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堅 李一茗
摘要在愛情關系中,如何付出和索取才對自身和關系發(fā)展有利,這是愛情關系雙方和心理學家都想知道的問題。根據(jù)社會交換理論和相互依賴理論,情侶之間的付出和索取可以被稱之為愛情交換,已有大量研究探討了它的基本心理過程。近年來,心理學家提出新的理論,用以解釋愛情交換的復雜的心理機制。他們的觀點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所有這些理論和研究結果,為論述愛情交換的基本原則、特點以及影響因素提供了豐富證據(jù)。未來研究可以更多地關注愛情交換過程中情感的作用,以及自動化過程和有控制的過程。
關鍵詞愛情關系;心理衡平感:社會交換;相互依賴理論;相互回應
分類號B849:C91
人們總是把愛情和美好的品質聯(lián)系起來,比如關愛,無私,利他。在我們眼中,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愛的標志。但是,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角度來看,愛情關系中雙方的互動是持續(xù)進行的彼此獎賞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付出代價,得到回報。沒有這樣的彼此交換,愛情關系就不會存在。在本文中,將這種交換稱之為愛情交換,我們將從這一角度,探討愛情關系雙方的付出與索取行為。在社會交換理論和相互依賴理論等早期經(jīng)典理論的基礎上,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研究,探討有關愛情交換的基本心理過程,例如,成本和收益,心理衡平感對個體和關系的影響。近年來,心理學家進一步探索了相關的心理機制,描述了愛情交換過程中認知、情感、動機和行為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所有這些理論和研究成果,為我們論述情侶間的付出和索取提供了豐富的證據(jù)。
本文的目的是討論在愛情關系中,付出和索取的行為如何在保持或恢復心理衡平感的過程中發(fā)生。我們將回顧與愛情交換有關的重要理論,描述愛情交換的基本規(guī)則、特點和影響因素,最后,討論未來研究的方向。
1理論:交換和相互依賴
愛情交換,是指在愛情關系雙方之間進行的資源交換行為。一些理論從不同角度為愛情交換的心理機制做出了解釋,它們建構了愛情交換的理論框架,對愛情互動研究有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將介紹這些理論的主要觀點。
1.1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是個體施惠于他人,并期待從受惠者處得到回報的自發(fā)性活動(Blau,1964)。也就是說,個體付出成本,然后從他人處得到收益,用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目標。從表面上看,這一過程似乎與經(jīng)濟交換相似,但實際上,社會交換有自己的獨特特點。
社會交換中“未指定的義務”是社會交換與經(jīng)濟交換的主要差異(Blau,1964)。具體而言,經(jīng)濟交換的具體時間和交易量在合同中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在社會交換中,付出一方得到回報的時間和方式,并不是明確規(guī)定的,而是由受惠者決定的。原則上,付出與回報可以發(fā)生在不同時間,作為回報的資源的類型可以不同于之前的收益。但是,在現(xiàn)實中,人們對于泛泛之交通常喜歡即時交換同種資源。而對于生活中的親密他人,人們并不要求即時回報,而且很愿意用幫助的行為交換對方的積極情感或行為。
不能明確規(guī)定有關回報義務的具體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交換中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用于社會交換的資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一些學者認為,人際交換的資源可以分為六類:愛,地位,信息,金錢,貨物和服務(Foa,1971)。這些資源的價值取決于人際關系的類型、時機和情境。
1.2衡平理論
社會交換遵循怎樣的規(guī)則,交換的結果如何影響個體及其關系,這是衡平理論回答的問題。交換理論學家在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衡平理論(Adams,1965;Hatfield,Utne,&Traupmann,1979;Hatfield,Rapson,&Aumer-Ryan,2008),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當關系雙方的相對收益相等時,關系就是衡平的。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計算關系的衡平性。
