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戰(zhàn)爭記憶的角度來探討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這位來自中國、以英文寫作聞名國際的小說家,在面對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時,如何藉由描寫美國傳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來重繪戰(zhàn)爭、重拾記憶,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這個歷史事件以及近代中國人的集體創(chuàng)傷,并且“把歷史升華成文學”。同時運用巴特勒的若干觀念,如生命的危脆(precariousness)、值得悲慟(grievability)以及自他之間的相關相倚(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來詮釋這部歷史小說。
關鍵詞:戰(zhàn)爭記憶;哈金;《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殺;魏特林;集體創(chuàng)傷;歷史小說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2)4-0005-11
我如何描繪這一切?唯有神才能訴說這個故事?!神R
戰(zhàn)爭要求作家以最好的技巧來召喚,尤其是出于他們對傷者與死者的責任。
——麥克羅林(Kate McLoughlin)
必須從具體的人與事出發(fā),才能真正超越時間、歷史。——哈金
2010年1月27日,也就是《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的英文版與中文簡體字版問世前的一年八個月,哈金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發(fā)表演講《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故事》,其中談到自己如何嘗試在兩部歷史小說里──2004年出版的《戰(zhàn)廢品》(War Trash)以及正在修訂中的《南京安魂曲》——結(jié)合個人與集體,運用許多難忘的細節(jié),來描繪像朝鮮戰(zhàn)爭和南京大屠殺這樣巨大的歷史事件。他坦承在這兩部長篇歷史小說的撰寫過程中,遭遇到的重大難題之一就是要找到一位恰切的敘事者,此人既能貼近這些歷史事件,觀察其中眾多細節(jié),又能出入于不同地方,提供更周全的景象,呈現(xiàn)時代的氛圍。在《戰(zhàn)廢品》中,出自作者擬想的敘述者俞元,是朝鮮戰(zhàn)爭時的一名中國軍人,遭到美軍俘虜,后來在戰(zhàn)俘營擔任中英口譯員。全書透過俞元的觀點提供讀者眾多細節(jié),賦予他們一個觀看朝鮮戰(zhàn)爭的特別角度,以及戰(zhàn)爭對于俞元這個“戰(zhàn)廢品”的摧殘。
相形之下,南京大屠殺復雜得多,不僅因為南京在淪入日本皇軍之手后遭到荼毒的平民百姓數(shù)目驚人,也因為世人,特別是日本政府,漠視甚至否認那段悲慘的歷史。比方說,就戰(zhàn)爭文學而言,《劍橋戰(zhàn)爭書寫伴讀》(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ar Writing)對南京大屠殺只字未提,而《劍橋二戰(zhàn)文學伴讀》(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World War II)只在年表中列入南京大屠殺(xiii),書中各章并未進一步探討。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Susan Sontag,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書中提到“日軍在中國的屠殺,特別是在1937年12月屠殺了將近四十萬人,強暴了八萬人,也就是所謂的南京大屠殺”,是“很少人有心去重拾的記憶”(76)。①七十多年來日本政府不斷否認那場浩劫,經(jīng)常被拿來對比德國政府對于猶太大屠殺的態(tài)度,高下立判。拉薩爾(Aaron Lazare)在《論道歉》(On Apology)一書中就寫道:“日本和德國不同,一直不愿對二戰(zhàn)之前和二戰(zhàn)期間其軍隊所犯下的各種戰(zhàn)爭暴行道歉。這些包括了南京大屠殺,突襲珍珠港,對西方國家戰(zhàn)俘不必要的暴虐,以及強征亞洲國家的婦女充當慰安婦”(199)。②其實,這種態(tài)度也傷害了日本本身,因為日本不但過去錯失、而且現(xiàn)在依然錯失“重新定義自己身為全球社群一員的機會”——此處借用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另一個場合的觀察(Butler, Precarious xi)。
然而,如果所犯下的罪行及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未曾充分面對、承認并適當處理,就不可能擱置過去,遑論期盼更和平與和諧的未來。那也就是為什么張純?nèi)纾↖ris Chang)將其名著《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的副標題特意取為“二戰(zhàn)中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不只因為日本政府無情地否認那個血淋淋的事件,而且全世界似乎也遺忘了那樁慘絕人寰的悲劇。③南非大主教圖圖(Desmond M. Tutu)在《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中的見證》(The Rape of Nanking: An Undeniable History in Photographs)一書《前言》寫道:“隱瞞1937至1938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暴行,無視歷史真相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犯罪,至少是對后世心靈的嚴重損害”(ix/x)。對圖圖這樣的自由斗士而言,“我們決不應回避往日的邪惡,無論它們是如何的恐怖。如果我們試圖忘卻,企圖相信人的本性從來都是善良的,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為自己的健忘癥而痛悔莫及,因為邪惡的過去是陰魂不散的”(ix/x)。④
果真如此,那么像哈金這樣來自中國,以英文寫作聞名美國甚至國際文壇的小說家,要如何來面對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要如何來書寫這段七十年來被壓抑的歷史以及被遺忘的事件?要如何透過自己的敘事藝術來再現(xiàn)這些令人發(fā)指的暴行,為世人揭露這樁悲劇,并且借著重繪戰(zhàn)爭與重拾歷史,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這個歷史事件?或者,像薩依德(Edward W. Said)所強調(diào)的,他要如何來扮演“特殊的象征性角色……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見證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jīng)驗,藉此賦予那個經(jīng)驗一個公共屬性,永遠銘刻在全球論述的議程里”(127)?
