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妮
內容摘要:大學生課桌文化是指大學生即席于課桌上書寫、刻畫的文字、圖畫等,是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該文化運用的語言具有口語化的語體風格、活潑俏皮的修辭格、詞匯選擇的新穎性及句式的疑問傾向等特征。本文將結合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語言特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其特征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
關鍵詞:大學生; 課桌文化; 社會語言學;
“課桌文化”是指學生在公共學習場所的課桌上書寫、刻畫的各種語言、文字、符號、圖畫等的總稱是校園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往往是學生即興之作,是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其內容高雅與低俗并存,良莠不齊[1]。
關照當前對大學生“課桌文化”的研究,以停留于現(xiàn)象層面的分析居多。論文圍繞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起因、特點及類型行文,進一步對該現(xiàn)象加以分析,文末就如何應對該問題的策略探討。這類文章中原因的分析大多源自心理,應對之策則大部分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校園為基點,強調其引導作用。結合具體語料從語言學角度研究課桌文化的甚少,且內容主要集中于修辭審美的分析及大學生漢語素質的提高之策。本文試圖對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語言特征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并結合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探討這些語言特征形成的原因。筆者選取了華中師范大學的七號樓作為調查點,運用觀察法搜集語料。
一.課桌文化的語言特征
大學生課桌文化多為即興之作,是大學生思維想象及生活特點的真實寫照。其形式各異、內容多樣,涵蓋了情感生活及情緒困擾、對異性的渴望、對未來的思考與迷茫、不規(guī)則廣告、渴望解放個性、評論、學習筆記與草稿、無聊的消遣等各個層面。課桌文化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課桌語言,屬于以書寫形式流傳的一種特殊的校園民俗文化[2]。課桌文化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其交際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在帶來交際觀念的更新的同時,推動語言的變化,使得借助課桌這一文化載體呈現(xiàn)的課桌語言有著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口語化的語體風格
大學生課桌文化以口語為主,多采用通俗的口語詞[3]。句式簡短且伴有較多的語氣詞運用,這種口語化的風格體現(xiàn)出課桌文化的隨意性??谡Z的特點為輕松、隨意、通俗、平實,課桌語言看似簡言卻又情真,是大學生內心情感最為直接真實的表現(xiàn)。因而,課桌文化中最為典型的語體風格便是口語語體。如:
(1)“上課真無聊,成天想睡覺”。
(2)“一群不干正事的人,丑事干盡”。
(3)“A:‘說好的幸福呢?B:‘飛走了C:‘不見了”。
例(3)中口語色彩明顯,以簡短的語句為主。如同日常生活中朋友間閑聊的對白,些許的調侃增添了輕松的意味。大學生雖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員,長期受文化熏陶,不時能于課桌上捕捉到優(yōu)美的文字,但娛樂性極強的課桌文化仍始終以充滿隨意性的口語為主。
2.活潑俏皮的修辭
大學生為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吸引更多的關注,常常采用仿擬、比喻、諧音等修辭格,竭盡全力令其語言生動活潑,叫人過目不忘。此處語言的靈活運用在展現(xiàn)大學生活潑鮮明的個性的同時,又透露著些許俏皮幽默。
作為大學生無聊消遣的產物,課桌文化的娛樂性是毋庸置疑的。各種修辭手段地調用,集幽默、戲謔于一身,能恰到好處地反映生活。在彰顯大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才華的同時,其精妙的構思、豐富的想象力,亦令課桌文化的語言增色不少。如:
(4)“A:‘華工自古無嬌娘,殘花敗柳排成行。偶爾鴛鴦成兩對,也是野雞配色狼。B:‘華工豈是無嬌娘,為學忙碌難梳妝。樓主若是真飛龍,何愁女友非鳳凰”。
(5)“我已看過花開滿樓,你怎么還不歸?”
