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強 黃燕
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領域,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本文著重從情感陶冶法出發(f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養(yǎng)于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環(huán)境建設、藝術熏陶三方面之中,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強教育者道德修養(yǎng)的感染力,深化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來說,廣義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識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體,這就不僅包括學校里的德育教師,還包括其他任課教師、家長、親友等,但就學校而言,教育者更側重于其狹義的教育者指的是全體教師。對教育者而言,觀念的轉換、知識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帶給學生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準備階段,教育者必須樹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識,通過提升他們的德育意識、德育責任能力、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權威影響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較高的德育意識。德育意識是不斷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fā)展的,教育者應該注重自身德育個性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一個有德育個性的教育者會給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個性化的德育風格融入德育活動中,對受教育者進行多樣化的、潛移默化的引導。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變的角色、多樣的教學方式,不斷將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和道德意識水平結合起來。
2.教育者要有較強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實現(xiàn)任何德育目標的現(xiàn)實基礎,主要包括德育責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對于道德責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夠將德育責任與其他責任有機統(tǒng)一起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強自身的德育責任意識,克服不良心理的影響。對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極強的換位思考能力,設身處地地為受教育者著想,設計合理的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教育途徑等。此外,根據(jù)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過道德實踐應該達到抽象換位水平,教育者對學生表現(xiàn)的接納、同情和理解會營造出學生集體的彼此諒解、相互寬容的道德氣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一般來說,社會對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而且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所以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就是因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會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標準的高度,一旦與期望值不一致,便會招致責難。其次,對個人而言,教育者是一個個獨立的人,具有獨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習慣,即個性道德。個性道德與社會角色期望之間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縮短這種差距就成為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的關鍵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應該在接受社會角色的基礎上,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道德經(jīng)驗,豐富道德手段,轉變原有的個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F(xiàn)代教育對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都不斷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壓力為動力,就會造成難以承受的心理負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視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這就包括輕松愉快的心境、昂揚振奮的精神、平靜幽默的情緒、堅韌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說,教育者要保持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5.教育者要加強道德權威建設,尤其要培養(yǎng)親和性權威。親和性權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動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極強的親和性權威,受教育者對他們投入無限的信任,師生之間透露出來的是真誠坦蕩的氣氛。畢竟,只有當受教育者徹底認可、信任教育者時,這時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教育效果,這時的教育者就不僅僅是引路人,還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權威的化身。
二、改進校內(nèi)與校外環(huán)境平臺,強化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人是社會中的人,環(huán)境對實踐活動的開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要進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須關注其校內(nèi)和校外環(huán)境的建設。
(一)聚焦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為大學生道德情感自律營造校園道德氛圍。
校園文化載體指在校園這一特定的空間里,全體師生員工依據(jù)學校的自身條件,在教學、學習、生活、娛樂等活動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載體有很多種表現(xiàn)形式,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載體、物質文化載體和制度文化載體。
1.以物質文化載體為切入點,不斷推進校園規(guī)劃和環(huán)境建設。
一方面,學校要重視校園環(huán)境的建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指出,學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為此,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櫥窗、墻壁、走廊、草坪、教師、廣場、雕塑等傳遞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內(nèi)涵,形成凸顯道德自律的校風、師風、學風。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為校園環(huán)境建設添磚加瓦,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通過維護現(xiàn)有的物質載體,如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正確使用公共設備等行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為和道德責任感得到規(guī)范和提升。
2.從制度文化載體開發(fā)入手,不斷增強學校管理育人能力。
鄧小平曾經(jīng)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毙@制度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影響著學生的品德、價值取向、個性、心理的發(fā)展。結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標要求,其實就是通過管理育人的方法強化學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進行“管理育人”要注意與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養(yǎng)相結合;第二,學校在制度管理上應該走出“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學活動管理、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管理、校園網(wǎng)絡管理、校園文化場所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調(diào)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體現(xiàn)約束與公正,又要體現(xiàn)激勵功能,引導學生知榮明恥、明辨是非善惡,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踐行,最終實現(xiàn)自我管理。
3.緊密結合精神文化載體的建設,不斷夯實校園文化核心內(nèi)涵。
加強校園精神文化載體建設需要從兩方面來把握:一方面,要加強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首先,狠抓落實榮辱觀教育,倡導道德規(guī)范,寓精神文化載體建設于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學要營造多渠道學習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氛圍,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養(yǎng),提升民族責任感;最后,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堅定大學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種對精神美的追求,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樣:“在關于人的美的觀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對惡的毫不妥協(xié)的精神。”結合當前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道德理想渙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責任心弱化等現(xiàn)象,大學精神的塑造必須緊貼當代大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學精神構建之中。
(二)以社會輿論導向為基點,改善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形成的外部環(huán)境。
近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盡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傳導給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觀念往往被現(xiàn)實生活所否定,這種負強化極大地妨礙了受教育者把社會要求內(nèi)化為他們的行為動機。也就是說,社會輿論對大學生道德自律狀態(tài)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引導性,其導向內(nèi)容越來越容易被大學生接受。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嚴把社會輿論導向關需要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對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影響?;ヂ?lián)網(wǎng)作為現(xiàn)代傳媒,給個體道德自律在網(wǎng)絡的虛擬空間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通過網(wǎng)絡,大學生可以隨意申請QQ、E-mail、微博、發(fā)帖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通過跟帖回復、留言、傳圖片等方式進行討論??墒?,就是這種虛擬性、隨意性、開放性,或多或少地導致了大學生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分離,弱化了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的約束力。為此,要以系列報告會、討論會、學術沙龍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說服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興趣愛好和人際交往能力,充分利用大學生的閑暇生活,讓他們感悟成長的快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精彩。
三、注重藝術形式熏陶,激發(fā)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
魯迅先生曾經(jīng)指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濒斞赶壬且悦佬g為例說明藝術對人的陶冶作用的。狹義的藝術指的是,與音樂、美術、表演、書法等相聯(lián)系的學校教育活動。通過藝術欣賞、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興趣可以使人的情感更加豐富、安寧、和諧。并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感受可以通過藝術表達出來。如果大學生活中多一些這種表達,那么,大學生的生活將會多一些諒解、真誠,以及對美的深層次理解。斯賓塞曾說:”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會失掉一半。所以,我們絕不認為這些愛好的訓練和滿足無關緊要,我們相信今后它們會在人類生活中比現(xiàn)在占更大的比重?!痹诂F(xiàn)實生活中,一個善于進行藝術活動的大學生,其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性格是樂觀開朗的;而一個排斥藝術活動的大學生,往往做事情缺乏毅力,性格容易沖動,其行為選擇也比較偏激。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自身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往往是帶有功利傾向的,家長對孩子藝術興趣的引導大多是為了增加升學的砝碼,忽視了藝術對孩子為人處世的重要意義。為此,在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藝術熏陶作用要注意情感的導向性,讓他們從藝術中理解人生、豐富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
道德自律情感是大學生擁有良好道德自律精神的體現(xiàn),為此,在高校德育中,要注重從情感陶冶出發(fā),激發(fā)大學生道德自律情感,最終促成大學生道德自律精神的樹立。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36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43.
[3]孫兆靜.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類型和功能[J].理論觀察,2007,(1).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83.
[5]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45.
[6]張耀燦,鄭永延.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1.