哈金在繁體字版《南京安魂曲》的序言中宣稱,自己在嘗試再現(xiàn)南京大屠殺時,決定撰寫魏特林(Minnie Vautrin)⑤的故事,這個具有深意的選擇旨在把民族經(jīng)驗跟國際經(jīng)驗融合起來。中日戰(zhàn)爭時,魏特林是首都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代理校長,把學校改為難民營,庇護了一萬名婦孺,使他們免于日軍的蹂躪。在南京淪陷之后的那段混亂日子里,她的英勇行為拯救了許多生命。此外,她所寫日記、書信與其它文件,已成為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暴戾的戰(zhàn)爭之一的重要見證報告。張盈盈在為女兒張純?nèi)?007年于北京出版的《南京浩劫》“中文版序”中,清楚回憶了張純?nèi)缭谝敶髮W發(fā)現(xiàn)魏特林日記時的興奮之情:“記得有一天,純?nèi)缭谝敶髮W神學院圖書館查數(shù)據(jù)時,閱讀了魏特林女士的日記,感動得淚流不已,并立刻打電話給我們,她說魏特林日記中記載了許多感人的故事,證實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純?nèi)邕€告訴我們魏特林居然是生在伊利諾伊州,并在伊利諾伊州大學讀過書,與純?nèi)缡切S眩∷陔娫捴姓f得非常激動,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她那顫抖的聲音”。
《魏特林筆下南京的恐怖:日記與通信,1937~1938》(Terror 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1937-1938)的編者陸束屏(Suping Lu)也深深肯定魏特林的日記與其它文件的價值,對其重要性有如下的評論:“若不是魏特林留下這些豐富的文字紀錄,包括逐日的日記,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和她的人生故事就會淡入歷史,為人所遺忘。她的日記提醒我們她所過的那種非凡的生活,并提供我們第一手的見證,描述在一個狂飆且充滿挑戰(zhàn)的年代中的那些事故與事件,而那個年代對于今天的世代而言似已如此遙遠”(xxviii)。⑥
張純?nèi)缧r候就聽父母談論南京大屠殺,后來決定以此寫一本書。她在《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段寫道:“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自相殘害的例子不勝枚舉,令人嘆息。但是,如果這類殘害也有程度之分的說法成立的話,那么,在世界歷史中很少有暴行在慘烈度和規(guī)模上能與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在南京的暴行相提并論”。⑦她謙卑地說,此書只是“對日本人在南京所犯下的殘忍和野蠻罪行的一個簡單的摘要”,其目的“是要了解該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訓,警示后人”。《南京浩劫》這本書的確吸引了許多讀者的注意,包括了華美作家林永得(Wing Tek Lum)和哈金。林永得是夏威夷的第三代華裔美國詩人,在1997年讀到日軍所犯的罪行后義憤填膺,迄今針對這個主題寫了大約八十首詩作。哈金也坦承,張純?nèi)绲摹赌暇┖平佟放c魏特林的日記是他所讀到有關那個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和文件。⑧哈金在繁體字版的序中說,“真正開始對這件事了解是在張純?nèi)绲摹赌暇┐笸罋ⅰ烦霭嬷蟆薄?/p>
哈金在臺灣中央研究院演講時,哀嘆以猶太大屠殺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相對的,有關中國歷史上重要事件的文學作品卻很少。他批評中國對于過去的態(tài)度:“我覺得中國有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沒有出色的歷史小說,好像作家很多事情都沒做?!本退裕爸腥A民族是很健忘的民族,政府也鼓勵遺忘過去,要人民向前看?!比欢?,對他來講,“南京大屠殺是個很重要的事件,好像是塊新地方,但是怎么寫呢?”(《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故事》,11)。幾經(jīng)尋思,他決定寫自己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并命名為《南京安魂曲》。
講求創(chuàng)新的哈金一如往常,每部長篇小說都采取新技巧,這次則是借著集中于魏特林這位美國基督教女傳教士暨教育家來寫歷史小說。他約略談到紀律與堅忍的重要,以及書寫與重寫的必要,以便“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但這需要大量的工作?!贝送?,他提到當時必須克服的兩個技術問題。第一個難題就是“找出真正的細節(jié),……是要有因果的,把這細節(jié)放進去,讓它和場景結(jié)合得恰到好處。所以這需要很好的敘事功力。”第二個更困難的工作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心靈”。他透露一直修改到第三十二遍才終于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在繁體字版的《南京安魂曲》序言中,他更明確地指出,解決之道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中國女性角色高安玲作為敘事者。在那之后,他又修訂了大約十幾遍,也就是說,全稿修改了四十幾遍。
若說張純?nèi)缫鈭D從史家的角度出發(fā),以她所發(fā)現(xiàn)的文獻讓人注意到南京發(fā)生的“被遺忘的大屠殺”,那么哈金就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出發(fā),以小說再現(xiàn)這個被忽略的悲劇,就某個意義而言,也是“被壓抑者的返回”(“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因此,哈金創(chuàng)作《南京安魂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反抗失憶與不公不義?!稇?zhàn)廢品》和《南京安魂曲》與哈金其它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運用了許多歷史材料。然而,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想象力,把這些轉(zhuǎn)化為文學藝術。