(6)“用回憶驅寒,借往事療傷?!?/p>
例(4)是2011年于人人網(wǎng)迅速躥紅的狀態(tài)之一,源于華中科技大學。但透過網(wǎng)絡媒體的廣泛傳播后,其影響力早已超出了校園。得見于華師課桌,皆因網(wǎng)絡的便捷。仿古詩,七言絕句的格式不僅瑯瑯上口,內容更是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情感問題,因而,其深入人心之由便不言而喻。
3.詞匯選擇的新穎性
大學生課桌語言中對網(wǎng)絡詞匯接受性強、使用量大。痕跡斑斑的桌面上不難發(fā)現(xiàn)各年網(wǎng)絡流行語的身影。且對新詞新語的吸收渠道廣,接受能力強。下面各例中出現(xiàn)的“非誠勿擾”、“親”、“簽到”等均是某特定時期風靡的網(wǎng)絡流行詞。書寫者將這些新詞帶至日常生活中的課堂,展現(xiàn)了網(wǎng)絡對于新詞新語的傳播有力地推動了課桌文化的“繁榮”。如:
(7)真實可靠,包辦各種職業(yè)資格證,QQ:xxxxxxxx,親~非誠勿擾!
(8)真心交友,QQ:xxxxxxxx,(內線學生,只限女生),不誠勿擾!
(9)簽到板:5.16,睡覺一節(jié)課;5.18,玩;5.23,今天真冷;5.25,就是悶……
4.句式的疑問傾向
通過對觀察法搜集的語料進行分析,凡帶疑問語氣的狀態(tài)留于課桌上多有回應,且頗具網(wǎng)絡跟帖的趨勢。但課桌這一載體同網(wǎng)絡平臺相較,有著諸多局限,因而貼吧的實時性是其難以企及的。此外,對于一部分明顯帶有低落情緒的言語,多伴隨有積極樂觀的回應,通常具有開導精神的“知心姐姐”不止一個。正是因為存有潛在的回應互動性,課桌文化才得以更加“繁榮”。如:
(10)“A:‘在誰的心里最愛會是唯一的?即便今天是、明天是,可后天卻不一定是,又上課了……B:‘人總是可悲的,永遠不知道愛是什么C:‘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總有原因的”。
(11)“A:‘為什么抱著他,想的卻是另一張臉,難道我還是沒放下?B:‘有前途!C:‘有病吧”。
(12)“A:‘明天的明天還有多遠?B:‘不就是后天?睡一覺醒來一切都會好的~”。
例(12)中“發(fā)送者”A提供的舊信息容易給人一種消極頹廢之感。觀察作為回應的語句,濃濃的樂觀開導之情融于其中,其用意不言則明。
二.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探討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語言特征
1.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行為主體是在校大學生,參與及互動行為是區(qū)分這一言語群體同其他群體的標準。語言不屬于特定的階級,但是它卻被社會各個階級所使用,且使用語言的每一階級都有著特定的利益、立場、習慣及文化傳統(tǒng)[4]。作為推動大學生課桌文化形成的大學生,這一行為主體,是具有相同的職業(yè)、擁有相似的生活方式與信仰,且年齡相仿的一群人。功能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將社會分層視為共有的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合意的產物。參與課桌文化的大學生這一群體特征符合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社會合意的階層劃分模式。
正處于由青春期后期向成熟早期過渡階段的大學生追求新奇、簡約,喜好詼諧調侃,對新事物有著很強的發(fā)現(xiàn)興趣及批判接受能力。其內在的先鋒心理和對名人言論的崇拜使得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持有懷疑態(tài)度。語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實現(xiàn)[5],之于大學生,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對新詞新語的頻繁使用。
2.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媒體及網(wǎng)絡的廣泛使用,在加速信息傳播的同時,一系列新事物亦隨之涌現(xiàn),因而,社會人群對于語言地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其發(fā)展是必然的。在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靈活地語言調用能生動地反映社會的變化,展現(xiàn)生活百態(tài)。大學生課桌文化中大量使用的諸如“親”、“非誠勿擾”“簽到”等新詞無非源于網(wǎng)絡交際平臺及電視媒體,是網(wǎng)絡文化的產物[6]。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這些代表新興事物的詞存留下來,并為社會大眾所接受,表明其擁有一定的內在優(yōu)越性。新興詞匯地產生得益于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以及網(wǎng)絡產品的不斷更新與完善,是因出現(xiàn)了大量新事物、新活動所致。
