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精神,切實把信息網絡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充分發(fā)揮其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正面影響力,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搭建現(xiàn)代、寬敞的陣地??梢哉f,加強互聯(lián)網上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之選。
(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鞏固互聯(lián)網上的馬克思主義陣地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一支強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隊伍,針對專業(yè)人才缺乏的現(xiàn)狀,各地方應著力培養(yǎng)一批政治意識強,理論素養(yǎng)高,能熟練掌握網絡技術的專業(yè)人才。作為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理論工作者,既要明確并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又要具有較高的網絡技術水平,能夠使用網絡,靈活應用網絡,對互聯(lián)網上萌發(fā)出的思想、觀點,要有迅速的反應能力,以敏銳的思維第一時間抓住問題關鍵。加快問題的解決。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自身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鞏固互聯(lián)網上的馬克思主義陣地已是大勢所趨。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互聯(lián)網上,特別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輿論,建立政府網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網站。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做到網站內容充實、更新及時、形式務實,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戰(zhàn)斗力,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創(chuàng)造條件。
(二)利用互聯(lián)網絡資源,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與形式
互聯(lián)網絡互動、共享、多媒體等特性和優(yōu)勢,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內容、方式與手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求語言文字上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和喜愛,而且要求形式上也受到大眾的接受和歡迎。運用網絡語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轉化為群眾的通俗語言,既簡明、扼要,又容易識記;利用網絡媒體,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轉化為網絡讀本、圖片和視頻,既形象、生動,又便于理解:借助網絡平臺,把馬克思主義與群眾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理論體系與受眾對象在網絡上的真正融合。實踐表明,只要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生動活潑,道理貼近生活,廣大群眾就會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并在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相互學習與啟發(fā),倡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念,加深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和認同。
(三)構建網絡監(jiān)管機構,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健康有序
網絡互動關系的虛擬性導致了一些人的政治意識、道德意識淡化。網絡失范已成為我國信息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有的網民在互聯(lián)網上胡言亂語、惡性侮辱,甚至破口謾罵,從而導致一些人特別是青少年的社會價值觀念模糊和淡化,民族意識不強,對低俗文化的免疫能力下降,甚至對西方思想文化盲目崇拜,從而失去理想和信仰。種種現(xiàn)象表明,建立網絡監(jiān)管機構勢在必行。在實踐中,構建網絡監(jiān)管機構,就是要對不利于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輿論進行及時疏導和反饋,對國外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進行堅決、徹底的反擊,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弘揚。我們既要綜合協(xié)調和利用各類信息網絡載體,保障網站基本素質,必要時采取先進技術手段,對網絡實行監(jiān)控。同時,也要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查處違法亂紀的網絡行為,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提供健康、有序的平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