換言之,哈金認為要寫出好的歷史小說,作家必須善用想象力,使真實的細節(jié)發(fā)揮作用,使所敘述的史實足以取信并感動人,藉此產(chǎn)生一部獨特的藝術品。這些史實一方面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是他必須超越的對象,以產(chǎn)生具有新視野的文學作品,而不只是鋪陳歷史資料。哈金在書末的《作者手記》中宣稱:“本書的故事是虛構的”,接著列出他所參考的文獻史料。對于作家哈金而言,重大的挑戰(zhàn)就在于尋求適當?shù)脑佻F(xiàn)方式,以期“把歷史升華成文學”(《哈金專訪》)。
《南京安魂曲》分為四部(首都淪陷、慈悲女神、諸種瘋狂、此恨綿綿)與尾聲。這四部根據(jù)的是魏特林日記中的許多史實,涵蓋的時間從1937年11月下旬到1940年4月,描寫的內(nèi)容包括:日軍入侵南京之前的情況;日軍占領南京之后,魏特林把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改為臨時難民營來保護一萬名婦孺;兇殘的日本皇軍所犯下的暴行;魏特林如何與其他外國人和當?shù)厝撕献?,努力協(xié)助并保護校園里的難民;創(chuàng)校校長返回學校之后的校園政治;以及魏特林返回美國就醫(yī),希望從身心俱疲與憂郁中康復。前四部共占五十章。尾聲只有簡短的兩章:前一章以書信體呈現(xiàn)魏特林在美國的最后那段日子、自殺與葬禮;末章簡要描述了二戰(zhàn)之后在東京的戰(zhàn)犯審判,二十五名日本主要戰(zhàn)犯中只有七名判處死刑。此外,也訴說了高安玲一家的遭遇,包括她與日本媳婦和孫子在東京兩次的短暫會面。
為了寫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哈金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完整的電子版《明妮·魏特林日記》(Minnie Vautrin''s Diary, 1937-1940),以及在美國與中國出版的中英文字及圖片數(shù)據(jù)。⑨然而,面對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傷痛記憶與集體創(chuàng)傷,小說家的挑戰(zhàn)是要提供一個動人且可信的再現(xiàn),其中既充滿了特定人物與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也要盡可能地涵蓋這場歷史悲劇。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哈金創(chuàng)造了高安玲這個中國女性角色作為敘事者。此人在公務上是魏特林處理校務與救濟難民的得力幫手,在私誼上則是她的知己。讀者就是透過高安玲的雙眼看到南京陷入日本皇軍之手前后發(fā)生在魏特林周遭的事件。
由于敘述者高安玲“作為幫助明妮·魏特林管理金陵難民營的中國女人,也出了點名”(297/293),而且跟隨她到南京各處,因此能就近觀察并詳細描述這位代理校長的許多活動,必要時也可提供一些評論。藉由她的敘事視點,讀者看到魏特林所涉入的險境,需要多大勇氣來面對禽獸不如的日本士兵,如何仔細估算手邊資源以照應校園里的眾多難民,需要如何的外交手腕來與其他具有人道精神的外國人合作,并且和日本外交官、基督徒協(xié)商等等。此外,高安玲的職位也能協(xié)助處理校園里的多項事務,包括竭力維持家庭手工藝學校與工讀的安排。高安玲既是華人“領班的”(具體辦事的)(219,248/219,245),也是魏特林的心腹,能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秘密(包括她的兒子浩文在日本當醫(yī)科學生時娶了日本女子,生下一個兒子,后來被日軍強征入伍,先在蘇州城外一家野戰(zhàn)醫(yī)院當助理醫(yī)師,最后在洛陽被中國游擊隊當成漢奸刺殺)。然而,高安玲自知無法調(diào)和魏特林與學院創(chuàng)辦人老校長丹尼森夫人(Mrs. Dennison)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因為她很可能輕易就遭解雇。
簡言之,哈金借著塑造高安玲這個敘事者,不僅生動描繪了南京淪陷后魏特林英勇度過的一些難關,也呈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那種難以承受的重擔,以致這位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的“女菩薩/慈悲女神/慈悲女菩薩”(“Goddess of Mercy,”140/136,141/138,187/187,188/187,214/214,216/216,264/262,271/269,283/280)精神嚴重受創(chuàng),不得不返回美國接受治療,最終自殺身亡。就技術層面而言,哈金在繁體字版序言坦承,創(chuàng)造出高安玲可以提供一個中國人的角度與中國家庭的故事,“因為中國人是真正的受害者,必須在他們的故事和明妮的故事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才是負責的態(tài)度”。而且,在南京淪陷至魏特林身亡之間還有幾年較為平淡的歲月,在不愿捏造有關魏特林的故事的情況下,“可以用敘述人高安玲一家人的故事來幫助小說維持敘述的沖動力,直到明妮最后的結(jié)局”。
身為魏特林的得力助手,高安玲不是目睹、就是耳聞日本軍人在校園以及南京所犯下的許多暴行,尤其是在淪陷最初幾星期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兇殘行為。底下雖然只是《南京安魂曲》提到的兩個數(shù)字,但見微知著,透露出日軍酷行的可怕程度。在魏特林的指示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大劉負責登記難民失蹤的家人,結(jié)果在一個星期內(nèi)就有“四百多例——共有七百二十三名男子和男孩被日本兵抓走,多數(shù)發(fā)生在十二月中旬”,也就是緊接在日本占領之后。這些多為平民百姓,“其中,有三百九十人是買賣人;一百二十三人是農(nóng)民、苦力和園?。灰话倬攀耸鞘炙嚾?、裁縫、木匠、石匠、編織匠和廚師;七人是警察;一人是救火員。還有九名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少年”(94/91)。更驚人的數(shù)字來自當?shù)氐拇壬平M織。紅十字會的道德社“從一月中旬到三月末……一共掩埋了三萬兩千一百零四具尸體,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平民”(129/126)。另一個慈善組織崇善堂“到四月初為止……在城里和郊區(qū)一共掩埋了六萬具尸體,其中百分之二十是婦女和兒童”(129/126)。仿佛這些還不夠駭人,敘事者更提到,“每個星期都有新的千人冢出現(xiàn)”(129-30/126),而且“迄今為止,最大的墳墓是長江,日本人往長江里丟進了成千上萬的尸體”(130/126)。這些慘絕人寰的悲劇都以平鋪直敘的手法來陳述,印證了費斯克(Courtney Fiske)對于哈金的風格之觀察:“哈金的散文簡約、無華,不讓人注意到文字本身。……他用字精簡,讓人覺得幾乎是實用的:他關切的是精確、誠實與直接描述?!?/p>