3.課桌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張揚個性的平臺。課桌文化的匿名性以及“接受者”的不確定性使得“發(fā)送者”擺脫了很多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2]。言語行為被看做是社會行為的投射,大學生課桌文化中,“發(fā)送者”借助課桌這一臨時的文化載體投射自己對于外部社會的內心想法。作為無聲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載體的課桌,此時亦是情感宣泄的有效渠道,匿名的特性使得言語行為更為自由。換而言之,課桌提供的是一個自由輕松的交際氛圍。故“發(fā)送者”無需顧及書寫內容是否高雅,是否符合知識分子這一身份定位。排遣寂寞、打發(fā)無聊時間的心理展現(xiàn)于桌面即多為口語化的語言。
語體采用同說話人的文化層次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它主要通過社會約定而形成,是某一群體內部成員遵循的語言習慣。它本身并無對錯之分,全在于使用者用得是否得體[7]。課桌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大學生的娛樂消遣心理,正如文中提到,書寫于課桌桌面上的言語多為即興之作,只做抒發(fā)之用,即情感的適時吐露與宣泄,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可拋開平日大方得體的規(guī)則束縛??谡Z化的語體風格便成了首選。
4.語言使用者會策略地運用語言的變化使自己加入到渴望加入的團體中,同時遠離不想與之發(fā)生聯(lián)系的團體[7]。大學生課桌文化中句式的疑問傾向某種程度地暗含了“發(fā)送者”對“接受者”不經意地邀請,展現(xiàn)了“發(fā)送者”有意識地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防止單一的說話模式的意圖,且此種言語行為或多或少能得到“接受者”的回應。
勒帕熱構建了認同行為的理論框架,該理論認為,“說話者(發(fā)送者)”創(chuàng)造了語言系統(tǒng),所以社會群體無需事先界定,個體的存在才是最基本的。社群沒有現(xiàn)實存在的場所,它們只在個體的頭腦中存在,這里所謂的社群只是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7]。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言語群體是通過“互動”這一具體參與行為來界定的,其影響遠不止于課桌一張?!敖邮苷摺苯佑|“發(fā)送者”留于桌面的語言信息時,會不自覺地設想舊信息的產生路徑,當興趣達到一定程度,“接受者”甚至會成為新一輪信息的“發(fā)送者”。而是否能達到興趣的臨界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接受者”是否具有強烈的心理認同。課桌文化中回應互動現(xiàn)象的產生即源于“接受者”對“發(fā)送者”的存留信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認同。
大學生課桌文化蘊含的豐富多樣的內容彰顯了大學生這一處于青春期后期向成年早期過渡的群體的心理及其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大學生心聲的自然流露。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課桌文化在為現(xiàn)代漢語注入生氣與活力的同時,又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拓寬了范圍。有關課桌文化的探討能從側面折射出社會發(fā)展的變化。在對課桌語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玷污其純潔性的粗俗化語言,但仍應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寬容的態(tài)度。我們相信,課桌語言中那些鮮活生動、反映健康積極思想的新詞新語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使用,以其獨到的表現(xiàn)功能為更多人接受。
參考文獻:
[1]段鑫星等.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調查與分析[J].青年研究,1996,(12).
[2]徐德培,陳波.大學生“課桌文化”的語言特點探究——兼論當代大學生的漢語素質問題[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12(6).
[3]王勁松.課桌文化的語體特征[J].修辭學習,2005,(3).
[4]陳原.語言和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26.
[5]吳希斌.大學校園流行語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5).
[6]王雪芹.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短信語言文化[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
[7]沈家煊主編.語言變異與變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0—235.
曾妮,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