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曾磊
閱讀提示:
■任何錯誤行為都是孩子自己最合理的選擇。
■孩子身上出現(xiàn)種種問題,就像他小時候尿床一樣正常。
■要解決問題,只能從當下做起。
■教育者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讓孩子每天開心地學習和生活。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接納壞人壞事。聽起來這不是什么好事。而事實上,每個孩子身上必然有一些“污垢”,必然存在一些缺點。很多教育者對孩子的缺點洞若觀火,孩子的任何缺點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修剪”,就是把孩子身上的缺點或者不好的品質(zhì)一次性全部剪掉,不留任何“余孽”。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在他們面前常常感覺很痛、很不自在、很難受,只想遠遠地躲開他們,對他們所謂的教育唯恐避之不及。
真正優(yōu)秀的教育者要學會“藏污納垢”。
任何錯誤行為都是孩子自己最合理的選擇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好孩子,你永遠不會見到一個完美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個對世界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zhuǎn)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孩子越小,就越通過感性來理解事物,越依著自己的欲望來想問題。人的基本欲望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的思考中慢慢會增加更多的理性成分。
貪玩、撒謊、偷錢、不聽話等,這些都是教育者眼中的“污垢”。但事實上,它們都是孩子憑自己的感性認識、憑自己的欲望而作出的最合理的選擇。
有很多家長向我訴苦:“孩子太貪玩了,不愛寫作業(yè)??荚嚦煽儾缓?,還撒謊,把卷子藏起來不讓大人看。越是學不好的科目,越不愛學。還偷拿家里的錢……真是急死人!”
玩會給孩子帶來輕松快樂的感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很多,孩子自然會做得厭煩,想跑出去玩一會兒。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受批評會讓孩子難過,怕受批評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是天生喜歡聽表揚、討厭受批評的。
如果孩子平時考試成績一般在90分以上,這次成績不理想,只考了60分,他知道回家讓爸爸媽媽看到必然是挨罵甚至挨打。他會怎么辦?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撒謊,把卷子藏起來,藏到什么時候是什么時候。痛苦能躲過一時就躲過一時。
孩子學不好的科目往往是不太擅長的,老師一般也不會給予表揚。孩子學起來很困難,又不開心,所以越是學不好的科目就越不愿意學。
這種事情太正常了,有什么好生氣的呢?
如果孩子想要買東西,家長又不給孩子錢,孩子為了得到買東西的快樂,就會去偷拿家里的錢了。
孩子為了自己嘴饞或者打游戲去偷錢當然不好,需要教育、引導,但引導的方法很重要。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偷錢,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深圳曾有一位家長向我咨詢:“發(fā)現(xiàn)上中學的兒子偷錢,怎么辦?”家長痛心疾首,無限憂慮。我跟孩子一聊,孩子告訴我:“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有零花錢,而且都比我的多。我有兩個好朋友,經(jīng)常在一塊玩,他們常請我吃冰激凌、喝汽水。我能光吃喝別人的嗎?這種事肯定得輪著來,我也得請他們。可我的零花錢根本就不夠用,跟父母要錢他們又不給,我有什么辦法?”同學之間的交往肯定要維持,孩子如果沒有錢回請別人會很沒面子的。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單純地講“你再敢偷錢我打死你”是沒有用的,必須解決孩子的交往需求,也就是給他足夠的零花錢。如果孩子的零花錢不足以支撐和好朋友之間的正常交往,他就會被人認為很小氣,會被孤立。
有家長問:“孩子不聽話怎么辦?”我回答:“孩子在逐漸長大,他們會聽有道理的話,而不是簡單地聽話。這不正是成長的表現(xiàn)嗎?”家長問:“我都發(fā)怒了,孩子還是不聽話怎么辦?”我回答:“如果你說的話有道理,不用發(fā)怒孩子就會聽。如果你說的話沒道理,發(fā)怒孩子就該聽嗎?孩子應該根據(jù)父母的情緒來決定是不是聽話嗎?孩子在成長,情緒化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只會顯得越來越可憐?!?/p>
教育者每一次看到孩子的缺點時,都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以覺知的態(tài)度來面對,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嘛!”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的心態(tài)都非常好。比如孩子小時候尿床,沒有一個家長因此而埋怨孩子、責怪孩子,都認為很正常,都知道這是一個成長中的必經(jīng)過程。但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后,家長漸漸失去了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變得焦灼??吹胶⒆迂澩妫氲竭@樣將來怎么考大學?看到孩子偷一塊錢,想到“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長大變成小偷怎么辦?其實事情沒那么嚴重。只要家長不縱容孩子,孩子不可能走到那一步。
孩子身上出現(xiàn)種種問題,就像他小時候尿床一樣正常。
孩子只能從“好”到好,不能從“不好”到好
“藏污納垢”,就是平和接受孩子的現(xiàn)狀,特別是接受孩子的不良現(xiàn)狀,在與孩子有著良好溝通的前提下,親近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孩子。
孩子怎樣才能變好?