上述的數(shù)字實在驚人,但它們意味著什么?巴特勒有關“數(shù)字”的說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她在《戰(zhàn)爭的框架:生命何時值得哀慟?》(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一書中說:“數(shù)目是來框架戰(zhàn)爭損失的一個方式,但這并不表示我們知道該不該、何時、或如何計算數(shù)字?!彪m然“我們也許知道如何計算”,但這有別于“設想出一條生命如何、該不該計算”(xx)?!赌暇┌不昵飞婕皫讉€問題,第一個就是如何計算。由于許多人喪命于日本皇軍手下,很難就南京大屠殺的受難者提出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這也是數(shù)十年來中日之間的爭論點。
以下僅舉出哈金使用的一個生動的細節(jié)。魏特林和高安玲有一次外出,來到一座小山谷中“方圓十多畝”的水塘。水塘周圍和水塘里有許多具尸體,“盡管才下過雨,一道小溪沖進來”,但尸體流出的血依然把塘里的水都染紅了,高安玲立刻知道這是一個刑場。魏特林建議說:“我們應該數(shù)一數(shù),這里被殺了多少人?!眱扇藬?shù)了之后,總共發(fā)現(xiàn)“一百四十二具尸體。其中有三十八名婦女,十二個孩子?!倍八锟赡苓€有更多尸首,但是塘水太混濁了,看不清楚?!狈路疬@還不夠恐怖似的,高安玲加道:如今到處都是殺人刑場。相比之下這里算不了什么(96/93-94)。然而,無法有個精確的數(shù)字,并不表示就不該找出誰該為這些罪行負責。
再者,“生命該不該計算?如何計算?”(Butler, Frames xx),這個問題比表面上看來更為復雜?!赌暇┌不昵芬员卷槪˙an)這個男孩的故事開場,魏特林派他去向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10/8)拉貝(John Rabe)以及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部(Safety Zone Committee)的委員報告日軍“進咱們難民營隨便逮人的情況”(3/2)。但這個訊息從來沒傳到,因為傳信人在路上被日本兵押走了。
不同于其他被拘留、刑囚、甚至殺害的被俘者,本順很幸運地在幾天后獲釋,回到學院。敘事者以及讀者透過本順的口述得知他所經(jīng)歷的恐怖之旅。他說了一整個晚上,最后這樣結(jié)束了他這段驚人的冒險:“天哪,人命突然之間就變得不值錢了,死尸到處都是,有些尸體的肚子被切開,腸子都流了出來,有的被汽油燒得半焦”(6/5;黑體字為筆者所強調(diào))。換言之,當人變成殺人機器時,受害者的生命就不再被當作生命。另一方面,這些暴行也玷污了日軍的名聲,與一般人印象中謙恭有禮的日本民族有如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這些兇狠殘暴剝奪了施暴者的人性,使他們淪為野獸。
每條生命都算數(shù)
然而,一如《南京安魂曲》所強力展現(xiàn)的,從個人層面來看,一條人命就是一條人命。那也就是為什么盡管人生非常痛苦,很多人仍然掙扎著活下去;那也就是為什么許多人面對心愛的人逝去覺得備受打擊;那也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尤其是當時居住在南京的許多外國人,挺身而出救助這些受苦的中國人,甚至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書中最動人的故事之一就是安玲的兒子浩文,他赴日本接受醫(yī)學教育,在當?shù)厝⑷毡九佑訛槠蓿⑸聝鹤影⒄?,卻被迫加入日本陸軍,在駐軍中國時回家探望母親,最后被中國游擊隊當成“走狗”、“二鬼子”(148/145)刺殺。
自從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家人非常擔心他的安危。當他擔任日軍隨軍醫(yī)師,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返鄉(xiāng)探望家人時,安玲起初拒絕接受兒子贈送的金手鐲,因為她懷疑那很可能是得自中國的受難者。直到浩文向母親保證是別人送他的,而不是向自己同胞搶來的,安玲終于勉強接受,并提醒兒子要記住自己基督徒的身份(173-75/173-75)。但當安玲接到兒子死訊時,只能和女兒在家里把窗簾拉下暗自哭泣,惟恐周遭人發(fā)現(xiàn)她們的秘密,不僅讓家庭蒙羞,而且可能招致危險。此處形象描述了對心愛家人喪命的心情。總之,就個人層次而言,每條生命都算數(shù)。
一條生命不只是一條生命
吊詭的是,有時一條生命不只是一條生命。魏特林和安玲盡力保護蜂擁進入他們校園的一萬名難民,而在正常情況下該處頂多只能容納兩千七百人。除了要照料這些人飲食起居,還要協(xié)尋他們失蹤的家人,減輕他們的肉身之苦與心靈創(chuàng)傷。而魏特林和安玲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可能會有難民在校園里殺害日本人以茲報復。幸好這種事并沒有發(fā)生,讓她們松了一口氣。否則日軍就有借口掃蕩校園,摧毀他們庇護眾多婦孺的努力。這些大都為無名的受害者所遭受的暴行,以及“誰的生命算數(shù)?”或“誰的生命更有價值?”這類問題,連接到巴特勒討論的兩個重要議題:人命的危脆以及值得悲慟(the precariousness of human life and grievability)。巴特勒承認脆弱(vulnerability)是人類的普遍現(xiàn)象,也承認自他之間的相關相倚(the 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elf and other),這些看法允許我們更深入地審視所犯下的那些罪行(Precarious xii-xiii, 28-31)。
