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國家工商總局近日下發(fā)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門嚴格監(jiān)督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包裝、標志、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有關食品儲存條件等進行自查自糾,對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在經營場所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作為消費者來說,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身體健康,在超市、商店或其他食品經營場所選購商品時,為防范即將到期或已經過期的食品,務必要把食品包裝物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看透徹,以防變質食品影響食用安全,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保質期多長才是“臨界食品”
雖然有關部門要求經營者對“臨界食品”進行自查自糾,并要求對此類食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消費者在購物時對保質期多長時間才算臨界食品并不知情。那么,到底距保質期多長時間才能劃分臨界食品呢?據(jù)筆者了解,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消費者在購買時主要是從食品外包裝上進行分辨。在超市上架的包裝類食品中,外包裝上所標注的一個是包裝日期,另一個是最佳食用日期。后者是食品包裝廠商在假定儲運條件理想下推算出來的保質期,并且認為即便過了這個期限,食品也只是口感下降,而不會影響健康。而在我國,對于食品包裝物上的包裝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國家標準,只是在包裝物上標注了生產日期和食品保質期等標識。
國內消費者對食品是否過期或是否屬于臨界食品的鑒別主要是看外包裝上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如有些食品外包裝上標注為保質期1年,那么期滿之前的45天為臨界期限;保質期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滿之日前15天為臨界期限;保質期少于15天的,期滿之日前1~4天為臨界期限。由此可見,食品包裝物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對消費者選購放心食品很重要,如果不把包裝上的標注看透徹,就會買到不安全的食品。
當然,有些食品生產廠家和經營者在食品包裝物上也有糊弄和欺騙消費者的,像有的產品只標注保質期為1年或6個月,但是卻不標注生產日期,讓消費者無法判斷食品是否超期還是臨界食品;有些經營者為了欺騙消費者,把外包裝上噴注的生產日期用不正當手段抹掉,再重新噴上新的生產日期,這種欺詐行為在一些小型超市和商店比較常見。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切實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食品生產廠家在包裝物上應依法標注生產日期,并且不要噴注,要用壓膜刻印的方式,這樣才不會給不法經營者可乘之機。
消費者要掌握經營者的“潛規(guī)則”
食品安全大于天,消費者在超市等場所購物時,一定要掌握經營者欺騙消費者的“潛規(guī)則”。也就是說,在購買包裝類食品時,務必把包裝物上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看明白。據(jù)筆者了解,目前有些超市或食品經營者在處理臨界食品時,多是采用兩種欺騙消費者的手段。
一是使用“埋優(yōu)”法。經營者為把臨界食品銷售出去,故意將快到保質期的商品放在貨架的外層或與新上的商品摻在一起,有些大意的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一般不會看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認為貨架外面的商品是剛擺放的,拿起來就走,結果把臨界食品買回家去,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
二是使用“障眼”法。經營者打著促銷或打折的幌子,將臨界食品和新進的食品捆綁在一起進行銷售,故意把新進商品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放在外面,誘惑消費者貪圖便宜購買。這種“障眼”法已成為許多超市的“潛規(guī)則”,他們在經營中把新鮮食品和臨界食品混搭一起銷售,讓沒有把混搭食品外包裝看透徹的消費者上當,故意侵害消費者的權益,把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食品銷售出去。
可見,無論是生產廠家在食品包裝上使的手腳,還是食品經營者為謀利在包裝或擺放貨物上出餿點子,都是對消費者權益與人體健康的侵害。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包裝類食品時必須擦亮眼睛,謹防買到變質或臨界食品。
加強對臨界食品監(jiān)管十分重要
在國家工商總局有關規(guī)定頒布半月后,筆者對市區(qū)的幾家超市進行了走訪,發(fā)現(xiàn)時過半月這些超市并未真正執(zhí)行規(guī)定。在一家超市的面點區(qū),貨架上出售的夾心面包明顯是臨界食品,按照該面包外包裝上所標的生產日期和上市日期,最晚在2月22日就過期,但在當天超市并未作出任何提示,而是擺放在貨架仍當作新鮮食品出售,如果消費者不注意,就會將已經臨近保質期的面包買回去,弄不好就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在另一家超市,一款保質期至2012年2月20日的某品牌香橙提子面包,雖然已經過期兩天,但仍舊擺在貨架上正常銷售。
對于以上已經到保質期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消費者食用后對人體的危害自不待言。但食品經營者卻對此置若罔聞,既對食品安全問題不放在心上,也對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視若無睹?!皩磳⒌奖Y|期的食品在經營場所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國家工商總局的這一指令,難以得到真正落實,上面的例子足可證明。
世人皆知,經營者都有自利的一面,僅憑國家工商總局的一紙通知就想讓食品經營者的利潤血管里主動流淌著道德血液并不現(xiàn)實。如果相關配套監(jiān)管機制不能同步跟進,只讓生產和經營者對食品包裝、標識、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有關食品儲存條件等進行自查自糾,恐怕難以查糾出個子丑寅卯。對于有些經營者不愿對即將過期食品降價促銷,為了獲取利潤用藥水或者其他技術手段抹掉包裝物上的生產日期或者用其他包裝紙、字帖掩蓋原生產日期等違規(guī)現(xiàn)象,工商、質監(jiān)、食品監(jiān)管等部門應有更進一步的監(jiān)管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制止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xiàn)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