OA-IA/|IA|=OB-IB/|IB|
O代表個體A和B的結果,用積極結果減去消極結果,得到每個個體的總結果。I是個體A和B的投入,|I|代表投入的絕對值。這里的投入是指個體對關系的貢獻,可以是資產(chǎn),例如美貌,財富;或者負債,例如不忠,懶惰。資產(chǎn)可以給個體帶來收益,負債則帶來成本。
在不衡平的關系中,個體會感到煩惱。當付出多于收獲時,他們會體驗到怨恨、生氣和難過;當付出少于收獲時,會感到內疚、羞愧和焦慮(Hatfield et al.,2008)。
個體通過恢復心理衡平感努力消除煩惱情緒。煩惱的情緒越強烈,個體恢復心理衡平感的動機越強。人們通常有三個選擇,第一,改變自己或者伴侶的相對收益,具體而言,可以調節(jié)自己的投入和結果,或者/以及伴侶的投入和結果;第二,改變自己對情境的知覺,讓自己確信不衡平的狀況是不存在的,通過認知手段恢復心理衡平感;第三,離開這段關系,徹底結束不衡平的狀況(Adams,1965;Hatfield et al.,2008)。
1.3相互依賴理論
與社會交換理論相比,相互依賴理論更適于解釋愛情交換,因為它聚焦于愛情關系的關鍵特征——相互依賴(Rusbult&van Lange,2003;Murray et al.,2009)。相互依賴是指,在特定關系中,人們通過某種方式影響或者控制彼此的結果。一般來說,個體的結果可能由自身控制,被對方控制,或者由雙方聯(lián)合控制(Kelley&Thibaut,1978;Rusbult&van Lange,2003)。在聯(lián)合控制的情況下,關系雙方合作還是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利益的一致性。在這里,“結果”一詞是指成本和收益,幸福感,滿足或者不滿足(Kelley&Thibaut,1978)。
根據(jù)關系中一方影響另一方的方式,可以判斷特定關系中依賴的水平和相互性。高水平的單向依賴與對方控制緊密相關,自身控制代表獨立性,而聯(lián)合控制意味著雙方需要并依賴彼此(Kelley&Thibaut,1978;Rusbult&van Lange,2003)。很明顯,依賴的水平和相互性決定著愛情關系中權力的分配。與最小利益原則(Sprecher,Schmeeckle,&Felmlee,2006)一致,個體越依賴于關系和伴侶,通??刂谱约汉桶閭H的結果的權力就越小,反之亦然。
權力差異使得社會交換中的剝削和利用成為可能。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權力較大的一方可能會提高自己的收益,忽視對方的結果。但是,由于“轉化過程”的存在,權力的不平衡并不總是會導致情侶間結果的不一致。在轉化過程中,個體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結果,還有伴侶的結果,之前的關系經(jīng)歷以及未來的關系互動。之后,個體會對采用哪種人際目標或是互動策略做出決策(Kelley&Thibaut,1978)。也就是說,在利益沖突
的情況下,個體可能會采取行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也可能會做出合作或者利他的目標轉化,和伴侶平分收益,或者讓伴侶收獲更多。個體如何做出這種轉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的情境,也反映出個體的價值觀,動機或者用于影響他人的策略。
1.4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
付出與索取,人們到底是如何權衡其中的利益得失?Murray等人做了很多研究,探索用以解釋利益沖突情境中情侶間互動的心理機制(Murray,et al.,2005;Murray,Griffin,Rose,&Bellavia,2006;Murray,Holmes,&Collins,2006;Murray,Derrick,Leder,&Holmes,2008;Murray&Holmes,2008;Murray&Holmes,2009)。他們提出了動機管理理論——一個相互回應的模型。根據(jù)這個模型,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個體需要平衡兩個目標,一個是與伴侶聯(lián)結的目標,另一個是保護自我利益的目標。為了做到這一點,個體會根據(jù)情境風險和對伴侶的信任,估計被伴侶接納的可能性。感覺自己與伴侶價值相當,是能被伴侶接納的重要標志,而預測到接納,會推動個體尋求與伴侶的聯(lián)結。然后,個體會通過給伴侶更多機會對自己做出回應,提高自己對關系的依賴,例如,向伴侶坦言自己的麻煩,要求支持。同時,個體會通過重視“高成本”的伴侶,增加對伴侶的付出,來證明自己的承諾是有理由的。也就是說,個體付出越多,越相信自己對伴侶的愛。相反,知覺到伴侶的拒絕,會促使個體提高伴侶對自己的依賴,減少自己對伴侶的依賴,從而實現(xiàn)保護自己的目標。