悲慟是一種強烈且特殊的回憶方式,卻往往也是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里所欠缺的。在先前提到的場景中,魏特林和高安玲計算池塘里和周圍的尸體之后,底下的對話觸及了回憶、遺忘、歷史和記憶等議題:
“這里應該立一個紀念碑?!泵髂菡f。
“如今到處都是殺人刑場。相比之下這里算不了什么?!蔽掖鸬?。
“不管怎么樣,這里應該被記住?!?/p>
“人們通常都是很健忘的。我想那是生存下去的辦法吧?!?/p>
我倆陷入沉默。然后她又說:“歷史應該被如實記錄下來,這樣的記載才不容置疑、不容爭辯?!?/p>
我沒有回答,知道在她內(nèi)心里,對中國式健忘十分憤慨。這種健忘是基于相信世上萬物最終都沒什么要緊,因為所有一切最終都會灰飛煙滅——就連記憶也是會逐漸消失的。這樣一種見解也許很明智深刻,可人們也可以認為,中國人似乎用健忘作為逃避責任、逃避沖突的一種借口。(96-97/94)
安玲繼續(xù)思量道家可能的影響,以及道家與強調(diào)“秩序、個人責任,以及勤勉”的儒家之差異。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所謂的三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在魏特林眼中都是“異教”,而魏特林告訴高安玲,“這個國家需要的是基督教”(97/94)。這個看法是身為基督徒的高安玲馬上能夠接受的。
這里無意談論不同宗教的高下,或當時中國最需要何種宗教。然而遺忘或健忘這個議題是哈金在中研院演講以及他在繁體字版序言中所提到的:“中華民族是個健忘的民族,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文學中都未有相應的表達。日本人則不然,挨了兩顆原子彈,隨后就出現(xiàn)了《黑雨》之類的文學作品,使他們得到世界的同情”(2)。因此,哈金有意寫出一部相應于南京大屠殺的作品,來對抗失憶與健忘。進言之,他的寫作也是一個承認和反抗之舉:一方面承認并正視那個慘劇,另一方面則反抗“對于損失的虛化(the derealization of loss)——對于人類痛苦和死亡的感覺遲鈍”,因為這些會進一步導致“去人性化”(Butler, Precarious 148)。
誰的安魂曲?
然而這里出現(xiàn)兩個問題:為何是“安魂曲”?誰的安魂曲?更精確地說,為什么這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特別是以魏特林這位有“女菩薩”之稱,獲得“采玉勛章(中華民國政府頒給外國人的最高榮譽)”(255/252)的基督徒女主角的作品,會以“安魂曲”命名?其實,答案多少就隱含在問題里。
如前所述,對于作家哈金而言,寫作就是為了反抗失憶、健忘、不公不義,而當前這個例子就是以藝術的方式重新召回戰(zhàn)爭記憶。在南京大屠殺這個例子中,雖然以中文收錄、翻譯、出版了許多歷史文獻,卻不見能與有關原子彈苦難的日本文學相比擬的作品,遑論有關二戰(zhàn)期間猶太人苦難的汗牛充棟的大屠殺文學。有鑒于“南京大屠殺文學”之匱乏,具有雙語文、雙文化背景的哈金寫出了《南京安魂曲》,作為他的文學介入。他的努力及其意義等同于拉卡帕拉(Dominick LaCapra)所謂的“書寫創(chuàng)傷”(“writing trauma”):“這包含了在分析過去和‘賦予過去聲音之中,演出、重訂并(就某種程度而言)解決的過程;這些過程與創(chuàng)傷的‘經(jīng)驗調(diào)和,限制事件以及事件的病征效應,而這些效應以不同的組合與混雜的形式得以抒發(fā)”(LaCapra 186)。借著書寫《南京安魂曲》,哈金努力把聲音賦予原先無聲無息、被遺忘的受害人,并且希望“這些靈魂得以安息”。⑩而這也是身為作家的哈金,為弱勢者發(fā)聲的長久以來的人道關懷。
魏特林的安魂曲
就個人層面而言,這也是魏特林的安魂曲。國民政府頒給她采玉勛章,“表彰她拯救了上萬名南京市民的生命”(254/252),這個數(shù)目遠高于二戰(zhàn)期間自納粹魔掌中營救出一千多名猶太人的辛德勒(Oskar Schindler)。然而,辛德勒的事跡因為澳洲小說家肯尼利(Thomas Keneally)布克獎之作《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 1982),以及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奧斯卡獎之作《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而傳揚全球。相形之下,魏特林的義行卻被埋沒,只有少數(shù)歷史學家知道。雖然張純?nèi)缭跁袑懙轿禾亓?,但直?006年魏特林的日記被譯為中文出版之后,華文世界的讀者才有機會一窺這位美國女傳教士的英勇事跡。另一方面,魏特林也為她的教會與美國人所遺忘,因為她自殺身亡,而這是教會所不允許的罪行。在《南京安魂曲》的尾聲中,魏特林的人生最后一段路是透過艾麗斯寫給敘事者轉(zhuǎn)交的報告中所間接呈現(xiàn)的。{11}
魏特林深受憂郁癥之苦,于1941年5月14日自殺,“自她離開南京整整一年”(Zhang Kaiyuan, 330),而兩天后她在美國印地安那波里斯的葬禮,只有六個人參加(294/291)。這與有眾多中、外人士出席在南京石鼓路大教堂為修女莫妮卡·巴克利(Monica Buckley)所舉行的追思禮拜,形成強烈的對比(272-74/269-71)。南京大學歷史教授兼?zhèn)鹘淌可獱枺⊿earle Bates)以“基督徒在戰(zhàn)爭時期的職責”為布道詞,一方面譴責戰(zhàn)爭是“我們?nèi)祟惸墚a(chǎn)生出的最具毀滅性的東西,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全力防止戰(zhàn)爭”;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抵抗侵略者的“正義戰(zhàn)爭”(274/270-71)之必要。他如此結(jié)束他的布道詞:“真正的基督教徒,應該置身于人道和無視一切的暴力之間”(274/271)。除了瑟爾的布道詞之外,牧師丹尼爾·柯克(Daniel Kirk)所朗誦的《圣經(jīng)·詩篇》第二十三篇,也讓魏特林重新體悟到這首詩篇的莊嚴、寧靜與崇高(272/269)。就像敘事者所描述的:“葬禮過后,明妮說希望自己死的時候,也能享有類似的儀式。它充滿了溫暖和莊嚴,仿佛我們剛剛聚首于莫妮卡的葬禮,是為了祝福她靈魂升天。那位故去的女人,現(xiàn)在一定安寧了”(274/271)。然而,魏特林卻是孤獨而終,未曾得到應有的追思與哀榮。
在魏特林心中,“金陵學院已經(jīng)成了她的家,中國已經(jīng)成了她的第二故鄉(xiāng)”(235/233)。雖然她是南京成千上萬難民眼中的女菩薩,然而卻晚景凄涼,身后為中美人士遺忘數(shù)十年。哈金對此雙重遺忘耿耿于懷,藉由以魏特林作為長篇小說的主角,為這位英勇的傳教士暨教育者譜出安魂曲,希望藉由文學作品的銘刻與再現(xiàn),讓魏特林能像巴克利一樣,“現(xiàn)在一定安寧了”(274/271)。
