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濤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服務,必須關注學生及教師的需要。我校從2004年9月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與探索,以“關注師生心理需要,提供優(yōu)質科學服務”為宗旨,面向全校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全面推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以教師為主體,成立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研組
我校于2004年9月開始籌建心理咨詢室,并于當年10月正式開放。自心理咨詢室開放以來,共接待來訪學生近1000人次。其問題一般反映在學習方面(學習方法、學習壓力、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交往方面(與同學、老師、家長的關系等)、情感方面(早戀、單親家庭孩子的情感壓抑等)、適應能力方面(不能正視挫折、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升學壓力大等)。
隨著我校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來訪學生的增加,學校領導意識到過去的心理咨詢室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于是決定投資10余萬元籌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于2009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成立以來接受電話咨詢1000多人次、當面咨詢500多人次、網上咨詢300多人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還接待了來自湖南桂陽一中、湖南桂陽三中、周口淮陽一中、濟源一中等校的參觀考察團。
結合教學需要,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研組,教學校長任組長,政教主任、教務主任任副組長,各年級年級長和心理健康教師為組員,每兩周教研一次。
二、著眼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采取多種措施關心學生心理健康
為進一步推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不斷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們成立了學生心理社團——“心靈家園”,分為心理健康部、心理健康調查部、心理拓展訓練部、內部刊物《心海導航》編輯部、《心靈之聲》播音部。
長期以來,班級中設有各種各樣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員、紀律委員、體育委員等,但唯獨缺少關乎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員。在這種情況下,我校啟動了“班級心理委員模式”,著力于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控,逐步建立健全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校心理健康監(jiān)控體系,目的是及時發(fā)現(xiàn)和預防學生中的心理問題,減少精神疾病的發(fā)生,減少校園危機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實時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疏導。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體系。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等,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參選心理委員的學生要符合下列要求:在學生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熱心班級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務意識;對心理學感興趣;為人樂觀、開朗,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善于與人溝通,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心理委員的選舉程序是:首先全班學生進行選舉,按得票選出4~6人,班主任在被選的同學中推薦2~4人,然后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通過心理測評確定男女生心理委員各1名。通過學習和培訓,心理委員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輔導的一般理論和操作技能,理解和掌握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和應對措施,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自覺開展心理輔導工作,觀察并及時報告同學中存在的異常心理現(xiàn)象,協(xié)助學校開展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
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成立心理劇社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的時期。成長的道路上會有各種挑戰(zhàn)、諸多困惑,有誰在成長過程中不曾迷茫憂郁,不曾體驗過孤獨無助的感覺?生理的成熟、心靈的茫然、學業(yè)的壓力、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情感的困惑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障礙。
為了掃清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障礙,探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我校于2007年4月成立了心理劇社,社團成員主要從事編寫劇本、排練、演出等工作,通過表演的形式將角色扮演、角色互換、內心獨白等心理自助技術教給學生,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大家健康快樂地成長。
2007年5月9日,我校心理劇場第一期第一場公演,到場的有500多名學生、30多位家長、10多位社區(qū)工作人員、20多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研究工作者,還有河南電視臺、鄭州教育電視臺、《大河報》《河南商報》《東方今報》《鄭州日報》《鄭州晚報》等媒體的記者。媒體對這次公演進行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我校心理劇社還應邀到鄭州教育電視臺、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市四十四中、鄭州市四十五中、鄭州市六十三中等學校進行演出。目前,我們已演出校園心理劇5期30多場,觀看的家長、師生有近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