動機管理理論描述了信任和承諾相互協(xié)調的心理機制。這里的信任是指對伴侶回應自己需要的動機強度的期待。信任調節(jié)自我保護的動機。承諾代表對伴侶的要求做出回應的動機的強度,調節(jié)聯(lián)結動機。信任是承諾的前提條件。調節(jié)信任和承諾的心理機制由一系列內隱的程序規(guī)則組成,這些內隱程序規(guī)則在具體情境中自動被激活。然而,在有動機和能力的條件下,個體可以超越這些自動運作的規(guī)則,采取截然相反的行為方式。例如,啟動交換圖式會激活個體的交換焦慮,推動他們尋求自我保護的目標,但是,高自尊的個體認為伴侶是從心里被他們吸引,所以會改變自我保護的行為傾向,尋求與伴侶聯(lián)結的目標(Murray et al.,2009)。
1.5小結
社會交換理論,衡平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和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相互補充,為愛情交換研究構造了一個理論框架。具體而言,通過社會交換理論可以歸納出愛情交換的基本原則,例如,可交換資源形式的多樣化,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衡平理論提供了愛情交換的規(guī)則以及可能引發(fā)的情感和行為。而在相互依賴理論的指引下,我們可以深入研究愛情交換的心理機制和過程。例如,通過對相互依賴結構的分析,可以了解愛情關系雙方在關系中的地位以及權力的分配,這有助于理解個體付出與收獲行為背后可能的原因;“轉化過程”的提出,為研究愛情交換中具體的動機和行為指明了方向。最后,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描述了愛情交換中認知和行為相互影響的細節(jié),補充和豐富了已有理論。例如,有動機和能力的個體超越內隱程序規(guī)則的影響,改變行為傾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相互依賴理論的“轉化過程”。此外,動機管理理論強調雙方價值相當,因為這可以證明伴侶的愛和接納是有理由的。如果感到配不上伴侶,會向伴侶提供工具性支持。實際上,這就是個體增加對關系的投入,從而恢復心理衡平感的過程,這與衡平理論的觀點是一致的。
2愛情交換的基本原則和特點
研究表明,與其他人際關系相比,親密關系有更高水平的利他性(Maner&Gailliot,2007)。情侶之間有很強的情感依戀和許多共同利益。雖然雙方在很多方面有差異,但他們對彼此有很強的認同感和共鳴。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有深厚情感依戀的利益共同體,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會關心伴侶的利益,關系的利益,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象愛情關系這樣的利益共同體里,交換是怎樣運作的?根據(jù)衡平理論,不衡平的感覺會導致煩惱,人們會通過恢復衡平感消除煩惱(Hatfield et al.,2008)。具體來說,在愛情關系中,不衡平的狀況(付出大于收益或者付出小于收益)會推動人們改變自己或者伴侶的投入或結果。這樣,就出現(xiàn)了付出與索取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以與伴侶聯(lián)結或者自我保護為目標,通過目標的實現(xiàn)獲得暫時的心理衡平感,但是,當新的生活事件打破平衡,個體可能會進入新的交換過程。
2.1交換規(guī)則
交換規(guī)則與關系公平有關。過去幾十年,研究者做了很多研究探索衡平規(guī)則是否適用于愛情關系(Sprecher,2001;van Yperen&Buunk,1991)。他們發(fā)現(xiàn)情侶的確會根據(jù)衡平規(guī)則計算成本和收益,特別是在選擇配偶和關系解體的階段(Levinger,1979),而且,關系的衡平狀況和關系質量正相關(Davidson,Balswick,&Halverson,1983)。但是,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他們認為將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衡平理論的主要觀點,不適用于以愛為特征的愛情關系。因此,對于愛情交換,可能存在其他規(guī)則。一個是平等規(guī)則,是指不管情侶雙方對關系的貢獻有多大差異,都平等分配成本和收益。一些研究者認為,平等規(guī)則很適合愛情關系,因為它不會引發(fā)競爭或者施舍(Kidder,F(xiàn)agan,&Cohn,1981)。另一個是按需分配規(guī)則,顧名思義,這個規(guī)則要求情侶根據(jù)每個人的需要分配資源(Kidder et al.,1981)。第三個是共有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被稱為愛情交換最理想的交換規(guī)則,因為愛情關系是一種共有關系,關系中的個體積極回應彼此的需要,不考慮任何回報(Clark&Chrisman,1994)。
