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陀螺是當今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源于社會生活,產生在人民群眾之中,群眾是陀螺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
關鍵詞:打陀螺;特殊性
一、陀螺的定義
抽陀螺俗稱“抽賤骨頭”,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游戲。一種古老的中國兒童游戲活動,用鞭子連續(xù)抽擊一圓錐 物體,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轉。它歷史悠久,早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
陀螺有三種類別:一種是手旋陀螺,一種是鞭旋陀螺,另一種是我們現(xiàn)在廣場上最常見的一種叫鳴聲陀螺,也叫“空鐘”。一般來講,年紀較小的孩童可先從小陀螺玩起,小的陀螺玩具上面有一根突起小木棒,利用像宋朝那樣的玩法用手來旋轉;稍大的孩童便玩木制陀螺,木制陀螺的材質十分重要,通常是選用硬材,如樟樹、番石榴樹或龍眼木等。在木陀螺方面,由于成年人的參與以及年齡層的分布較廣,陀螺愈玩愈大,從數十公克到一百多公斤都有人在玩。
池莉在接受記著采訪時說到,《她的城》寫到了武漢人酷愛打陀螺。如今還有哪個大城市的人酷愛打陀螺呢?燈紅酒綠香車寶馬之下童心堅決不肯泯滅的大城市,還有誰呢?建議有機會你來武漢江邊親眼看看打陀螺的人們。打陀螺之所以在武漢如此盛行,它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代表的不僅僅是武漢人生活的一種文化,更代表的是武漢人特有的率真,爽朗的性格。
陀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源于社會生活,產生在人民群眾之中。群眾是打陀螺的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民群眾不僅創(chuàng)造了各式各樣的陀螺,而且發(fā)展了陀螺的玩法,使這一民間藝術之花深深扎根于廣大群眾的社會生活之中,代代傳承,世代相沿,久盛不衰。
二、廣場打陀螺的特征及作用
近年來,武漢新修了許多大型露天廣場。環(huán)境優(yōu)雅,配套設施齊全,為廣大的市民朋友免費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的場所,豐富了居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新修的漢口江灘、武昌江灘、首義廣場等在服務于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同時,也成為武漢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隨著廣場的興起,廣場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起來。每年大型的節(jié)日,江灘都會舉行大型的煙火表演,還有豐富的文藝演出,吸引了大批的人民群眾前來觀賞。露天廣場也是鍛煉身體的絕佳去處,有的練器材,有跳集體舞的,有打陀螺的。其中打陀螺是近兩年才興起的新型的健身項目,吸引了廣大的游客駐足圍觀。
1.廣場打陀螺的特殊性。打陀螺,能因地制宜,從當地的環(huán)境條件出發(fā),所用的器材的制作又比較方便,男女老少皆宜,因而早就形成了一種具有廣泛群眾參加的,比較普及的娛樂項目。陀螺重量在0.5公斤到20公斤不等。但隨著打陀螺的發(fā)展,陀螺也越玩兒越大,對場地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了。
2.打陀螺勾起兒時美好的回憶。由于陀螺的制作方法簡單,可以當地取材,成本較低,所以適合各種經濟條件的家庭玩耍。特別是對于小孩,打陀螺是他們必不可少的玩具之一?,F(xiàn)在的年輕人普遍存在工作壓力過大,休閑時間過短,缺乏鍛煉身體的時間的問題。當他們看到廣場上旋轉的陀螺,往往能勾起他們兒時的回憶。上去玩上兩把,還能發(fā)泄一下心中的不滿,釋放一下壓力,仿佛回到了童年,回憶著過去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
3.打陀螺可以強身健體。老人報曾報道了一則新聞:今年64歲的劉榮國是武漢人,現(xiàn)在在廣州帶孫子,平時愛玩打陀螺健身。他一個人可以同時打10個陀螺,左右手,正反手都可以。劉榮國說:“原先自己的腰不太好,也有肩周炎,但自從玩打陀螺后身體好多了,腰和肩也不痛了。這些陀螺都是從武漢買的,每個40元至50元不等?!蔽錆h的陀螺文化已經帶到了全國各地,每次在公園里打陀螺都會引來圍觀。打陀螺已經從個人的興趣愛好轉變成具有觀賞性的表演項目了。
武漢的陀螺文化已經發(fā)展成為有組織的團隊合作。不同地區(qū)的陀螺愛好者自發(fā)的組織在一起,互相交流經驗,傳教解惑。使一個只有幾個人組成的小組,逐漸發(fā)展成為十幾、幾十人的大團隊。隊友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他們談論的話題從陀螺到工作,從子女到兒孫,彼此都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三、打陀螺的缺點及解決辦法
1. 噪音擾民。雖然打陀螺可以鍛煉身體,但鞭打陀螺時發(fā)出的震天響最高可達80到100分貝,嚴重影響了廣場周圍居民正常的生活。
2. 解決辦法。武漢市針對噪音擾民的現(xiàn)象頒布了《武漢市公園噪聲管理暫行規(guī)定》,我市公園廣場全面禁止擾民噪聲。新規(guī)規(guī)定:全市公園禁止吹奏管樂、打鼓鳴鑼、甩鞭等噪聲污染大的活動。公園晨、晚練時間為上午7時至9時,晚7時至9時,非晨、晚練時間公園內禁止使用音響設備進行健身、娛樂活動。新規(guī)定的出臺并非禁止市民的有關鍛煉,而是兼顧了市民的利益,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
打陀螺作為廣場文化活動之一,活躍了人民的生活,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隨著人們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增強和廣場活動的廣泛開展,打陀螺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內容。打陀螺同時符合了群眾文化的娛樂審美、文化傳承、生活實用的功能。不僅鍛煉了人們的身體,更陶冶了人們的身心。
參考文獻:
[1]許曉蕾,簡珍.廣場文化催生群眾文化[J].湛江日報,2008.
[2]劉世彬,打陀螺.競技民俗像傳統(tǒng)體育的轉變[J].黔南民族師專學報(教育教學刊),1999(4).
(作者簡介:曾晶(1988.11-),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