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哈迷”嗎?咳咳,別裝了,你肯定是!那么,你一定記得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闖禍三人組為了尋找魔法石,與巨型石制國際象棋大干一場,直殺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哦不,在西方世界,國際象棋從來都是一種優(yōu)雅而妙趣橫生的智力游戲,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從前有一位宰相……
關(guān)于國際象棋的起源,自古以來就說法繁多,嘿嘿,雖然明知不靠譜,但下面這個故事你一定要聽一聽,因為這故事與國際象棋一樣,充滿了智慧……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都由很多小國家組成。其中,一個國家的國王叫舍罕王。舍罕王的當(dāng)朝宰相名叫西薩·班·達(dá)依爾。這位宰相平時不好好上班,就喜歡玩兒,剛好舍罕王也是個“玩家”,絕對“臭味相投”。
一日,達(dá)依爾老爺發(fā)明了一種走格子的棋類游戲,舍罕王玩兒了之后大喜過望,對達(dá)依爾說道:“愛卿勞苦功高,做出這等好玩兒的東西,寡人深感欣慰。愛卿立此大功,寡人該當(dāng)重賞,不知愛卿想要點啥呢?”
達(dá)依爾笑道:“陛下無須多禮,臣只想要一些麥子。請陛下命人在俺這棋盤上放一些麥子吧。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竺嬉桓竦柠溋?shù),總是前面一格的兩倍,直到放完最后一格。臣深感皇恩!”
舍罕王聽了心想:你這棋盤上才64個格子,能放多少麥粒?就照你說的辦!
棋盤的詭計
誰知,糧倉里的麥粒都搬完了,還滿足不了宰相的要求!瞧,是這么回事兒:
第一格:1粒第二格:1×2=2粒第三格:2×2=4粒 第四格:4×2=8粒
瞅瞅,64格一共要放18446744073709551616粒麥子。一般來說,1000顆麥粒大約重40克,1顆麥粒大約就是0.04克。如此一來,18446744073709551616粒麥子的重量就是18446744073709551616×0.04=737869762948382064.64克,也就是大約7378億噸!
即使在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發(fā)達(dá)的現(xiàn)在,全世界一年的小麥產(chǎn)量也不過六七億噸!全世界人民至少要辛苦勞作1000多年,還必須只種不吃,才能滿足這位貪婪的宰相!
東成西就
不知道現(xiàn)在的國際象棋究竟跟前面那位聰明的宰相有沒有關(guān)系,不過國際象棋的棋盤上的確也有64個小方格,實際上,“誰發(fā)明了國際象棋?”這種問題根本沒辦法回答,因為這種玩具肯定不是一個人發(fā)明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由愛玩兒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
歷史學(xué)家說,國際象棋的確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jì)的古印度東北地區(qū),原型是一種叫“恰圖蘭卡”的棋。恰圖蘭卡只有四種棋子:步兵、騎兵、戰(zhàn)車和大象,全是古印度軍隊的兵種。隨著古印度與西方的交流逐漸增加,恰圖蘭卡開始向西傳播。起初,它傳播到了波斯帝國,名字演變成“恰特蘭格”,接著,傳到了阿拉伯帝國,名字又成了“沙特蘭茲”。
到了11世紀(jì)末,這種有趣的智力玩具已經(jīng)遍及歐洲各國,并逐漸完善、固定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副樣子。
棋子的深意
在古代歐洲,國際象棋與騎術(shù)、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并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而國際象棋的英文名“Chess”,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復(fù)合詞,意思是“將死對方的王”。
定型后的國際象棋,由最初的4種棋子,變成了6種棋子,分別是王、后、車、馬、象、兵。其實,這些棋子的名稱在翻譯時,為了貼近中國人的習(xí)慣,故意和中國象棋靠攏的。原本他們的含義應(yīng)該是:King(王)、Queen(后)、Rook(城堡,被翻譯成車)、Knight(騎士或爵士,被翻譯成馬)、Bishop(傳教士,被翻譯成象)、Pawn(馬前卒,被翻譯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