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肄
[摘要]憲法解釋權的產生,源于憲法適用主體的多元性。由于憲法適用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存在各憲法適用主體對憲法理解的不盡一致。為消除對憲法解釋的不一致,保障憲法權威,維護憲法秩序,就必須賦予一個專門機關以憲法解釋權,由它對憲法進行最后的權威解釋。憲法解釋權的本質是一種終極性的裁判權,而不是對于憲法解釋的壟斷權,因此它并非憲法適用的前提,憲法解釋權的授予,不應以民意為歸屬,而應以智慧為考量。
[關鍵詞]憲法解釋;憲法的解釋;憲法解釋權
[中圖分類號]DF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4 — 0046 — 02
憲法解釋權是現(xiàn)代立憲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國家權力,很多國家的憲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行使憲法解釋權的機構,但令人驚奇的是,國內外學界都極少有人對憲法解釋權進行專門的理論探討,這不能不說是憲法理論的一大缺漏。筆者不昧淺陋,于此略陳管見,希望能引起學界的廣泛研討。
一、憲法解釋權的真義
什么是憲法解釋權?憲法解釋權就是解釋憲法的權力亦即對憲法條文進行闡釋和說明的權力嗎?憲法盡管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但在現(xiàn)代國家,它和普通法律一樣,一經制定出來,都會有“好事者”基于各種目的對其著書闡釋,如果解釋憲法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那么這些根本沒有被憲法授予解釋權的“好事者”無疑是在從事一種違憲的活動,這顯然與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現(xiàn)代的政治實際不符。從哲學上看,將解釋憲法當作一種權力也是錯誤的。加達墨爾指出,“解釋是理解的表現(xiàn)形式”〔1〕,憲法的解釋是人們對憲法文本的理解活動,屬于人的意識范疇,即使人們不可以以書面語言或口頭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它也必然會以觀念語言的形態(tài)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因此,沒有任何權威或強力能夠制止人們對憲法進行理解或解釋。
憲法解釋權的產生,乃在于消除憲法的模糊與歧義,以及彌補由于憲法的滯后而形成的憲法漏洞,以利憲法的統(tǒng)一適用。憲法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憲法適用達致的,憲法適用是國家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依據憲法進行的活動。如議會立法在很多情況下是對憲法規(guī)范的具體化;在有些國家,總統(tǒng)對議會立法的否決可能也是因為總統(tǒng)認為議會立法違反了憲法;而普通法院依據憲法做出判決,特別是憲法法院的違憲審查更是典型的憲法適用活動。因此,在任何國家,憲法適用的主體并不像有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的。但是,由于憲法規(guī)范的原則性與概括性,人類語言本身的模糊性與多義性,以及社會的變遷而造成的憲法漏洞,憲法適用主體在適用憲法時必然存在對同一憲法條文的不同理解現(xiàn)象,為維護憲法權威,建立統(tǒng)一的憲法秩序,賦予一個特定機關以統(tǒng)一而權威的分歧裁決權,以消除人們對憲法理解的分歧,就顯得十分必要,憲法解釋權由此產生①——權力不能禁止人們在認識上理解憲法,但權力能夠強迫人們在行為上要與它的解釋一致。
由此可見,憲法解釋權的真義,就是當人們對憲法的含義存有疑義或發(fā)生爭議時,②由某一特定機關對憲法含義進行最終裁決并強制人們普遍遵循的權力。
在此,必須指出的是,憲法解釋權與違憲審查權是存在區(qū)別的。在我國憲法學界,學者們多認為憲法解釋權是內涵于違憲審查權之中的,這是一個很大的理論誤解,對憲法的直接適用造成了負面影響。憲法解釋權行使的目的是確定憲法的權威含義,并不以存在違憲事由為前提,而違憲審查權行使的目的是對法律、法規(guī)和其他行為是否合憲做出判斷。因此,憲法解釋權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權力,不能將其歸于違憲審查權之中,盡管有時這兩種權力都由同一個機關行使。