與衡平規(guī)則相比,上面提到的三個交換規(guī)則似乎更符合愛情關系的本質。但是,設想個體作為對關系貢獻較多的一方,仍平等分配資源,或者根據(jù)伴侶的需要,不考慮回報的付出,如果他/她一直這樣做,關系會如何發(fā)展?一開始,個體可能會因為滿足了伴侶而得到快樂,但是隨著付出的持續(xù)和增加,這種快樂越來越不能讓他/她覺得滿足。Lemay和Dudley的研究為這一推測提供了證據(jù)。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可能會通過夸大對伴侶的積極感受,隱藏消極情緒,來遷就有長期不安全感的伴侶,這種持續(xù)的遷就行為的確可以安慰伴侶,但是同時,也降低了付出者的滿意度(Lemay&Dudley,2011)。也就是說,即使是在親密關系中,個體也很難一直對付出多回報少的狀況感到滿足。
而且,人們愿意為伴侶做出犧牲,是因為相信有朝一日他們需要伴侶的時候,伴侶會一直在身邊。換句話說,從長遠來看,他們付出的代價總
會以某種方式得到回報(Blau,1964)。情侶不要求即時回報,不關注短期收益,并不意味著衡平規(guī)則不起作用??偟膩碚f,平等規(guī)則,按需分配規(guī)則以及共有規(guī)則反映了個體可能會以有利于伴侶利益的方式行事,但這種行為并不妨礙衡平規(guī)則在愛情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與不變的衡平規(guī)則相比較,愛情交換過程中另外兩個因素——交換策略以及成本收益的變化就比較靈活,他們展示了情侶間付出與索取的行為模式的多樣性。
2.2交換策略
交換策略是指愛情關系雙方權衡成本和收益后,做出的有關付出與索取的決策。具體而言,交換策略提供了愛情交換的細節(jié),例如付出,還是索取,付出什么,索取多少。交換策略出現(xiàn)在“轉化過程”中(Kelley&Thibaut,1978),是個體為了保持或恢復心理衡平感,認知、動機、情感和情境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
人們試圖通過交換策略實現(xiàn)特定的目標。一般來說,這個目標可以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伴侶的利益,或者關系。衡平理論,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等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解釋關系雙方怎樣使用交換策略的證據(jù)。例如,在愛情關系的形成階段,保持距離和減少依賴是女性慣常使用的行為。面對男性的追求,女性可能會隱藏感情,控制付出的數(shù)量,嚴格按照交換的方式行事。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自己,在不成熟的關系中免受損失(Murray&Holmes,2009)。再比如,愛情中的誘惑會激活人們保護關系承諾(Lydon,Menzies-Toman,Burton,&Bell,2008)以及與伴侶聯(lián)結(Murray etal.,2008)的動機。在這樣的情境中,人們會提高自己對伴侶的依賴,向伴侶索取收益,之后就可以讓自己相信,沒人比伴侶更適合自己。同時,出軌的想法可能會讓個體覺得在感情上獲得比付出多,從而覺得愧疚,所以會給伴侶更多收益,例如情感,工具性支持,借以恢復心理衡平感(Hatfieldet al.,2008)。
2.3成本和收益
成本是指抑制或者阻礙行為執(zhí)行的因素,而任何給個體帶來快樂和滿足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愛情交換中的收益(Kelley&Thibaut,1978)。Hatfield等人(2008)列舉了25個可以作為愛情交換的成本和收益的項目,可以分為四類:個人事項(例如,智力,外表),情感事項(例如,喜歡和愛,接納),日常事項(例如,財務,決策),以及得失的機會。這些項目為測量愛情的衡平狀況提供了依據(jù)。
在愛情交換中,成本和收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成本和收益難以計算,不僅是因為交換可以在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資源間進行,而且,在情境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下,個體對成本和收益的知覺會發(fā)生變化。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會把不同權重賦于相同的資源項目,從而滿足衡平公式。例如,在滿意度很高的關系中,象親密、激情、信任這樣的積極感受會促使個體做出更多使伴侶受益的承諾(Peetz&Kammrath,2011),在他們看來,自己能為伴侶做的事微不足道,抵不過他們從關系中獲得的收益。但是,如果個體對關系不滿意,在他們眼中,為伴侶做的任何事都是巨大的貢獻,所以不必再多做承諾。由于在不同的情境或者不同的關系中,個體對成本和收益的大小的知覺會發(fā)生變化,因此,交換率會發(fā)生改變。女性的外表吸引力在擇偶階段對伴侶來說是很大的獎賞,她可以因此用較少的付出換得較多回報。但是外表吸引力的價值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根據(jù)衡平法則,男性會因此而減少對關系的投入,女性的收益隨之減少。不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外表吸引力高的女性會把權重更高的資源投入到關系中,例如家務,從而保持從伴侶處得到的高收益。
