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6-02
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自然學科,物理學習是指導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一個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對學生進行因果邏輯思維訓練并進行一些簡單計算的過程。因而學習物理既要有語文知識作為根底,又要有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作為基礎。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有些學生覺得物理難學,其原因除物理學科自身的原因外,更重要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出現(xiàn)思維上的障礙和某種心理傾向的干擾。物理學以概念、規(guī)律為基礎而形成完整的體系,物理學的思考要嚴格以概念和邏輯關系作依據(jù)來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但學生還沒有形成這種邏輯思維的習慣,更沒有一套掌握物理知識,排除障礙與干擾的方法。為解決此類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聽”。
初中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知之甚少,要掌握物理知識首先是汲取,學習的方法可以是課堂傳授,也可以是自學。但初中學生受知識與年齡的限制,自學效果不會很好。因為書本知識是一種貯存狀態(tài)的知識,課堂教學過程是把這種貯存狀態(tài)的知識首先轉化為傳輸狀態(tài)的知識,然后通過學生的學習再把傳輸狀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貯存形式,而這兩種知識形式的轉化過程與方法,由于受多種形式的制約,課本上是很難把它們全都寫出來。因而初學物理的人必須接受老師的課堂知識傳授,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懂”。
初中學生學習特別是學習興趣的范圍大大地擴展了。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和可能。但學生這時的興趣一般還限于直接興趣的水平上,而往往忽視對現(xiàn)象本質的認識。而要研究現(xiàn)象本質,必須懂得基本知識。初中學生學習物理大多數(shù)學生能求懂、求理解。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對“懂”字要求不甚。然而懂是識記鞏固的基礎,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更牢固的占有它。學生學習一定要理解教材,不斷給自己設置問題并解決之,做到不懂就問。
三、“記”。
鞏固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邊學邊忘,那將一無所得,那就是一個人將永遠處于他初生時的狀態(tài)。鞏固知識是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與遺忘作斗爭的最好辦法就是強化記憶,和多次復習,以記憶和復習來鞏固知識,長久地記住最有價值的基本內容,在需要時得以重新構建和再現(xiàn)。復習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再現(xiàn)或“查漏補缺”,也不僅是為了防止遺忘,“溫故而知新”,復習是一種知新過程,通過復習可更深入一步提示出先前未注意到的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加深對物理現(xiàn)象、概念和規(guī)律更透徹、更全面的理解,從而獲得更加簡明扼要、更加系統(tǒng)完整、更加鞏固可靠的結論,達到橫向拓寬知識,縱向深化知識的目的。
同時,根據(jù)物理學科的規(guī)律,建立初步的知識網(wǎng)絡,從“根”到“葉”,對知識作細化處理,有利于形成較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且不容易忘記。
四、“練”。
初學者在新授課上學習了新知識,初步掌握了所學的概念和規(guī)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孤立的,并不是一次課就能很清楚、全面理解它們的意義和實質,而成為鞏固的知識。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是基本知識,只有通過對適當?shù)木唧w物理練習的解答和廣泛的實際材料相結合,才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完善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才能防止在認識上的片面性,對物理知識表面認識才能深化。如在“摩擦力”學習中,對于摩擦力方向的理解,許多學生容易片面理解為“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為此,在教師教授中,要充分引入實際生活中“走路”、“傳送帶”及“傾斜面上物體的運動”,讓學生通過實例引起觸動。
練習又可充分暴露出在掌握、理解知識中的問題,及時抓住學習中問題的癥結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癥下藥,進行補救,以鋪平自己學習的道路。
因此練習可進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達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規(guī)律的目的,又可以在已經(jīng)鞏固的基礎上達到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五、“巧”。
所謂熟能生巧,可見“巧”一定要建筑在“熟”的基礎上。城市交通四通八達,要到達某一目的地可有許許多多的路走,比較之下總有繞路與捷徑之區(qū)別。解題也同此理,物理習題眾多,千變萬化,形式各異,在練的基礎上要善于深入思考和總結。從用某一知識、某一角度解題向熟練地使用所學全部知識,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解題途徑,研究物理解題思路,探索總結解題方法發(fā)展,做到認真審題,解后思考,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能一題多解,增強變換思維的角度練習,找出解題捷徑,提高“舉一反三”和解決一題力求旁通一類的能力。
總之,學好物理的方法很多,它需要我們廣大的物理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大膽地去嘗試與探索,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使他們掌握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分析、解決新問題,不斷獲取新知識的本領。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進行有效交流是學習質量的關鍵。那么,在新課程生物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呢?本文結合生物課堂教學實際進行初步探討。
一、重視新教材中現(xiàn)有交流內容的挖掘和利用
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Ⅰ、Ⅱ、Ⅲ均設置了“資料分析”、“思考和討論”、“探究”欄目,充分體現(xiàn)了沒有交流就沒有教學的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有關培養(yǎng)學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素材,并在課堂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思考、交流、反思的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把有效交流貫穿于課堂學習中。
探究活動是讓學生實現(xiàn)交流的有效方法,在教材中有不少章節(jié)都設計了相應的探究活動(表1),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實現(xiàn)直接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表1科學探究活動的類型(趙占良,2012)
教材中每節(jié)均從問題入手,提供給學生交流和討論的空間。如在必修Ⅰ中“細胞的分化”就有這樣的問題探討:
這樣情境的設計,貼近生活,學生有話可說,而且可以引起認知沖突:如果認同血細胞的壽命是有限的,那么健康人2.設計拓展性練習。如《稱象》結課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你們還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馬光、諸葛亮)還想知道曹沖的其他故事嗎?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尋找。
實踐證明:只要啟發(fā)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fā)掘出來。正如葉圣陶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老師之講說?!敝挥凶寣W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覺學習,進而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