二、憲法解釋權的特性
從各國的憲法實踐來看,憲法解釋權往往具有不同的特性。但依據憲政原理,憲法解釋權大致應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性:
(一)被動性
憲法解釋權不是一項主動行使的權力。憲法制定出來是供人們遵循和適用的,憲法的解釋本質上又是人們的一種認識活動,因此人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釋憲法,只要其自身沒有產生不能確定憲法含義的疑義,其他組織和個人對此種理解以及據此而做出的行為沒有異議,專門的釋憲機關就不得動用其憲法解釋權。只有當釋憲機關自己處理案件時,才能“主動”對有關憲法條文做出解釋。憲法解釋權的被動性是憲法規(guī)范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所必需的,若無此項特性,則必將造成釋憲機關對憲法解釋的壟斷和對憲法本身的壟斷,進而導致憲法的束之高閣。因為人們要么因為沒有資格而不能適用憲法,要么因為怕受到釋憲機關的否定而不敢適用憲法。
(二)具體性
立法權是可以抽象行使的,即它可以在沒有特定人與特定事的情況下就發(fā)動。憲法解釋權的運用雖然也意在確定明確的規(guī)則,但它不是立法權,不能在無具體事由時抽象地行使,只有當有關當事人因為具體案件或其他具體事由提起時,釋憲機關才能做出憲法解釋。①具體性是防止釋憲機關的憲法解釋權侵越立法權的必要限制。若無具體事由的限制,釋憲機關可能利用憲法解釋權對憲法規(guī)范的具體化與明確化,而代替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同時,由于憲法解釋本身具有彌補憲法缺漏與適應社會變遷,以發(fā)展憲法的功能,因此,倘若沒有具體事由的限制,也將導致憲法解釋權對修憲權的侵越甚至取代。
(三)強制性
強制性是憲法解釋權作為一種權力的本質特征。權力之不同于權利,就在于它本身就具有貫徹自己意志的強制力量。解釋憲法是任何有理性的人對憲法文本進行理解的活動。這種理解,既可以以書面語言或口頭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可以以觀念語言的形態(tài)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因此,沒有任何權威或強力能夠制止人們對憲法的解釋,但是,由于享有憲法解釋權,釋憲機關能夠強迫人們在行為上要服從于它的解釋,否則其行為就可能導致違憲。
(四)最終性
最終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憲法解釋權是一種最后的力量。在國家機關體系中,凡是國家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對憲法所作的解釋對相對人都是具有拘束力的,只有在相對人不服時,才可以通過法定途徑向釋憲機關尋求解釋。在美國,“解釋憲法雖屬有權機關的法院,但實際上并不以有權機關為限,有權機關不過在立法與行政機關的解釋在適用上有爭議時,作出最后決定而已?!薄玻病骋虼耍瑧椃ń忉寵嗖⒉灰馕吨寫棛C關對憲法作出解釋的壟斷,它實質上是一種最后的權威。二是指憲法解釋權是一次性行使的終局權力。即釋憲機關作出憲法解釋后,相對人必須服從,既不能上訴,也不能要求重新解釋。在設立憲法法院的國家,憲法法院的功能就在于:對具有優(yōu)越效力的憲法規(guī)范,做最終有拘束力的解釋。
(五)唯一性
唯一性是指一個國家只能由一個特定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在一個國家,可能有兩個以上的機關行使修憲權或者立法權,但行使憲法解釋權的機關卻只能有一個。這是由保障憲法統(tǒng)一實施,維護統(tǒng)一的憲法秩序所必須的。必須指出的是,憲法解釋權的唯一性并不意味著只有一個國家機關才能對憲法做出解釋,而是指只有擁有憲法解釋權的機關才能做出具有最終法律效力的憲法解釋。
三、憲法解釋權的歸屬
擁有憲法解釋權的釋憲機關是憲法的守護者和發(fā)言人,它既可以因做出的憲法解釋導致立法或其他行為無效,也可以通過解釋而擴充憲法和發(fā)展憲法,因此,憲法解釋權既是一種制約其他國家權力的力量,也是一種為社會生活提供具體憲法規(guī)則而兼具制憲權和修憲權功能[3]的重要權力。憲法解釋權應歸屬于何種機關行使是一個重大的憲政問題。