孩子只能從“好”到好,不能從“不好”到好。
從“好”到好,第一個“好”是什么意思?就是家長、老師心里不覺得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有什么不好,就是教育者認為這一切都很正常。這個“好”不是真好。比如小孩子尿濕了,你就給他換尿布。小孩子嘛,他不就是這樣嗎?你得讓他一點點長大,對不對?當你不覺得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是什么大事時,當你接納孩子時,孩子會在你身邊感覺自在,他會把心里話告訴你。這樣,你就會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他為什么會那樣做事,他曾經(jīng)做過多少努力,他內(nèi)心有多少辛酸。接納孩子,你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真正理解了孩子,你才能就他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所有的問題,說到底都是人心里的問題。當我們把問題的原因歸之于客觀條件時,問題就會變得無法解決。只有抓住問題中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知道了孩子心里的想法,你提建議時,孩子覺得你特別理解他,說的話又很有道理,他就會接受你的建議。這樣,你便能幫助孩子從“好”到好。
孩子不能從“不好”到好,這個“不好”也是家長、老師心中認為的不好,是教育者覺得這些缺點和問題確實不好。當你不接納孩子、覺得孩子不好時,孩子在你身邊會很不自在,無法信任你,他心里的想法根本不會告訴你,他為什么做錯事你當然也就不知道。你不理解他的心思,給他提的建議只能是“驢唇不對馬嘴”。對于孩子來說,第一,你不接納他,他怕你,煩你;第二,你的建議沒有針對性,對他來說沒用。孩子在你身邊會感覺很難受。他也可能會嘗試著改變自己,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好的。接下來他想到你還會這樣讓他難受,他就會逃避你。一旦他逃避你,你幫助他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他就不能從“不好”到好。
無論孩子怎樣,無論孩子身上有多少所謂的“污垢”,他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都有必然的原因,他現(xiàn)在的狀況只是這諸多原因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所以,你想讓他馬上改變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每天怎么過又是決定將來結果的一個原因。教育者現(xiàn)在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將來必定會在孩子身上產(chǎn)生結果。我們希望孩子怎樣,要去找到達成這個結果的原因,然后去幫助孩子從這些原因上下手。
要解決問題,只能從當下做起。把每一個當下做好了,未來自然是美好的。
大家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如說有人種了個葡萄籽下去,幾年過去,葡萄熟了一嘗是酸的,就氣得要命:“這怎么是酸的?”這時候生氣的人無疑是愚蠢的,因為酸葡萄的種子長大后必然結出酸葡萄。
怎么辦?要種甜葡萄的種子。這樣將來必定結出來的是甜葡萄,這就是智慧的人要做的事。
比如說孩子的學習問題。如果看到孩子每天做的是不好好學習的事情,就知道孩子的成績肯定不會好。智慧的教師和家長會想辦法幫助孩子把每天的學習搞好。孩子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天經(jīng)地義,沒什么可煩惱、生氣的,只需要幫助和引導孩子開始每天好好學習就是了。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跟孩子生氣,吵孩子甚至打孩子,弄得孩子更加學不進去;在考試前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背著沉重的心理包袱上考場,然后看到一個不好的考試成績,再對孩子進行諷刺挖苦,這是愚蠢的家長和教師常做的事情。
有一句話叫“智者畏因,愚者畏果”。教育者要做智者,每天做正確的“原因”。
什么叫正確的“原因”?
就是一定能夠達成你想要的結果的原因,而且這個原因必須具有很明確的操作步驟。比如孩子的學習,按照我所說的“學會的三個標準”(得滿分,熟練化,舉一反三),按照“語文學習十步法”“數(shù)學學習十步法”“英語學習十步法”“輕松作文三步法”等方法來學習,成績就一定會快速提升。
教育者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讓孩子每天開心地學習和生活。
“藏污納垢”需要愛心,每做一件事不是為了發(fā)泄自己的某種情緒,而是真心地為孩子好,真心地想要幫助孩子;“藏污納垢”需要智慧,每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都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幫助,提升智慧,學習、生活得更開心;“藏污納垢”是一種人生境界,無論現(xiàn)實多么糟糕,我們都能平心靜氣,用自己的努力,讓它向更好的方向轉(zhuǎn)變。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