對個體而言,不僅僅成本和收益的價值會變化,一種資源是成本還是收益,也是不確定的,要取決于個體的需要和價值觀、動機、權力或能力,以及具體的情境或結果(Kelley&Thibaut,1978)。例如,如果相愛,情感表露就是收益,如果不愛,就是沉重的負擔。
收益的價值會在充分滿足之后而減少,成本會因為疲憊而增加(Blau,1964)。換句話說,如果同種類的收益重復出現(xiàn),個體的滿足感會逐漸減少;而當個體覺得很疲憊的時候,必須花更多時間或精力為伴侶付出。此外,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關系,在愛情關系中,同種獎賞和懲罰的價值可能會被主觀夸大(Hatfield et al.,1979)。
2.4心理衡平感
心理衡平感這一概念來源于衡平理論(Walster,Berscheid,&Walster,1973)。衡平理論學者認為,通過改變自己或他人的投入或結果,可以改變實際衡平,而從認知上改變自己對投入或結果的感覺,則可以從心理上實現(xiàn)衡平,即“心理衡平感”。事實上,鑒于愛情交換中成本和收益項目價值的不確定性,很難判斷實際的衡平,最終用來衡量交換結果的,都是知覺到的衡平或者不衡平,也就是心理衡平感。
心理衡平感可被視為關系質量的一個指標,它可以是愛情交換的結果,也可以引發(fā)與交換有關的認知過程或者行為。在情侶間付出與索取的互動過程中,心理衡平感得到保持或恢復。根據(jù)衡平理論,所謂衡平是指雙方相對收益相等。原則上,衡平狀況可以通過雙方的投入和結果來計算(Hatfield et al.,1979)。然而,愛情關系中的成本和收益是很難估算的。實際上不可能也不需要用復雜的公式去計算。衡平感只是在人際互動中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感覺。我們可以通過這種簡單的問題得到答案:“考慮你對關系的投入,與你從關系中得到的進行比較,想想你伴侶的投入,與對方得到的進行比較,總的來說結果怎樣?”(Hatfieldet al.,1979)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問題去測量在具體領域中的衡平感,例如自我表露,家務,性,等等。在特定領域中的衡平感不一定與總體衡平感一致,因為在愛情關系中,交換可以在不同類型的資源間進行。也就是說,在某一領域比如家務上付出大于收獲,可以通過在另一個領域比如金錢上付出少于收獲而得到補償。歸根結底,衡平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可以被稱為心理衡平感。有時,心理衡平感與實際的成本收益平衡一致,但有時候不一致。
為什么在愛情交換的研究中,我們需要用心理衡平感來評估關系質量?首先,心理衡平感是對關系互動公平性的知覺,直接與付出和索取行為有關。根據(jù)衡平理論,付出多于或者少于收獲的個體通過恢復衡平感消除煩惱(Adams,1965;Hatfield et al.,1979),改變自己或者雙方的投入或結果,即增加或者減少付出或者索取,是他們常用的方法之一。滿意度或親密感等關系質量指標,會受到交換行為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不能準確評估關系雙方的交換狀況。其次,對心理衡平感的研究,有助于探討愛情關系保持機制。很多時候,在人們保持或者恢復心理衡平感的過程中,愛情關系得到調節(jié)或者修補。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在
滿意度高的關系中,情感付出多于收獲的一方往往會高估伴侶的情感表露,而付出少于收獲的一方往往會低估對方的情感表露,以此盡量保持心理衡平感,維持較高的關系滿意度(Davidson et al.,1983)??傊?,心理衡平感是一種操作性更強、更實用、更具體的概念。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重要的關系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
3愛情交換的影響因素
某些因素對愛情關系中的付出與索取有重要作用,它們與交換策略和對成本收益的知覺密切相關。
3.1文化
文化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們思維、感覺和行為方式。每種文化都作為一個群體發(fā)展了自己的衡平系統(tǒng),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可能對衡平有不同的知覺和體驗。下面幾個方面的文化差異值得關注。