哈金的安魂曲
進言之,這部長篇小說也是哈金的安魂曲。數(shù)十年來南京大屠殺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集體創(chuàng)傷。正如創(chuàng)傷專家拉卡帕拉和卡魯思(Cathy Caruth)告訴我們的,創(chuàng)傷的特色是延遲和無法理解(belatedness and incomprehensibility〔LaCapra 41;Caruth 92〕)。歷史文獻提醒人們有關南京大屠殺這個創(chuàng)傷,然而卻歷經(jīng)幾十年才醞釀出一部眾所矚目的文學作品,這些由美國、中國大陸和臺灣媒體對于《南京安魂曲》的熱烈回響便可看出。
必須指出的是,寫出這部長篇小說與作者的中國及華美背景有關。哈金在繁體字版的序言劈頭指出:“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起南京大屠殺,但對其中的來龍去脈和具體情況并不清楚?!钡故莵淼矫绹?,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華人每年都要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我和太太也參加過數(shù)次集會”。當張純?nèi)绲摹赌暇┐笸罋ⅰ酚?997年出版時,對哈金的太太卞莉薩沖擊很大,因為她的故鄉(xiāng)距離南京不遠。哈金也是從這本歷史書中首次知道魏特林和她的善行,因此決定寫一部關于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災難與集體創(chuàng)傷的長篇小說,為魏特林及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伸張正義,并且認為如果寫得好的話,可以“把民族經(jīng)驗跟國際經(jīng)驗融合起來”。
哈金在繁體字版的序言中承認:寫這本書對他來說已經(jīng)成了“心病”。但是他“一路做下去,改到第三十二遍時已經(jīng)做到了極致,不過故事仍不成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但整體依舊松散”。他向中文讀者坦承,在三年的寫作過程中,曾經(jīng)兩度擱筆,多次哭泣,有一回甚至夢到太太生了一個女嬰,孩子的臉就是魏特林的臉。他認為那是個“啟示”,因而決定“這部小說死活也得寫出來?!睂鸲?,寫《南京安魂曲》是“我個人的戰(zhàn)爭,在紙上的戰(zhàn)爭?!毙≌f出版之后,他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盡心盡力了,能做的都做了”。而對任何一位作家來說,盡心盡力完成了一部作品,的確稱得上是安魂曲。
眾人的安魂曲
最后,這也是更多人的安魂曲。余華為簡體字版《南京安魂曲》所寫的序言就名為“我們的安魂曲”。他同時指出,作者所試著表達的是:“讓我們面對歷史的創(chuàng)傷,在追思和慰靈的小路上無聲地行走。從這個意義上說,哈金寫下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也寫下了我們共同的安魂曲”。這里所謂的“我們”似乎不僅限于中國人。前文提到巴特勒有關人類的脆弱以及彼此相依的關系之論點。{12}因此,對于凡是愿意承認并正視他人痛苦的人而言,包括此處特指的南京大屠殺,此書都是他們的安魂曲。原因在于:若是沒有適當?shù)某姓J、再現(xiàn)與和解,任何靈魂都無法安息。
圖圖也對南京大屠殺表達了相同的見解。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分享他在南非的寶貴經(jīng)驗:“為促使作惡者認罪并尋求和解,有必要使人們了解發(fā)生在南京的事實真相。我們只能原諒我們所了解的事物,而沒有原諒的和解是不可能的”(ix-x)。不過先決條件就是真正的認錯與誠摯的道歉。{13}唯有透過原諒與和解,才能把過去放下。就這個意義而言,《南京安魂曲》提供了世人再次體認南京大屠殺的機會,并且尋求某種了解與和解。
因此,在撰寫《南京安魂曲》時,哈金至少嘗試著同時完成四件事:(一)書寫南京大屠殺這個舊有的創(chuàng)傷,以哀悼、再現(xiàn)、記憶其中的受害者;(二)為長久遭到雙重遺忘的南京“女菩薩”魏特林重拾記憶,讓世人注意到她的義行;(三)治療作者個人的“心病”,讓自己能夠安心;(四)讓世人得以再度面對人類歷史上那個悲慘事件,并尋求可能的解決之道。藉由《南京安魂曲》英文版的問世,以及中文簡體字版與繁體字版在華文世界的出版,哈金使得魏特林栩栩如生,而此人所代表的正是金陵校訓“厚生”(140/137)、“基督徒在戰(zhàn)爭時期的職責”(274/270),以及民胞物與的精神。哈金透過他的寫作,展現(xiàn)了他的義憤,并藉由文學努力尋求再現(xiàn)那些“無法命名與無法哀慟的”(“unnameable and ungrievable”〔Butler, Precarious 150〕)受難者。換言之,哈金藉由“考慮并留意他人的苦難”,透過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再現(xiàn)強力介入,并尋求“在倫理上有所響應”(Butler, Frames 63)。
哈金在中央研究院的演講中,提到艾略特(T. S. Eliot)的名詩《四個四重奏》中的一句:“唯有通過時間,才能超越時間”(“Only through time, time is conquered.”),并且把它轉(zhuǎn)化為:“必須從具體的人與事出發(fā),才能真正超越時間、歷史”(《歷》,6)。就南京大屠殺而言,許多受難者在歷史上依然無名無姓,而整個悲劇七十年來也未得到世人應有的重視。哈金的長篇小說以大量史實為基礎(尤其是有關魏特林的史實),從眾多文件和當事人(包括日本士兵)的目擊報告來抽取細節(jié),透過不斷地書寫與重寫,為讀者提供一幅具體的圖像。最后的成果《南京安魂曲》就是透過文學來再現(xiàn)具體的人與事(其中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賦予這些人與事生命,將南京大屠殺刻畫在讀者心中,重拾記憶,藉此“超越了時間”(《歷》,6),“把歷史升華成文學”(《哈金專訪》)。