從當今世界各國來看,主要有三種憲法解釋權的歸屬體制。一種是代表機關解釋體制,一種是普通法院解釋體制,再一種是專門機關解釋體制。由代表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的主要理由是議會代表人民,也最了解憲法的原意,因此由其行使憲法解釋權符合人民主權原則,由其他任何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都將陷入“反民主”的困境。由普通法院行使憲法解釋權的理由主要是認為人民代表的意志并不等于人民的意志,人民代表是由選舉產生并有任期限制的,其并非就是憲法意圖的最好判斷人,而法官是終身任職的法律精英,既有足夠的智慧也有充分的時間研究憲法,因而是判斷憲法意圖和適宜發(fā)展憲法的最優(yōu)人選。實行專門機關解釋體制的理由則是保障三權分立,使立法機關、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中的任何一個都不侵越其他機關的權力。
在以上三種模式中,由代表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雖然能夠避免反民主的理論困境,但由于將代表機關的意志等同于人民的意志只是民主政治的一種理論模擬,而且代表機關掌握憲法解釋權會導致立法的完全“合憲化”,從而喪失憲法解釋權的憲政功能,形成立法權的專斷。同時由于會期限制而不能形成憲法解釋的經?;?;由于代表素質和負責機制的影響,又可能造成憲法解釋純?yōu)槊褚馀c激情的反映,而缺乏理性和妥適性,以致可能加劇已出現(xiàn)的憲法危機。由于以上因素,在當今世界各國,采用立法機關釋憲制的很少。由普通法院行使憲法解釋權的主要缺陷在于會導致司法機關凌駕于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之上,破壞三權之間的均勢而導致司法至上。而且,在法官不具備崇高威信的國家,由普通司法機關行使憲法解釋權也會影響到憲法解釋本身的權威性。為避免以上兩種憲法解釋體制的弊端,許多國家便尋求建立第四部門即專門的憲法法院或者憲法委員會來行使憲法解釋權。
從憲法解釋權運用模式的發(fā)展理路可以看出,對于任何一個厲行憲政的國家而言,在確定憲法解釋權的歸屬時,以下一些因素都是必須予以考慮的:第一,權威性。憲法解釋權是僅次于制憲權和修憲權的最重要的國家權力,在確定憲法解釋權歸屬時,釋憲機關的權威性應是首先考慮的因素,以利于憲法解釋本身的貫徹實施。第二,經常性。憲法解釋權是一個經常處于備用狀態(tài)的權力,因此,釋憲機關必須是常設機構。第三,智慧性。憲法解釋既是對憲法含義的闡明,又是對憲法缺漏的填補,既需尊重憲法精神,又需適應社會變遷,因此,釋憲人員的智慧在解決憲法爭議與憲法危機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四,超然性。憲法解釋機關必須處于超然地位,使自身置于釋憲爭議之外,才能確保憲法解釋不受自身利害關系的影響。從這些因素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憲法規(guī)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而不是全國人大行使憲法解釋權是適宜的。
〔參考文獻〕
〔1〕 洪漢鼎. 理解與解釋〔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3.
〔2〕 李昌道. 美國憲法縱橫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151.
〔3〕 施華生. 憲法精粹〔M〕. 臺北:五南出版社. 1984:29.
〔責任編輯:馮延臣〕
①對此,我國臺灣學者施華生指出,“各種憲法解釋制度設立之本意,即在統(tǒng)一法律之含義,為適用所生之疑義,作最后的肯定?!薄案鳈C關皆可解釋憲法,那么各機關間解釋發(fā)生見解歧異是難免的現(xiàn)象,此種見解歧異的最后仲裁,賴憲法解釋機關為之。”施華生編著:《憲法精粹》,五南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頁。
②人們對憲法的含義存有疑義或發(fā)生爭議是憲法解釋權發(fā)動的前提。參見[美]詹姆斯·安修:《美國憲法判例與解釋》,黎建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