首先,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對愛情交換有一定的影響。在個體主義文化中,人們喜歡和重視獨立性,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依賴,更重視人際和諧。學者發(fā)現(xiàn),在兩類文化中,存在有關衡平的差異。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香港人和印度尼西亞人對不同分配規(guī)則的看法。一般來說,香港人具有個體主義價值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混合傾向,而印度尼西亞被視為集體主義性更強的國家。研究結果表明,香港被試會左右為難,覺得按勞分配比較公平,更有原則性,而按需分配的人更友善更有同情心。但是對印度尼西亞被試來說,按需分配者不但公平,而且友善(Murphy-Berman&Berman,2002)。集體主義文化把家庭牽涉到愛情關系中。在集體主義性更強的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人們是否付出感情,不僅與是否相信伴侶的愛有關,而且還要得到伴侶家庭的認可。而在個體主義性更強的文化中,比如澳大利亞,個體只要相信伴侶真的愛他們,就會愿意付出情感(MacDonald&Jessica,2006)。
與文化有關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婚姻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根據(jù)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期望,女性應該有較少權力,更多義務和限制,更多工具性投入和情感投入。因此,在衡平公式中,女性的投入被賦予較少權重。也就是說,即使女性對關系的實際投入量多于男性,得到的收益并不多于男性,關系雙方仍然會覺得關系是衡平的(McDonald,1981)。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作用很大的文化中,這種現(xiàn)象會表現(xiàn)得更突出(vanYperen&Burink,1991)。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化水平可能會影響到與衡平有關的愛情互動,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會推動新的價值觀出現(xiàn),并且發(fā)揮作用(Yum&Canary,2009)。例如,平等和自立的價值觀使得關系雙方,特別是女性,思想和行為發(fā)生改變,更關注關系衡平(McDonald,1981)。但是,這種改變的步伐非常緩慢,因為傳統(tǒng)規(guī)范和價值觀對文化的影響已經(jīng)根深蒂固。雖然有薪資支持家庭,使得職業(yè)女性有比以前更多的權力,但傳統(tǒng)價值觀仍然把她們限制在不對稱的關系結構中。
3.2情境
相對于文化,關系的發(fā)展階段對愛情交換有更多影響,而且,在每個階段,愛情互動的模式在不同情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3.2.1關系階段
根據(jù)Levinger(1980)的ABCDE模型,愛情關系由吸引、關系建立、持續(xù)、下降和結束五個階段組成。關系雙方對衡平性的知覺,與成本和收益的類型和價值以及交換策略一樣,都隨著關系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關系形成和下降階段,會更多地考慮衡平問題(Hatfieldet al.,2008;Levinger,1980)。
在關系早期階段,個體尋找在某些品質上與自己相匹配的人,之后被吸引到可以獲得更多收益的關系中。在這一階段,人們很重視外表吸引力,能力,積極回應性,明顯的認同和喜歡(Huston&Levinger,1978)。從伴侶處得到的收益的數(shù)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代表著對方發(fā)展關系的意愿的強度。
隨著關系發(fā)展,情侶之間的互動增加,同時伴隨著更多開放性,更多信任,更多情感,更多沖突,更多投資。簡言之,更多的成本和收益出現(xiàn)在關系中。最重要的是,個體將伴侶的利益和目標與自己的利益和目標等同起來。他們還發(fā)展出共同的愛好,也更能體諒對方的情緒(Levinger,1980)。他們可以通過滿足伴侶的需要或目標而獲得滿足,會把共同的活動、支持性溝通和彼此的關心和幫助當作很大的關系收益。所有這些可以稱之為“無成本收益”,因為個體很少或者沒有感覺到自己付出了成本(Blau,1964;Kelley&Thibaut,1978)。