*本文改寫自“Reinscribing War, Reclaiming Memories-Reading Ha Jins Nanjing Requiem”,宣讀于2011年12月9日至10日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舉行之War Memori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British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謹此感謝李有成教授邀稿。英文精簡版“‘Sublimating History into Literature-Reading Ha Jins Nanjing Requiem”將刊登于Amerasia Journal.38:2(Summer 2012)。
引用書目
中文
卜正民(Timothy Brook)(編)?!赌暇┐笸罋⑹妨闲戮帯罚―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jing)。王了因、陳廣恩等譯,方駿審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布魯瑪(Ian Buruma)。《罪惡的代價:德國與日本的戰(zhàn)爭記憶》(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林錚■譯。臺北:博雅書屋2010年版。
余華:《我們的安魂曲》,《南京安魂曲》,江蘇文藝2011年版,第1-4頁。
哈金:《南京安魂曲》簡體字版,季思聰譯,江蘇文藝2011年版。
《南京安魂曲》繁體字版,季思聰譯,臺北:時報文化2011年版。
《哈金專訪:〈南京安魂曲〉,勿忘歷史》,河西主訪,2011年10月31日。2011年11月15日檢索?!磆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1031/4781095.html〉。
《歷史事件中的個人故事》,2010年1月27日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演講??怯凇端枷搿?6(2010年):1-24。
張盈盈,中文版序,《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張純?nèi)缰?,楊夏鳴譯。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
張純?nèi)纾骸赌暇┖平伲罕贿z忘的大屠殺》,楊夏鳴譯。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
《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蕭富元譯,臺北:天下文化1997年版。
張連紅,本冊說明,《魏特琳日記》,魏特琳著。
單德興:《文史入詩—林永得的挪用與創(chuàng)新》,《蕉風》505(2012年):129-134;《詩歌. 歷史. 正義:林永得訪談錄》,《蕉風》504(2011年):31-37。
魏特林,《魏特林日記》,張連紅、楊夏鳴、王衛(wèi)星編譯。《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4冊。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英文
Brook, Timothy, ed. D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king.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 1999.
Buruma, Ian.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New York: Plume, 1995.
Butler, Judith.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10.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4.
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P, 1996.
Chang, Iris(張純?nèi)纾?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Fiske, Courtney.“An American in China.”Rev. of Nanjing Requiem, by Ha Jin. Open Letters Monthly: An Ar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Retrieved 1 Dec. 2011, from 〈http://www.openlettersmonthly.com/an-american-in-china〉.
Hu, Hua-ling(胡華玲).American Goddess at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Courage of Minnie Vautrin.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P,2000.
Jin, Ha(哈金).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 Chicago and London: U of Chicago P, 1990.
-----.E-mail to the author. 1 Dec. 2011.
-----.Nanjing Requiem. New York: Pantheon, 2011.
-----.The Writer as Migrant. Chicago and London: U of Chicago P, 2008.
LaCapra, Dominick. 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P, 2001.
Lazare, Aaron. On Apolog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P, 2004.
Lu, Suping(陸束屏), ed. and intro. Terror 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1937-1938. Urbana and Chicago: U of Illinois P, 2008.
Lum, Wing Tek(林永得).E-mail to the author. 17 Dec.2009.
MacInnis, Donald.“Foreword.”In Zhang Kaiyuan, ed., Eyewitnesses to Massacre. ix-xi.
MacKay, Marina,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World War II.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P, 2009.
McLoughlin, Kat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ar Writing.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P, 2009.
Said, Edward W.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4.
Shi, Young(史詠),and James Yin (尹集鈞). The Rape of Nanking: An Undeniable History in Photographs(《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中的見證》).Ed. Ron Dorfman. Chicago: Innovative Publishing Group, 1997.
Sontag, Susan.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New York: Penguin, 2003.
Tutu, Desmond M.“Foreword.”In Shi and Yin, The Rape of Nanking. ix-x.
Zhang Kaiyuan (章開沅), ed. Eyewitnesses to Massacre: American Missionaries Bear Witness to Japanese Atrocities in Nanjing.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 2001.
① 麥克因尼斯(Donald MacInnis)在為章開沅編的《目擊大屠殺:美國傳教士見證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Zhang Kaiyuan, ed., Eyewitnesses to Massacre: American Missionaries Bear Witness to Japanese Atrocities in Nanjing)所寫的前言中提到,“遇害的軍人與非戰(zhàn)斗人員估計有二十六萬至三十五萬,高于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十四萬與七萬)總合。估計有兩萬至八萬名中國婦女遭到強暴,其中許多遇害”(ix-x)。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為自己編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D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jing)所寫的導言中也提到:“到底有多少民眾被殺、受傷、遭到強暴,至今仍眾說紛紜。各方都認可的確切數(shù)字,或許永遠都統(tǒng)計不出來。南京地方法院1946年4月完成的戰(zhàn)后調(diào)查,把死亡人數(shù)定為二十九萬五千五百二十五人。其中男性遇害者占百分之七十六,女性占百分之二十二,兒童占百分之二──兒童的死亡人數(shù)自然是最難以追蹤的,而且總是可悲地低估了”(2)。后者之中譯參考王了因、陳廣恩等譯,方駿審校之《南京大屠殺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惟依英文原書略有修訂。
② 有關德國與日本對二戰(zhàn)的不同記憶與態(tài)度,可參閱布魯瑪?shù)摹蹲飷旱拇鷥r:德國與日本的戰(zhàn)爭記憶》(Ian Buruma,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林錚譯(臺北:博雅書屋,2010)。
③ 此書繁體字版與英文版同在南京大屠殺六十周年出版,名為《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蕭富元譯(臺北:天下文化,1997),一個月內(nèi)便印行了三次;簡體字版出版于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名為《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楊夏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④ 此書為中英對照,前后二頁碼分別指涉原文與中譯。
⑤ Minnie Vautrin的中文姓名為“華群”,《南京安魂曲》中譯為“魏特林”,《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十四冊中譯為“魏特琳”。本文主要依照《南京安魂曲》的譯法。
⑥ 張連紅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14魏特琳日記》的《本冊說明》中,除了稱贊其日記的可讀性之外,也強調(diào)其作為歷史文件的重要性,以及作為記錄日軍暴行的強有力證據(jù)(未編頁碼)。
⑦ 此處兩個頁碼分別指涉英文本及楊夏鳴之中譯本。
⑧ 有關林永得《南京大屠殺詩抄》(The Nanjing Massacre: Poems, 暫譯)的初步探討,可參閱筆者《文史入詩—林永得的挪用與創(chuàng)新》(132-134),相關訪談,可參閱筆者的《詩歌.歷史.正義:林永得訪談錄》。林永得多年來大約閱讀了五十本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并在2009年12月17日致筆者的電子郵件中,列出其中主要的二十七本。哈金在《南京安魂曲》書末的《作者手記》中也列出了許多參考的中英文書籍與文獻。
⑨ 詳見《作者手記》(《南京安魂曲》,301-02/297-99,兩個頁碼分別指涉英文本及中文簡體字版)。對魏特林傳記感興趣者,可參閱胡華玲的《南京浩劫中的美國女神》(Hua-ling Hu, American Goddess at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Courage of Minnie Vautrin)。有關日本占領下魏特林早期的生活情況,《魏特林筆下南京的恐怖:日記與通信,1937-1938》提供了許多有用的信息。有興趣把魏特林放在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脈絡者,可參閱張純?nèi)绲摹赌暇┖平佟?,尤其?29-39頁(楊譯165-76頁)。有意知道魏特林與其它九位當時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的情況,可參閱章開沅編的《目擊大屠殺》(Zhang, Eyewitnesses),329-90頁。此外,史詠和尹集鈞合編的中英對照《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中的見證》收錄了許多令人發(fā)指的照片。
⑩ 哈金在第一本詩集《在無聲之間》(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 1990)的序言中,認為身為幸運者的自己,必須為歷史中的不幸者發(fā)言(2)。雖然后來他在評論集《在他鄉(xiāng)寫作》(The Writer as Migrant, 2008)的第一章“發(fā)言人與部族”中舍棄了這個自許的發(fā)言者的角色,但他這種充當無聲者的喉舌的人道關懷一直維持不變。
{11} 根據(jù)哈金于2011年12月1日致筆者的電子郵件,這些報告是哈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
{12} 值得一提的是,巴特勒這兩個論點讓人聯(lián)想到佛教的兩個重要觀念:無常與緣起。巴勒特的論證主要集中于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全球社群,因此她所指的主要是人命的危脆,以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更精確地說,美國與世界其它地方的相互依存。佛教的無常觀指的是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的過程中,無法長存;而緣起觀則指體悟到萬事萬物彼此相關,相依相存。
{13} 參閱拉薩爾《道歉與原諒》(“Apology and Forgiveness”),文收《論道歉》,第228-250頁。
(責任編輯: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