穩(wěn)定的愛情關系讓情侶的收益持續(xù)過剩,幾乎不會有意識地注意到衡平問題。但是,當一些變化發(fā)生的時候,是否衡平的問題就會出現(xiàn)。例如,同居,孩子出生,孩子長大離家,失業(yè)或者退休,所有這些事都可能會改變已有成本和收益的價值,把衡平的關系變?yōu)椴缓馄?Hatfield et al.,1979)。當關系一方或者雙方開始擔心關系衡平的問題時,危險信號就出現(xiàn)了。如果情侶雙方?jīng)]能成功地恢復衡平感,關系就會開始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情侶會計算與關系有關的成本和收益,對衡平一事非常敏感。而且,他們會更關注即時結果,忽視漫長的過去和將來(Levinger,1979)。
3.2.2具體情境
由于權力或者依賴性的不平衡,導致愛情交換的風險。具體情境中沖突的內容不同,風險也不同。沖突的內容有三個水平。第一個水平是關于某些生活任務;第二個水平包括偏好,態(tài)度,人格和目標;關系目標在第三水平。隨著沖突水平的增加,風險不斷升級。如果某個具體情境包括一個以上水平的因素,風險也會增加(Murray&Holmes,2009)。而且,風險隨著具體情境沖突結構的變化而變化。Murray等人(2009)總結了具體情境中可能出現(xiàn)風險的結構特征。這些特征包括任務吸引力,依賴/控制水平,偏好的一致性,伴侶利益的透明度和時間跨度。在低風險情境中,收益出現(xiàn)的可能性較大,收益數(shù)量也較多,人們更可能尋求與伴侶聯(lián)結的目標。但是,在高風險情境中,損失更可能出現(xiàn),數(shù)量也更大,人們有更強動機去保護自己。
3.3個體差異
行為是情境和個人因素結合的產(chǎn)物。更具體來說,情境提供了各種可能性或者說行為選擇,但是人們最終采取的策略取決于某些個體變量,例如動機,人格,價值觀,偏好,目標,等等(Rusbult&van Lange,2003)。在某一個體因素方面的傾向性可能與特定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相對應,并且影響到愛情互動的結果。一些個體因素在愛情交換過程中發(fā)揮突出作用。
3.3.1依戀風格
依戀風格會影響愛情關系雙方對衡平的知覺。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戀愛關系中,安全依戀的個體會覺得自己的關系比較衡平,與不安全依戀的個體相比,他們在愛情交換中付出更多,也索取更多?;乇苄鸵缿俚膫€體也覺得關系衡平,但是他
們認為自己對關系的貢獻較少。與之相比,焦慮型依戀的個體認為自己的關系是不衡平的,因為伴侶的投入少于他們的投入(Grau&Doll,2003)。
不同依戀風格的人可能會在日?;又胁扇〔煌慕粨Q策略。某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戀的人傾向于用防御性更強、毀壞性更大的方式,例如退縮或者忽視,回應伴侶的破壞性行為,而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可能用遷就的方式,例如表露感情或者忠誠,壓抑沖動,為伴侶付出更多(Gaines etal.,1997)。對于支持的尋求和給予,回避型依戀的人選擇從伴侶處尋求支持,或者通過暗示或賭氣要求支持。焦慮型的個體不善于關愛他人,較少做出回應,有較多的消極支持行為,例如責備(Collins&Feeney,2000)。
3.3.2自尊
自尊是愛情交換過程中重要的調節(jié)變量。研究者認為,低自尊者有較強的動機去回避拒絕,保護自己,以至于會低估人際接納,而高自尊的人在發(fā)展和保護關系的動機的作用下,會高估接納(Cameron,Stinson,Gaetz,&Balchen,2010)。Murray等人把自尊納入許多有關愛情互動的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相對于高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在與伴侶的長處比較的時候,交換圖式更容易被激活。他們會把伴侶的犧牲當作自己的欠債,通過工具性行為予以補償(Murray et al.,2009)。而且,自尊影響人們在面臨人際風險時的交換策略。在這種情境下,高自尊個體往往會尋求與伴侶的聯(lián)結,而低自尊個體則選擇通過疏遠伴侶,保護自己不被拒絕(Murray et al.,2008)。人們對成本和收益的變化的知覺也會受到自尊的影響。與高自尊個體相比,低自尊的人認為伴侶會因為他們的成功而給予更多接納和愛,但當他們失敗的時候,伴侶會減少情感付出(Murray et al.,2006)。而且,當?shù)妥宰饌€體覺得自己從伴侶處得到較少收益時,會煩惱得多(Leary&Baumeister,2000)。
3.3.3性別
愛情交換模式的多樣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自于性別差異。男性有更強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vanYperen&Buunk,1991,),所以他們更可能把女性對關系的較多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這可能會在一些日常領域例如家務和照顧孩子上引發(fā)沖突。幸運的是,女性的共有傾向更強(vanYperen&Buunk,1991),這可能會減少沖突的可能性。女性喜歡為保持關系投入更多,把伴侶的幸福當作對自己的獎賞。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對女性來說,提供支持對她們的身體健康更有利,而對男性來說,得到支持更有利于健康(Vaananen,Buunk,Kivimiiki,Pentti,&Vahtera,2005)。另一個性別差異是關于衡平的情感反應。付出多于收獲會讓男性感到憤怒,憎恨,怨恨和受傷,女性也會感到憤怒,但是她們更可能感到難過,沮喪,和抑郁(Sprecher,1986)。除此以外,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成本或收益的鑒別上是不同的。相對于男性,女性認為與伴侶家人關系良好,是對關系的積極貢獻,而漠不關心是很不好的行為(vanYperen&Buunk,1991)。
4未來研究方向
愛情交換為研究愛情互動的心理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角度。幾十年前,許多研究檢驗了經(jīng)典理論,例如社會交換,相互依賴理論,在愛情關系中的應用和意義。近些年,研究者進一步探索了愛情關系雙方在付出與索取的過程中,認知、動機和情感相互作用的復雜心理機制,這些研究成果豐富了愛情心理學。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可以更深入地探索愛情交換中情感的影響。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在揭示愛情互動中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以及動機轉化過程上做了很多工作(Murray&Holmes,2009),但是,它似乎忽視了情感的作用。根據(jù)衡平理論,人們會因為心理不衡平體會到由各種消極情緒組成的煩惱,并且會通過恢復衡平感消除煩惱(Hatfield et al.,2008)。消極情感的類型,例如憤怒和悲傷,影響付出和索取決定的方式是否相同?是否會導致相同的結果?情感在推動人們思考衡平或做出有關衡平的行為時,是怎樣發(fā)揮作用的?情感是否是某些心理過程的中介因素?怎樣發(fā)揮中介作用?而且,愛情是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同于其他親密關系,它存在于愛情關系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在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我們需要知道這樣一種感情如何將愛情交換和其他交換關系區(qū)別開來?激情式的愛和伙伴式的愛是否會導致不同的心理過程。所有這些問題需要研究者探尋一個包含情感在內的更復雜的模型。
第二,研究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分辨愛情互動中的自動化過程和有控制的過程。根據(jù)相互依賴理論,人們在動機轉化過程中有一些內隱的心理傾向,并且會根據(jù)具體情境靈活地調節(jié)它們(Kelley&Thibaut,1978)。研究者已經(jīng)提出許多內隱的程序規(guī)則,努力模仿人們做決策時的自動化過程,但是其中某些規(guī)則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而且,現(xiàn)有研究并沒有發(fā)掘出調節(jié)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所有內隱程序規(guī)則及其運行機制。以Murray等人(2006,2009)提出的內隱程序規(guī)則為例,它們是否是解釋愛情關系的一般規(guī)則?還有哪些其他的規(guī)則在特定的關系類型中發(fā)揮作用?除了自尊和依戀風格,是否有其他變量調節(jié)這些自動化過程?也許我們需要從開端處開始探討這些問題,努力找出這些自動化規(guī)則是怎樣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
第三,在設計實驗和解釋研究結果的時候,應該有更多的文化考慮。之前的研究揭示了在相互依賴的文化中,愛情互動會受到家庭更強烈的影響(MacDonald&Jessica,2006)。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繼續(xù)探索,調查在相互依賴的文化中,在哪些領域,家庭對愛情交換有影響,這些影響如何發(fā)生。而且,是否人際網(wǎng)絡中的其他人,例如同伴群體,也會影響到愛情關系中的付出與索取。
綜上所述,從交換的角度研究愛情互動,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愛情互動的許多細節(jié),為愛情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找到更好的理論解釋。愛情交換研究對愛情理論和實踐都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